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会刊撷英>精品文章

记忆的余温

发布时间:2020-10-14     来源:《申城民进》第302期

放大

缩小

  一、信仰的力量

  1921年7月23日,一个普通的夏日。石库门青红砖块交错的外墙带着丝凉爽,绕壁而行的藤蔓勾勒出季节的线条。与会代表们陆续来到这里,轻轻叩动乌漆大门上的黄铜吊环。门随即打开了,他们便从矾红的雕花门楣下默默地走了进去。从此开天辟地,为被黑暗窒息的中国人打开一扇门,开拓了一片新天地!

  “一大”会址和其他石库门住宅一样,有着家的温馨。西式的桌椅和圆凳还放置在当年开会的小客厅里。难以预料这不足二十个平方的空间曾孕育过雷霆万钧的力量。

  曾去过不少革命历史纪念馆,最强烈的感受就是信仰的力量。信仰是世代传唱的古老歌谣,它的旋律各异但所蕴涵的能量都同样巨大;信仰是来自心海底层的光芒,如飘游于海沟深处的磷火,一旦浮现水面,便成了暗夜孤航的灯塔;信是一尊无形的,来自洪荒年代的雕塑——因为无形,所以无所谓湮灭!

  耳畔再次响起熟悉的声音:“共产党员是用特殊材料做成的!”信仰的力量的确能够战胜死亡的畏惧。因为生者对逝者的怀念和记忆,死亡成了另一种时空形式的存在。有时,生者也许担忧:如果有一天忘却了怎么办?其实永远不会。每个时代,总有生者跨越信仰之桥,延绵不绝,最终从恐惧前走过。因为还有希望,它是信仰开出的花朵。

  那次曾去西域游历,徒步于沙漠边缘。但见一望无际的远方,依稀闪现一星淡绿。等疲惫不堪的我到了面前,发现只不过是几丛荆棘,从贫瘠沙土的裂缝里挣扎出来的希望。回首惊觉,刚才竟然已走了很长一段……

  联想起气势恢弘的巴比伦古城。巴比伦被称为“天堂”的缘由,并不仅仅在于其瑰丽壮观空中花园,还因为八扇以天神姓氏命名的城门。其中最著名的是蓝釉敷面的伊什塔(Ishtar)女神门。

  很久以前,工匠们从自然界中提取各种颜料,唯独蓝色取之不易。必须采集珍贵的青金石,研磨提炼而得。每一克都凝聚着心血和苦劳,价值超过了等量的黄金。要用它敷满整整一扇12米高的城门,代价可想而知。于是,在民众的心目中,那便是天堂的颜色……

  二、至福之地

  六月末闷热的空气里我和Z君正行走在闹市中心的后街——愚园路。狭路两旁鳞次栉比的小店仿佛都是被前街气派的商厦给推挤到了这里,再向前走了一段便发现了个半开放式的庭院,整洁的方砖地面的正中安卧着块冷峻的石碑,石碑虽然不大但凝重而圣洁的光泽却令人肃然起敬。这里解放前是本市地下党机关所在,因此现在成了革命历史陈列馆。

  展厅里参观者很少,随着自己的脚步声,心灵瞬间宁静下来。血与火的历史定格成安详而肃穆雕像,先烈的旧照和遗书虽然有些模糊,却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对信仰的坚贞。

  “信仰!”我的脑海里跳出了这久违的词,转头但见对面墙壁上分明悬挂着铁镣与皮鞭——唯有它们最能见证信仰的真!

  记得在描写被囚禁的共产党人的小说中看到,拷打,火烙,辣椒水和老虎凳只是常用的刑罚,真正的酷刑仅仅提及就会令人不寒而栗,何况实施于血肉之躯!而先烈们义无反顾地成为理想的殉道者。其实,历史的华表柱上那最深的印记不正是用无比柔弱的心灵刻画出的吗?

  此刻Z君默默地在出口处附近的一组铜像前驻足良久,左首边的两尊铜像表现的是解放前夕党员们印制宣传资料的场景,右首那尊正在发电报的人像似曾相识,再仔细看过文字介绍,突然想起那部黑白影片就是根据这位烈士的真人真事创作拍摄的。

  Z君告诉我:当时有个少年,才十几岁,已是地下党的小交通员,经常往返于秘密联络点传送情报。有一次,他将写满密码的纸条捏成近乎米粒大小,塞在衣袋的角落,前往某个秘点。按惯例在快接近那幢民居时,应该先观察楼上的气窗——如果敞开着表示安全,关闭了则警告着危险,不可进入。那天他鬼使神差般竟然没有注意示警的暗号,直接闯进屋内,只见几个彪形大汉环立四周,原来这里已被张开了罗网的特务占据。面对这些凶神恶煞,少年临危不惧,以找人为由搪塞敷衍。特务们仔细搜身,只在他衣袋里找到了橡皮弓,香烟牌子之类的破玩意儿,万幸没发现密码纸,便赶走了他,总算虎口脱险。

  说到这里,突然发现Z君眼眶早已湿润了,我正诧异他为何如此激动,他却拉着我走出了陈列室。

  离开陈列馆来到新天地,我和Z君坐在商厦底层的露天酒吧饮着冰啤酒,周围大多是提着购物袋笑逐颜开的行人,可Z君依然心情沉重,他这才告诉我,原来那位先烈是他的叔公,而智勇的小交通员便是他的父亲……

  此时此刻,不仅仅因为相识十余年的Z君第一次说起家史而令我惊异和感动,更因为一种莫名而强烈的伤感不可抑制地弥漫开来。在这人声鼎沸的街头,在这为各自幸福正奔忙着的人群边缘,是否还记得历史的镜像中先辈们为大众幸福而献身的背影渐行渐远。

  时尚的气球标示着物欲的指向,在当下娱乐过剩的富足时代里我们有资格坦然为似乎永不能满足的感官愉悦而烦恼,我却看到前后都是泡沫翻滚的汪洋,唯有坚定的双脚下那方寸之地,才是至福的所在。

  今天的我和Z君甘愿沉浸于历史的镜像中,迈开步伐,力图追寻信仰的光芒。

  三、好日子

  这是一瓶有年份的红酒,拿着这瓶酒的是我的老友。在他缓缓斟酒的同时,我心里暗自计算着我们究竟有多少年没见面了,想来他已经出国十二年。日子真的就像此刻流过瓶口的酒,悄无声息地滑过了。

  话太多便不知从何说起,于是我举起杯一饮而尽。他似乎有些意外,但欲言又止,只是给我再斟上了一杯,轻轻地说道:“这酒值得慢慢地品……”这时突然看清他两鬓已生白发,同样是三十出头,为何沧桑已经弥漫他的脸庞。

  “这些年吃了不少苦吧?”我问道。

  “吃苦可是我家的传统啊!”他笑了一下接着幽幽地说起他爷爷的经历:老人家世纪30年代是上海文化界人士,与国民党高层来往颇多,暗地里则为我党收集情报,在“文革”中这位无名英雄的功绩反而成了罪状。某天深夜,几个戴着口罩的人冲进他家。据说为了找“防扩散材料”,最后把他架上吉普车绝尘而去,从此失去音讯,连家属都不知其下落。这类事件在当时的疯狂年代里很正常。

  其实他就被软禁在浦东某个偏僻的劳改农场。由于身份特殊,不允许参加集体劳动,用孤独来折磨他。

  凭着多年从事地下党情报工作的经验和心理素质,他在表面积极配合“改造”的同时不断要求参加劳动—只要能暂时离开单独关押的小黑屋,就有让外界知道自己行踪的可能。在他强烈要求下终于被批准去食堂帮厨,但严禁接触别人。每天独自在食堂的后院拣菜,都是些一筐毛豆或者菠菜的轻活儿,快的话个把小时就能干完,可这是唯一的机会,于是他便“磨洋工”,一干就是一下午。这样过了月余,终有一天,被两个因病早收工的熟人在路过后院围墙外时发现,家属才得知了他的关押地,展开了营救。

  “文革”结束后,他回首往事,说起当时每天都那么难熬,唯有靠回忆来打发时间,品味着命途多舛的人生,不断鼓励自己:所有的磨难都有尽头,人往往是败在自己手里,在每段苦难生涯中坚持到曙光出现就是最后的胜利者,钢铁意志也就是如此铸就的……

  “其实无论命运给我们什么,是获得还是失去,是幸福还是痛苦,只要能勇敢面对,那么每一天都会是好日子”老友举起杯:“来,为了好日子……”

  品味着这样的酒,眼前恍然浮现他辛苦劳作的身影。是啊!如果多些品味时光便会少些浮躁心绪。幸福是瞬间的当下完美,品味它使我们更懂得珍惜和知足。坚强和智慧也源自品味打磨灵魂的苦难。

  而品味历史的作用也许更有助于我们治疗失忆吧!

  (作者系上海民进文化系统委员会文学支部会员)

作者:张予佳     责任编辑:代俊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