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杭州的湖滨公园
民国建立后,公园成为杭州市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市政府把公园定为市政设施应有之设备,认为它“关系到市民健康与市容观瞻”。即建设公园有促进城市环境卫生、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还可为公众集会提供场所,以满足国民对新生活方式的需求。杭州城市公园始于民国初年,最早的公园——湖滨公园的建设拓展了杭州人民的休闲娱乐空间,并对日常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
杭州西湖边湖滨公园始建于1912年。这一带原先是旗营所在地,在旗营拆除之后,浙江军政府政事部就在这一带开辟新市场,沿西湖筑湖滨路,把离湖岸起20公尺之地辟为公园,平草设栏,内杂植花卉,设置座椅,供游人休憩,取名湖滨公园。由公众运动场起,迤北一里许,依横路分段,为第一公园、第二公园、第三公园、第四公园、第五公园,船埠亦依次而分一埠、二埠、三埠、四埠、五埠。可见,湖滨一至五公园本为同期建造,因南北狭长,由马路隔开,因此命名为一至五公园,这五个公园可以说是湖滨公园建立的一期工程。
民国时期杭州湖滨公园的建立成为西湖风景的一部分,为西湖增添了几分魅力。当时,西湖景区内的游船业务非常繁荣,人们游览西湖时必不可少要坐船游湖一圈,真正欣赏到西湖的美景,而坐游船的主要码头就在湖滨公园内。据《杭州市经济调查》记载:“西湖共计有大小船只622只,就其营业性质而言,大别为游艇、货船两种。货船计29艘,停泊圣塘闸以载运砖石沙泥等建筑材料,至沿湖各地为多。游舫计593只,分泊湖滨公园、公共运动场及沿湖各埠,专供游客乘坐,杭州西湖船只全年营业总数约在10万元左右。”湖滨因优美的环境,船只多为游船,而乘船游湖一项 为杭州的旅游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据1924 年《杭州指南》记载:“西湖多游船,大曰篷船,小曰划子,其舟资以日计,约需一元,半日则减十之五,而划子之值再减,亦需两角以外,如遇香市及佳节,价格倍蓗矣。”
1927年杭州市政府成立之时,湖滨公园里的各项设施已渐趋陈旧,园内建筑年久失修,公园面积狭小,人口拥挤。湖滨一至五公园已不能满足人们对公园这一城市公共空间的利用。1928年,张静江担任浙江省主席,在其革命就是要建设,党政军都可以不管,惟有建设是一定要干的思想影响下,杭州的城市建设进入了鼎盛时期。当时,杭州市政府设立了市工务局,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加大对湖滨公园及周边地区管理与建设,大量整修湖滨公园。在第三公园铺种草皮、整理湖滨公园栏杆、在湖滨公园紮铁筋做花园;在公园内添设钢筋混凝土入行道电灯柱及电灯;湖滨路修补路面、改建湖滨公园人行道,铺设水泥路面;修理湖滨公园卵石路等,这一系列措施使湖滨公园内的各类基础设施渐趋完善。
随着杭州城的地理范围及对外影响的不断扩大,已有的湖滨公园渐渐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本市湖滨公园,西临西湖,风景秀丽,惟地位狭小,游人不免拥挤,省令收用盛五福堂基地,从事扩充”,由此湖滨第六公园的建设提上议事日程。1929年,杭州市政府通过《杭州市收用土地暂行条例》,根据这一条例中“杭州市因开辟或改宽街道或建设市有公共场所必须收用土地时由工务局规定应收土地及估计应给价值”及“凡开辟或建设市有公共场所应收用之土地每平方公尺给价之多不得过五角”的内容规定,杭州市政府在政府委员会会议上,提出“将湖滨公园长生路口盛姓空地收归湖滨公园,计实际收用土地一万另一百八十四又百分之六十六平方公尺,每平方公尺以五角计算,共需洋五千九十二元三角三分,此外毗连该处尚有警察二区分署派出所一所,拟一并收用”。1929年,以长生路以北、旧钱塘门外沿湖之地,将疏浚西湖后留下的淤泥加以重新利用,填成平地20余亩,扩建了湖滨公园,称为湖滨第六公园,并在第六公园内设置喷泉音乐亭、凉亭、花房等现代化设施,使公园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市民的需求。湖滨一至六公园至此形成,奠定了今日湖滨公园的大概面貌。
湖滨公园的建立结束了杭州城没有近代公园的局面。湖滨公园的建立使得西湖三面环山一面城的地理位置更加直观,更加凸显了西湖边城市的繁华与西湖风景区内环境的优美。湖滨六个公园构成的整个大湖滨公园是杭州首先出现的近代公园,它是当时城市公共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湖滨公园的建立不仅促进了杭州经济的发展,也为人们提供了诸多新型的休闲娱乐生活方式,丰富人们的社会生活,加强了人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湖滨公园的建立、发展与繁荣展示了当时杭州社会的不断进步。
湖滨公园的建立也是杭州城市开始走向近代化的表现。在拥挤喧闹与复杂的城市中,存在这样一块环境优美、安静幽逸的空间十分珍贵。湖滨公园自建立之后便成为杭州近代都市公园的代表之一,为杭州城增添了一份美感。在夏季酷热的杭州城,湖滨公园成了人们的避暑之所;午后休闲时光,居民亦来到湖滨公园内的茶馆,品茶聊天。据杭州民国日报《外人目中之湖滨纳凉客》一文记载:“前日天气酷热,入夜风影全无,居民纷纷往湖滨纳凉,有苦力及贫民多人,分睡于湖滨公园之各草坪上,赤足裸身,状极可观。在某外人适过其地,见各草坪上横出卧者,如是之外,疑其中暑晕倒,不禁操其土音自言曰:‘此中暑之夜行症耶?胡为乎利?若此?然而中国人,亦太无同情心矣,病者如是之多,而徘徊其侧者尚安然自得,一无所觉。’”这是当时外国人对盛夏季节湖滨公园的情景描写,可见在当时湖滨公园内纳凉的人比较多,这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乐趣。饮茶是杭州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习惯,西湖周边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兴起了大量的茶馆,其中以湖滨公园的位置最为优越,可以纵览西湖全景。饮茶业在湖滨公园内由此迅速发展,园内茶馆数量不断增加,“茶馆之营业较发达者,有湖滨路之西园,凭栏一眺,西湖全景在目,抱湖诸山,冈峦起伏,历历可数,尤于微雨濛濛之际,又有棋桌弹枱,可弈棋打弹,雅玩也”,湖滨公园已成为杭州人主要休闲场所之一,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湖滨公园的建立利用了清朝旧旗营地带。1927年杭州市政府成立后,湖滨公园一带的建设更加迅速,沿湖滨公园一带的湖滨路地段得以开发。民国前,此处人口稀少,地价低廉,而在民国初年废旗营辟新市场时,土地标卖价不过千元一亩,杭州市政府成立后,对这一地区进行建设,湖滨路一带地价翻升数倍,一度达到每亩5000 元以上,湖滨路出现了大量的餐馆、饭店,菜馆,茶馆等。仅仅在新开辟的湖滨路主干道上便出现了天然饭店、西湖饭店、环湖旅馆、天真清闲西菜馆、杭州饭店等,不仅大大增加了市政收入,同时也使得湖滨路一带的地位不断上升,成为杭州城新的商业中心。围绕湖滨公园一带形成了湖滨路新商业圈。湖滨路地理位置的重要又提升了市政府对湖滨路周边地区的建设,与湖滨路交叉的各条道路得到了整修、重建,平海路、学士路、开元路、仁和路、 长生路、花市路等纷纷兴建并在湖滨路商业区的带动下日益发展繁荣起来。
民国时杭州市政府为纪念对杭州甚至是国家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在西湖边内湖滨公园为他们建造纪念性建筑,开始探索近代化城市发展的路径,也使得市民在游览之余亦能提高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参与。1928年,辛亥革命元老陈英士铜像建立在湖滨第三公园内的第三码头。身着戎装,披风飞舞,骏马仰首疾奔,十分英武。设计者为周天初。次年,在第二码头建“北伐阵亡将士纪念塔”,塔顶用炮弹造型,塔型庄严。淞沪战役阵亡将士纪念碑可以说是湖滨公园内较有影响的纪念性建筑。1933年,纪念碑由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创作,纪念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中取得辉煌战绩、重创日军的八十八师官兵。碑的台座镶嵌着四块浮雕:纪念、冲锋、抵抗、继续杀敌;碑顶是两位将士的塑像:军官一手指前方,一手持望远镜,士兵手持刺刀,随时准备冲锋陷阵,他们周围是四颗落地的重磅炸弹。这些纪念物使得湖滨公园不仅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而且也成为了向人们宣传革命思想、国家观念的阵地,对公众精神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作者为杭州杭九中支部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