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会刊撷英>精品文章

湖上半岛陶公山

发布时间:2021-05-21     来源:《宁波民进》2019年第3期

放大

缩小

  三字地名是东钱湖一俗,比如莫枝堰、韩岭市、殷家湾、湖塘下、洋山岙、横街里、前堰头、郭家峙等等,叫起来朗朗上口,听上去赏心悦目。陶公山亦然。

  陶公山,本是一座位于东钱湖西部,伸向湖中,海拔100米的半岛山,面积约4平方千米,山形如伏牛饮水,又似巨龟上岸,古称伏牛山,又称巨龟山,仅有一“只”宽度不过二百米的“牛蹄”或“龟足”踩在了笠大山的山脚。后,陶公山麓形成先民聚落,山名遂成为地名。这个古村是宁波市第二批十大历史文化古村之一。东钱湖十大胜景之首的陶公钓矶位于陶公山古村内。

  陶公山古村是一个特色鲜明的江南水乡古村,既有别于近处的韩岭、溪口、前童、石浦等古镇,更不同于远处的周庄、乌镇、西塘、同里等名埠,其最大特点是村舍周绕半岛而悬浮湖水之上,湖水环伺民居而浸润墙基之中。陶公山古村内街路蜿蜒曲折贯通首尾,巷弄交错纵列牵连山埠。这些街路和巷弄恰如一条巨大的青鱼的骨架,青砖黛瓦鳞次栉比的屋楼正好构成了青鱼的机理;青鱼的口,又刚好在陶公钓矶这块巨石处;湖篷外有“对河岸”、许家屿等几个小岛,这几块水中陆地由南安桥等几座桥梁连接,是青鱼的胸鳍和腹鳍;张迈岭下开阔的扇形平地,称为大岙底,则是青鱼的尾鳍,土话即为青鱼的“划水”,青鱼是东钱湖的一种特色水产。曹家山头、史家湾、小曹家和薛家山这些湖湾,地貌又恰似弓着身子的河虾,是东钱湖另一种特产的化身。觉济寺后的笠大山据传是陶朱公的斗笠演化而成。

  陶公山古村是个庞大的古村,于上世纪中叶分属为红卫村(今改称陶公村)、建设村、利民村三个行政村,一个渔业社和一个居委会。陶公山千百年来,传承着江南水乡的渔农文明,没有因为人为的划分而分崩离析,依然因血脉相连而融为一体。

  陶公山的血脉,始于春秋时期。

  据传,越国大夫范蠡协助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卧薪尝胆,终于灭吴复国,称霸诸侯。范蠡深知为君王者大凡只可共患难,而不可同富贵,古往今来飞鸟尽而良弓藏、兔死狗烹的事例层出不穷。明哲保身,退居局外,方为上策,范蠡便找准时机,携同西施,一叶扁舟,漂泊江湖,后至越国一隅之甬地,于东钱湖中伏牛山下,埋名隐姓,栖居生息,鱼耕陶商,继而开枝散叶,成为一方始祖。

  遥想,两千多年前,东钱湖尚是一个海迹泻湖,薄雾朦胧的清晨或是细雨缥缈的黄昏,初来乍到、满腹经纶的范蠡先生,头戴一顶硕大的斗笠,披着棕榈丝编织的蓑衣,在伏牛山咀头的一块突兀于微微泛起涟漪的湖水的石矶上,独钓一湖财智。岂会不令后人唱诗吟咏:“此地陶公有钓矶,湖山漠漠鹭群飞;渔翁网得鲜鳞去,不管人间吴越非。”

  范蠡在此开启了新的人生的征程。

  又有史载,东钱湖周遭有多处古越窑遗址,制陶工艺始于范蠡,范蠡自称陶之公,人称其为陶朱公。范蠡偏居当时荒芜的东钱湖,绝非笼中困兽,仍时刻壮志凌云,涉足经商又创造了巨额财富,陶朱公范蠡致富后不忘扶贫济困,广散其财,民间有其三致富而三散财之传说,为乡里做了许多善事,后世纪念他,故将伏牛山改名为陶公山。并尊其为“模德范智”,顶礼膜拜其为中国商祖、财神菩萨。

  陶公山古村先民择居繁衍,市墟形成由来已久,明清时期,陶公山商号店肆林立,南北货品沿街售卖,渔农工商错综杂居,春夏秋冬景致各异,当地乡民傲然自觉为东钱湖上第一村,更甚者自诩为浙东名村中的标本、江南古村中的孤本,环陶公山半岛的山村水郭被赞之为山水浙江的一帧绝美画卷。

  陶公山古村由伏牛山(陶公山)半岛及许家屿、渚水墩、湖篷外等组成。上世纪八十年代,修筑莫(莫枝)小(小普陀)公路(现称陶公路),将笠大山麓的后庙湾与渚水墩、许家屿、湖篷外串联起来,连通了湖心堤(又称钱堤)而直抵霞屿(小普陀),又筑霞屿桥与湖东岸的二灵山及沙家山、上水等连接。莫小公路由后庙湾经岙底湾后与陶公山半岛分离后向湖中延伸,路与半岛隔江相望,有珠山头桥、南安桥、湖篷外桥三桥扣接。陶公山半岛上“负山为屋,高下相次”,“堂从山足起,门向水边开”。岛上民居密集,旧时兼有耕、读、渔、商诸业。耕农的旱地在屋后伏牛山坡上,种植瓜果蔬菜;水田在下河(湖下平原)播插糯粳水稻;捕渔的淡水渔业以网兜东钱湖鱼虾,海洋渔业出甬江口抵舟山渔场捕捞。

  东钱湖的农业是隶属于鄞东的农耕文化。而东钱湖的渔业在历史上曾开启了辉煌的时代,史上把大对船作业时代,命名为“东钱湖时代”,在中国渔业史上占据着浓墨重彩的一页。据记载,明洪武年间,东南沿海盗贼猖獗,滋扰百姓,尤其是东海诸岛上居民深受其害,为打击海盗,治理海防,明代实行了“洪武海禁”,舟山46岛之民迁居于东钱湖、甬江、奉化江、姚江和大嵩江流域。清代的时候,又先后有两次外地渔民入籍,大量渔民迁入陶公山,陶公山渔民数量骤增,成为甬东的重要渔村。

  外地渔民迁入,与陶朱公的后裔融为一体,成了陶公山人,他们带来的先进捕鱼技术也成了陶公山人的捕鱼技术。陶公山人的捕鱼技术不断改良和发明,东钱湖渔民,在明代永乐年间,就发明了对船作业法,此法迅速扩展到海外捕捞,并创制形体硕大的对船,从此中国渔业到了大对船作业时代,史称“东钱湖时代”。

  中国渔业的东钱湖时代长盛不衰。据《鄞县通志》记载,1935年全县渔船总量四五千只,其中大对船310对,且均属东钱湖渔民,全县出海渔民8000余人,其中东钱湖渔民5000多人,占60%。在舟山渔场中大对船捕捞技术最高的也是东钱湖渔民,被誉为“湖里老大”。

  陶公山的渔民们通过外海捕捞而发家致富,在陶公山建造了许多大墙门(大宅院),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人丁也兴旺起来。这一时期的陶公山,繁荣一方。

  陶公山民居环伏牛山半岛而筑,按宗姓合族聚居,从大岙底起依次为:戴家、陆家、朱家、方家、王家、余家、许家、忻家、曹家、史家、张家、薛家等,半岛内的自然村或小地名也往往以姓氏而命名,如余家聚居地称为余家岙底、许家聚族的小岛称为许家屿、曹家合族居住地称为曹家山头、史家居住地称为史家湾、张迈岭是张家地界、薛家山本是薛家的家园等等。陶公山诸姓中,论人口和地域忻氏都是第一大族,忻家又分四大房,及听彝堂、亦政堂、本仁堂、竹介堂、四如堂、金鲤堂等各堂,后世作有堂记,逸闻轶事存于故纸,英杰功勋彪炳籍册。

  陶公山半岛上可谓村有庙、姓有祠、房有堂。戴、陆、朱、方、王、余、许与毛竹院下戴家共同拥有后裴君庙,祀唐观察使裴肃;忻家的画船殿,祀晋鲍盖;曹家的胡公殿,祀胡榘;薛家山的文武殿,祀孔子关公文武二圣;隔湖的庙陇,有称之为青山大庙的上塔山庙(今迁至半岛张迈岭上),祀陆南金、李夷庚、吕献之,为岛上诸大姓所共有。陶公山的几千号居民,分别自称为各庙的界下弟子。

  历史上,陶公山九月半庙会,由两大庙会相连在一起举行,由各姓各族各房轮流当办,其中上塔山庙庙会是九月十一日,画船殿庙会在九月十六日。从九月初八、九开始演戏,到九月二十前后结束,时间长达半个月。农历九月半,刚好是农人晚稻收割之后,渔民出洋捕鱼之前,天气晴暖,正是迎神赛会、演戏娱乐的好时节,陶公山的九月半庙会,既有庆地作丰收,又有祈出海平安之意,可谓是丰收节、开渔节。

  旧时,陶公山九月半庙会,热闹非凡,名闻遐迩,轰动四乡,届时陶公山人的远近亲戚,新旧朋友,纷纷赶到陶公山,参加盛会。九月半庙会活动丰富多彩,具有渔村特色。戏文先开始,继以迎神,迎神分水上迎神和陆地迎神二路进行。陆路迎神,前面开锣喝道,画船殿老爷菩萨端坐神轿神椅上,戴黄龙伞,八名精壮汉子抬着,以炮担开路,头牌旗为先导,万民伞、大小锣会、吹行、硬甲牌、哈达郎、印匣、宝剑、笔架、签筒随后,串街过弄,到各姓宗祠祖堂巡游,后面跟着一群信徒,所到之处,族长房长带头恭迎,献牲礼,献酒,献糕点、水果、茶水,仪态蔚然,极其热闹。水上迎神,以河台戏船为前导,后面紧跟着神台船,左炮船,右铳船,神台船由两排龙舟拖着前进,一路吹行,炮铳齐放,威风凛凛,湖篷外至渚水墩,环半岛大大小小各种船只集聚,大对船、小舢板,琳琅满目,简直就是渔船博览会。九月半庙会,最后以龙舟竞渡夺标抢酒为压轴戏。是日,各姓各房十多条龙舟竞相献技,万民空巷,岸上彩旗招展,水中蛟龙摆尾,舟如箭发,锣鼓阵阵,桨楫飞旋,浪花四溅,舟过之处,观众呐喊助威,掌声雷动。

  九月半庙会期间,陶公山夜景更为灿烂,长年大门紧锁,黑灯瞎火的宗庙,此时灯火辉煌,烛光映天。空中烟盒子竞放,“吭鹅生蛋”,“天女散花”,五彩缤纷;水上十余条龙船拖着神台船,夜游东钱湖,船上200余盏草船水灯,吐着红色的火焰漂泊在湖面上,呈现出游龙轨迹。

  据记载,民国18年九月半庙会,家境殷实的12个家族雇请了16个戏班来演戏。最为精彩的是赛富飙戏,演并台戏,三个戏班并列搭台演同一个剧目,观众目不暇接,大饱眼福,喝彩声此起彼伏。演夜场戏,16个戏文场点着新式汽油灯,白光刺破夜空。远望陶公山,停泊湖边千余艘船只上船火点点。岸上层层叠叠的民房灯火明亮,犹如巨轮在夜色水天中航行,又似一串镶嵌在东钱湖中的明珠在熠熠闪光。

  近年来,后庙湾的后裴君庙庙会得以恢复举办,保留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体现了浓郁的民俗文化;而画船殿的庙会则以赛龙舟的形式,赋予了新时代的特色,在陶公岛景区得以传承,。

  陶公山几个大姓的祠堂颇有名气,其中王家祠堂、余家祠堂、许家祠堂等规模宏大,建筑精良。陶公山有老话,说道:庙看周家庙,祠数王家祠。意思是周家的家庙和王家的祠堂,是数一数二的大建筑。周家有“明周暗刘”的说法,说是周家人原姓刘,活着的时候姓周,过世后牌位上恢复成刘姓。同样还陶公山的许姓原来是姓郑的说法。戴家人正月十五合族吃素的家规。王家祠堂,规模不是最大,但是雕梁画栋的建造工艺可谓是东钱湖祠堂中的代表作,现兼为建设村老年活动室。忻家老祠堂位于许家屿上,后开设大公小学。大公小学原名南安小学,其前身是建于陶公山半岛的永德小学,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迁入忻家祠堂,著名烈士王孝和、复旦大学计算机教授忻鼎稼、浙江大学教授忻永和等皆启蒙于该校。本世纪初,忻家老祠堂(大公小学)旁新建了忻家祠堂,体量庞大,气势巍峨。大公小学旁曾有过大公中学,又称华侨中学,系初级中学,1980年前后,一度办过带帽高中。在陶公山半岛的南坡,1960年前后,建成了东、西两幢6层高楼,是原宁波师范学院校舍,当时为宁波第一所也是唯一的高等学府。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为宁波第一高楼。

  连接陶公山与许家屿的南安桥,原系木桥,60多年前由族人忻礼轼等捐资改建成三孔水泥桥。南安桥桥名,出于忻氏后人为纪念其祖上来自福建南安而命名,忻氏自闽迁甬已有700余年。忻礼轼先生是宁波旅港同乡会甬港联谊会永远名誉会长,是著名的爱国港胞和香港富商,为新中国外贸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陶公山古村环山面湖,村内有许多古井,其中大岙底井、方家井、梅树下梅泉水质上佳,。陶公山的现存古亭有天镜亭和济众亭两座,济众亭位于曹家山头的古渡口,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到访,晚晴郑孝胥题写的碑文,最具盛名。古墓塚当数忻家太公端一公墓最有气势,墓园中有明代才子祝枝山题刻。陶公山出了不少历史人物,近代较为著名的有清末东钱湖渔民起义领袖史致芬和清末民初民国治湖英杰忻锦崖。陶公山的古树名木以珠山月亮树为代表,该树为银杏树,与周家古银杏树合称为夫妻树。

  明代洪性《登陶公山》诗曰:“霸越平吴此息机,蓑衣终日坐鱼矶;一竿风月高名在,千古江山旧事非;春雨荒台苔藓合,夕阳古渡钓船归;探奇欲试登临兴,流水无情白鹭飞。”清代忻鉴诗曰:“渺渺扁舟挂绿蓑,当年曾泛洞庭波;陶公山讶遗名旧,范蠡鱼疑此地多;装点石矶希胜迹,流连渔子动高歌;我怀宏景真乡老,曾否褰裳忆芰荷。”

  东钱湖已定位为宁波的城市客厅,陶公山古村迎来了古韵新生的诱人时机,地处东钱湖旅游度假区核心区域的陶公山,明天将会更美好!

作者:郑德智     责任编辑:代俊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