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会刊撷英>精品文章

杭州河道的景观资源与文化特征

发布时间:2021-06-01     来源:浙江民进《开明》2020年第3期

放大

缩小

  人类对水的认识,不仅要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去研究,而且要用社会科学的观点去丰富。每每提到杭州,谁都会想到闻名世界的钱江潮,如诗如画的西子湖,历史悠久的大运河。其实杭州还有纵横交错、民生以赖的河道,它的产生、发展,它的现在、未来,都与杭州特有的钱江、西湖、运河血脉相通,共同哺育这座美丽的山水城市。

  杭州河道的历史变迁

  杭州自有史以来,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荣。“三面云山一面城”的西湖和钱塘江、运河、西溪“四水”,使杭州成为名符其实的山水城市,同时具有浓厚的文化性格特征。西湖、西溪以山水形胜、人文史迹见长,钱塘江以波澜壮阔的涌潮闻名世界,运河则是古老文明、历史变迁的见证。但是,“四水”的融会贯通给杭州带来的自然、人文景观和浓郁的水文化,离不开纵横交错的河道所起的衬托和纽带作用。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南巡,“过丹阳,至钱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说明在远古,杭州为海滨钱塘江的一个重要港口。

  入隋朝,开凿大运河至杭州,使杭州从一个农业城邦逐步成为“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帮商贾并凑”的商业城市。

  唐代起,逐步形成了杭州四条古河道:一是盐桥河(遗迹为现在的中河),其功能是泄钱塘江潮水,南端筑坎挡潮,名洋坝头;二是小河(亦称市河),位于盐桥河以西,民国后逐渐湮塞;三是菜市河,位于盐桥河以东,现东河为其遗迹;四是浣沙河(亦称清湖河),在小河以西,北接武林门,南通盐桥河,1971年被改造为地下排水暗渠。

  南宋时,杭州都市发展至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区河道在唐宋基础上加以浚治,“虽巨舰可通行无阻,直至杭州城里”。

  至清代,杭州形成了菜市河、盐桥河、小河、浣纱河四条主干河道以及纵横沟通而又联系钱江、运河、西湖、西溪的完善水系网,不仅便利了居民的用水和运输畅通,并且也使得城内的环境大大改善,树青水秀,清风徐徐,雨季城内无积水,旱季城内水源充足,市容美观而充满生机。

  民国时期,杭州治理河道虽然开始使用有关器具进行测量、水文观测、查勘规划,使用新型材料水泥筑坝,使用电力设备实施给排水等,但由于战事频繁,规模不大,河道淤积日趋严重,通航、排水功能逐步减退。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96年以来,随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杭州河道建设和管理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新阶段。目前杭州河道除原有的水利功能、交通功能、商贸功能、文化功能外,还有生态功能、居住功能、休闲功能、旅游功能等。

  杭州河道的景观效应与文化特征

  产生景观效应的杭州河道,就其感应的美学特征而言,主要体现在其具有的自然景观及其美感。

  河道景观的外相美。杭州的河道形状纵横交错,各具特色的桥梁和有动有静、动静结合的形体,表现出一种以水为主体的城市风韵与美的形态,河道两旁自然物象在水中的倒影,使河道呈现出神奇的旅游意境,奇妙的水景世界使人浮想联翩。如整治后的贴沙河,水体波光粼粼,两岸草木荫荫,已成为城市独特的风景线,市民休闲的绝佳处。

  河道景观在不同时间和季节的时相美。杭州河道每当春风吹醒沉睡的大地,伴随着冰雪融化,河水流动,两岸林木郁郁葱葱,垂柳微微飘动,浓绿欲滴,充沛的降雨量又使河水急湍,充分展示出水的气派,水的灵动。到了金秋,桂树飘香,“落霜与孤鹭起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秋天的河道显得宁静幽远,发人深思。冬天的河道又把杭城打扮成冰天雪地的景象,给水网纵横的都市以一派“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意境。除了季节交替,昼夜晨昏的时间变换,也使河道景观变化出不同的美感。如入夜的贴纱河,每当皓月当空时,宛如“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以其富有的诗韵画意妆抹“天堂”东门丰姿,喜迎各方来客,其景其境并不逊色于西湖“平湖秋月”。

  河道所处位置及势态的位相关。河道处于不同的位置和势态,甚至观赏者的不同位置,也会给人以不同的景观效应。中河位于市中心穿城而过,其中北段与中山中路、中山北路古商业街并列,给人以繁华、向上之感应;其中河南段沿吴山脚下而过,更给人依山傍水、山水交融之美感。东河西岸如今绿化成荫,住宅如林,点缀出清净、绿色、碧水的生活环境。

  河道景观赋予城市的境相美。杭州因为有了河道,才造就了闻名于世的山水城市之美称,构成了生气勃勃感人肺腑的美丽环境。欧阳修《有美堂记》中说:“若乃四方之所聚,百货之所交,物胜人众,为一都会而又能兼有山水之美,以资富贵之娱者,唯金陵钱塘。”说明杭州在北宋时已是东南商业经济发达而兼有山水之美环境的风景城市。

  景观效应中所具有的文化特证,主要体现在文化景观上。文化景观即人文景观,是地球表面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它反映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就杭州河道而言,古今已面目大变,它表现了各种文化背景、各个文化发展时代的人们对河道整治的艺术。在这种环境中生活的人们,由于生活环境时代的差异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同影响,形成不同的感知。

  史学文化。杭州河道的历史变迁,具有较高的史学研究价值。河道从一个侧面为我们提供了杭州历史文化的沉淀和其基本脉络:秦时西湖以东实为波涛出没之处,虽设钱塘(今杭州),于秦及西汉为会稽郡的属县,且为山中小县;隋唐时杭州得益于江南运河的开凿而遂以“东南名郡”见称于世,则源于水运的发达、水利的兴建和河道的开发利用;而杭州成为东南乃至全国的第一流大都市,又与五代吴越国整治河道并使之与钱塘江相互贯通,从而促进海运和贸易发达有关;南宋的繁荣,除政治因素外,主要得益于河道水运的空前发达。

  文物鉴赏。文物鉴赏是人文景观的重要资源之一。杭州河道从人文景观角度审视,尚有不少文物遗迹可以鉴赏。如运河北端的半山水田畈古人类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属良渚文化。又如:明清时期的十座古城门(艮山、凤山、清波、涌金、钱塘、侯潮、望江、清泰、庆春、武林)几乎都与河道有关或建于河道附近,于今虽都已拆除,但大部分仍留有地名,有的已经重建;宋代时中河从南至北有桥24座,其中上仓桥、通江桥、望仙桥、新宫桥、三圣桥、铁佛寺桥、柴垛桥、丰乐桥、盐桥和梅登高桥等现存或存地名;东河有桥13座,其中现存或存地名的有斗富一桥、斗富二桥、斗富三桥、章家桥、永宁桥(今解放桥)、菜市桥、宝善桥和东河第一桥坝子桥等。

  水运文化。古代杭州始终与河道共生存、共发展。六朝时的交通干线以水路为主,控制了整个六朝时期的杭州交通。至南宋,杭州水运达到高潮,城内河道南通钱塘江,西通西湖,东通贴沙河,北通大运河,人民赖有各条大小河道作日常生活用水、水利灌溉和舟楫交通之助。杭州河道的发达,促进了水运文化的产生、发展和繁荣,至今仍留有不少痕迹,并具有人文景观资源价值。如拱墅区南郊运河的新码头,在宝庆桥附近,乃宋高宗南巡时改设于此;又如康熙、乾隆曾多次通过运河来到杭州,均是乘御舟顺运河进入杭州港之德胜桥新码头上岸的。这些在运河上随处可见的典故,是开发运河文化景观的丰富资源。

  商业文化。水运的发达,孕育了杭州这座繁荣的商业城市。唐朝后期,杭州的商税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4%,可见杭州商业贸易的繁荣。马可波罗曾说,杭城中御街每隔四里即有大市一所,此大市很可能就是街区。而每一区的临街屋面,店铺林立,百货充斥,茶楼酒肆,比比皆是,而其中最热闹繁华的中心地段当为寿安坊(今官巷口),其市井之稠密,商业之繁华,由此可见大概,且与河道有关。杭州的商业文化,伴随河道的便利及水运的发达而兴起,它留给我们许多待于开发的人文景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浙江“五水共治”在全国的率先实施,杭州河道整治和管理进入发展新时期。杭州河道建设中自然景观的营造,历史文化的挖掘和现代文化元素的融入,河道管理中长效机制的建立与完善,生态修复的广泛开展,显著提升了城市的优美环境,丰富了杭州这座山水城市的内涵和神韵,进一步提高了市民的居住生活品质。

  (作者系杭州民进会员、民进浙江省委会特约通讯员)

作者:吴文良     责任编辑:代俊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