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会刊撷英>精品文章

寺前河的月

发布时间:2021-05-13     来源:《合肥民进》

放大

缩小

  历尽浮沉,寺前河依然清波如镜。过桥,河水静静地流淌,梵音袅袅,绿水回环,四面青山,环抱朴初故里。行走古镇,我追寻着朴老遗踪,追思着他浩然一生、翰墨一生、虔诚一生。

  斯人已逝,慈音犹在,如天心之月,犹在慈悲地凝视着故土的山川风物……

  近山苍苍,远山初染,街巷空寂,虫鸣唧唧。二三户门前晒秋,大小簸箕,摊晒着芋粉、葛粉、榛子、萝卜丝,灰白耀眼,不像北方晒柿子等五颜六色。一段浅流中,还有一堆紫红的山芋,散发出清新诱人的田野风味。长在黑石上的菖蒲,叶子细长,鱼一样在水中游弋。赵朴初文化公园,背依双峰山,濒临花亭湖,园亭简素,皆无楹联牌匾,显得庄重肃穆。塑像高大,后有政府所立碑记,记其生平、事功、高风亮节,我屏息凝神细读,读到“三个圆融”一段,有蜜蜂耳畔绕飞,殷殷似有所教。此外还有“流水”台阶,直通云山深处,说是到达山顶,远听拾级而上的脚步声,犹如流水。我未上去,也不觉奇。我住七楼,每当夜深人静,我听楼下环城马路上的车流,就和水流声一个样。

  赵朴初纪念馆,方竹苍郁,内设浓厚乡情、忠勇报国、风雨同舟、庄严国土、和平使者、人间佛教、知恩报恩、诗书妙手等数十主题展厅。大殿有一楹联:“一代宗师过千秋而常驻,八方共仰为万世开太平。”门楣悬挂“状元及第”“介山堂”匾额,原是赵氏先祖赵文楷状元府。这里被誉为状元之乡,文化之邦,在历代科举考试中,人文鹊起,科甲蝉联。太湖赵氏,自赵文楷状元及第,四代翰林,名人辈出,重道德、文章、学问,为皖江大族,书香世家。我在展馆看到一张赵家世与李鸿章家族联姻谱图,一代才女张爱玲即是李鸿章和赵八小姐的生女菊藕——别号兰骈馆主的孙女。我在谱系前驻足良久,叹其书香之盛、人才之多、位业之隆、门闾之大,岂非蓄厚来远,方能发大而流长吗??

  《太湖赵氏家集丛刻》是一套厚重的书,内收赵文楷《石柏山房诗存》九卷,其中《槎上存稿》记录着许多当年出使琉球的史实,过五虎门、过钓鱼台(即钓鱼岛)皆有诗。朴老在1992年致中央领导的一封信中说:“过了钓鱼台之后的一首诗说:手持龙节向东指,一别中原今始矣,明明指钓鱼岛是在当时国人心目中的‘中原’之内,甚至谈不上边界地方。” 朴老以先人遗留资料佐证钓鱼岛的归属,这也可以当作一件历史证明。

  太湖山川毓秀钟灵,是佛教禅宗发祥地。立雪断臂的二祖慧可,当年就在花亭湖畔的司空山、狮子山一带,开坛讲道,演化出中国禅宗“一花五叶”的兴盛。禅宗之源,可谓地灵人杰。朴老特别强调地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性,引发我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和谐对于人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首要意义。作为爱国宗教领袖,朴老“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人民情怀,至大至刚、至真至诚的金刚精神,利乐有情,许身孺子,勇猛精进,丝毫不怠,心血献人民,勤勤报国恩,已成为流芳后世、远播全球的“精神瑰宝”。

  在纪念馆的消防栓上,贴有每日四问:“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这恐怕是最有文化的消防栓了。朴老以“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为印,明其朴实坚定之志;以“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自律;以“诚以待人,花明日朗;敏以处事,雷厉风行”自勉;以“位不期骄,禄不期侈,食毋求饱,居毋求安”自儆;每天提醒,每天四问:身体、学问、工作、道德有没有进步。孔子四忧,曾子三省,每日四问,也是我们以备人生火警的自我消防吧。

  赵朴初先生逝世二十周年纪念座谈会,旨在记其言、弘其志、继其行。会上,黄镇中深情回忆起一件往事。1993年,他奉命赴京请朴老担任西泠印社社长,朴老坚辞不应,推让启功先生。转日,登门拜访,启功先生听说原委,连连摇手:“使不得!使不得!”如此数次,朴老方才应允,虽然名至实归,依然表现出“诚惶诚恐”。两位先贤之间相互敬重以及他们心中对于文化艺术的敬畏,让人感喟。我在参观中看到朴老一幅书法草稿,短短题词,写了十多遍,一丝不苟。朴老的书写是无功利的,不吝笔墨,“没写一张商品字”,孜孜以求,以书法传道、弘美、修身、渡人。

  朴老诗文,结集名《片石集》。他在前言中写道:“对于一个求索者的我来说,倘能在这漫漫修远的道路上做一片铺路的小石头,即使将被车轮碾碎,终究能起一点垫脚的作用。” 他取米芾拜石典故,作《拜石赞》勒石,“友乎师兮石可拜”,勉励故乡学子“树立石头填海补天之大志,培养石头坚毅而不可侮之品格”。其另一集为《滴水集》,他把自己看作滴水片石,“要使一滴水永远不干,莫如把它放进大海里去”。

  朴老是一部用生命书写的波澜壮阔的人生长卷。入夜,观看《天南地北忆朴老》纪录片首播,下起了雨。没人离开,我把雨披送给前排一个年轻的和尚,转身上到坡顶,站在一片屋檐下。冬夜的雨格外寒冷,一会儿雨住云开,一轮圆月挂在云崖,洒下万千银辉。河水清明,天地澄彻,仿佛进入一个纯净的世界。望着这水、这月,朴老的诗《书遗嘱后》,月光一般弥漫心中:

  生固欣然,死亦无憾。

  花落还开,水流不断。

  魂兮无我,谁欤安息?

  明月清风,不劳寻觅。

  寺前河的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不在明月朗照之中呢?“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短暂即逝,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河水无声,奔流远去,明月清风,何劳寻觅?

  

  (作者系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合肥民进办公室主任)

作者:施维奇     责任编辑:代俊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