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
题记:”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母亲上了年纪,像似变了一个人,脸上多了些岁月沧桑,眼睛里少有了日子里的闲忙。每天晌午,她端坐于居室内的旧式座椅上,时而望着窗外枝头婆娑的梧桐树窃窃私语,时而,又笑眯眯看着电视机屏幕划划点点。然后,喝茶,打瞌睡。不多时,她睁开眼睛,开始了家长里短的唠叨。
这些年,母亲的老来时光大致多以如此——但是,任光阴荏苒,岁月流逝,母亲的善良与热情却不曾因年老而改变。皱褶纵横的面孔上掩映不住生活的笑容,言谈举止中洋溢着她特有的一种温情。街坊邻里来家串门,她沏茶倒水,笑脸相迎;说起眼下过上的好日子,她溢于言表,乐此不疲。
年已耄耋的母亲经历了国家不断向前发展的路程和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沧桑巨变,尝到了早年生活的艰辛不易和晚年生活的幸福天伦。多少年来,她没有忘却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新生活的感念之情,脸上总是挂满了日子的惬意与满足:“年轻有福不算福,老来能够过上好日子才是福!” 母亲大字不识一个,说话竟也如此理直气壮,令人心悦诚服。
饭后一壶茶,是母亲几十年不变的嗜好和习惯。母亲喝了一辈子茶,并无多少讲究,却一日无茶不能。早饭后喝茶,午饭后喝茶;杯不释手,茶不离口。然后,她端坐于电视机前,打开了话匣子:“现在的条件太好了!那个座位上吃饭,这个座位上看电视,享福着哩!”? “过去到戏园子里看戏看电影,人挤着人,又是吵又是闹的,哪有这么舒坦?好日子咱可得好好过!”她笑呵呵地看着彩色大屏幕电视机,又说起了往事:“记得过去,咱们家买了一台9吋黑白电视机,街坊邻居都来看,满满一屋当面!”
她唠唠叨叨不知疲倦地讲着不曾忘记的过去,我便时有插嘴埋怨她道,好日子哪有整天挂在嘴上的?!但母亲并不理会这些,仍然我行我素,没头没尾地说完那些年,又讲这些年。什么“那些年点洋油灯,两家合着用,用完这家用那家,放在炕头上借着灯影搓麻线。你看现在多好,灯明几亮的屋子,哪儿都亮堂堂的。过去的洋油灯都成了好东西!” 什么“吃得好穿得暖,不愁吃不缺穿!那年月每人一两香油,半斤花生油,买什么东西都要票证!现在是调着花样儿吃,能吃多少吃多少,想吃什么吃什么!”
母亲说这些话时,有些漫无边际和语无伦次,虽不加考虑和思索,却是来自她内心的真情告白。
母亲上了年纪的缘故,时有发生在她身上的一些事儿,让人感到非常棘手和烦心。比如,那些年捡拾垃圾废纸盒习以为常,常常将捡拾来的东西视为舍不得扔掉的“宝贝”;剩菜剩饭等也经常是吃了上顿接下顿,偷偷给她扔掉,却引来她老大不高兴。母亲胃口好,总也喜欢吃一些锅巴、周村烧饼一类的东西,掉下来的碎渣从来舍不得扔掉,即便是掉在地上,也一点儿一点儿捡拾起来吃进嘴里才算完事。对此我没少说过她,她却不屑一顾地说,改不了过苦日子的毛病了。记得母亲80大寿的时候,家人给她买了一件新上衣,没料她半宿起来将新衣服拆了个七零八碎,说要重新改做一下。妻哭笑不得说她几句,母亲委屈地摇着头说,老了,不是年轻的时候了,不中用了!
母亲老了,真的老了。每每看到这一幕,我不由心生感叹,时常想到过去发生在母亲身上一件件令人回味的寻常往事——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一天,我与两位同学外出,归来时正逢中午时分,我便故作慷慨,邀同学来我家喝面叶。不料,煤球炉火不旺,母亲只得忙里忙外地一番折腾。先是扑扇扇火,后是和面擀面叶,累得满头大汗。面叶做好我们填饱了肚子,忙碌的母亲只是喝了半碗面汤。对此,母亲没有丝毫的抱怨,这让我一辈子不得忘记。
1983年,我的女儿出生。取名的时候,我查阅词典书籍,试图给孩子有一个响亮的名称,取名叫睿,睿智聪明的意思。没料想母亲听后说,累?看来这辈子不得闲了!第二个名字叫洁,洁白无瑕之意。母亲说,截住了就不能再生了?!我给女儿取了第三个名字叫欣的时候,母亲乐不可支的抱起女儿高兴地说,这名字取得好!是心上的!心上的!
后来,我从外地回到济南,一度工作没有着落。多是母亲怕我着急会发生什么意外,带我到新近开放的珍珠泉游玩。那天来回的路上,娘俩并没多说几句话,珍珠泉的美景也难以引起我多少好心情。一种难以释怀的心思让我领悟了母爱之下的舐犊之情——?
母亲年轻时乐善好施,是出了名的好人和“热心肠”。附近的街坊邻里谁家少吃无穿了,她总是从拮据的生活中节省出一点儿什么接济一下大伙。家中亲戚从乡下来访,母亲宁愿让一家人少吃一口,也不愿意让我们城里人失份“掉价”。我清楚的记着我小时候邻里小伙伴饿着肚子来我家要吃的情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是缺吃少喝的年份,食不果腹是常有的事情)。母亲从高高的挂篮里拿出一块干粮,送给我的小伙伴填充饥饿的肚皮。每当母亲说起这事时,一种欣慰的笑容挂在脸上。然而,母亲最心仪的还是为四邻八舍缝缝补补做衣服的故事。当年,母亲的针线活儿好,时有不少街坊来我家求助。母亲在忙碌之中,总是不辞辛苦,任劳任怨,飞针走线,“不辱使命”。此举得到了众邻里的尊重和夸赞,亦成为母亲为此值得“炫耀”的自豪和骄傲。
二年前秋日的一个晌午,天色微凉,母亲身着单薄的衣服,独自一人外出,10多个小时无讯息。我们全家到处找寻,微信群、朋友圈、电视台、好心人等找了一个遍。最终,还是公安派出所神通广大,通过联网调控,午夜时分,从济南西部的派出所传来好消息。当我乘车到派出所“认领”母亲的时候,只见这位“鬼没神出”的老太太正坐在派出所值班室办公桌前的椅子上,乐呵呵地与值班民警聊天,一点儿也没有走出失联的不安和恐惧。母亲见到我,连忙起身拉着我向民警同志握手道谢,然后乘上汽车驶向回家的路程。
一路上夜色如洗,空气清新,笔直的大道两旁流光溢彩,霓虹似锦。我坐在一旁问母亲从大老远的东部(甸柳新村)跑到大老远的西部(营市西街)是怎么过来的呢?!母亲答非所问,笑意满脸地说:“济南变化这么大哩!才几年时间,不认识了。”接着她又切了话茬说:“派出所的人真好!换到从前,咱不就迷迷糊糊地回不到家了?济南真好!”母亲的一席话,让我心头一热,泪水涌满了眼睛!
“济南真好”——母亲这话说得实在,不掺一点儿虚假,也是发自母亲的肺腑之声。此刻,她可能对找寻和收留母亲的好民警及众多的好心人无多少言语表达,但对济南的发展变化和人间情暖说出了她的心里话。看着意犹未尽的母亲镇静自若的模样和孩子般的笑容,我之前的焦虑不安和心烦意乱,顿时云消雾散,无影无踪。一种莫名的感动在我的心头释放开来——
(作者系济南民进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