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会员风采>本周人物

越剧园里一红梅

——记民进会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李晓旭

发布时间:2021-07-02     来源:民进江苏省委会

放大

缩小

李晓旭(右)

  5月21日,南京市越剧团演员李晓旭凭借浸透着浓浓诗韵的越剧《凤凰台》李白一角,成功“摘梅”。

  回望历史的旅程,在越剧舞台上,李白常年是空白,直到2020年的某一天,《凤凰台》开了先河。对李晓旭来说,以越剧女小生来塑造唐代大诗人李白,可谓一次挑战,一次大考。但她有《乌衣巷》成功创作的经验垫底,有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竺小招老师、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石小梅老师的指导,有著名编剧、导演、作曲家、舞美设计师操刀,没有丝毫的胆怯与不安。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随着悦耳悠扬的丝弦伴奏,一个潇洒风流的李白展现在观众面前。李晓旭将青年李白放旷通达的心情外化为行云流水的台步与飞扬的衣袂,大段的水袖身段,边唱边舞,出神入化。她还利用身腔的变化,从李白青年人生的意气风发到垂垂老矣的看尽繁华,由唱腔与念白传递出诗人独有的品性,见证了大唐的兴衰成败和李白的传奇一生,将观众代入历史的意境中去。她博采众长,守正创新,果断将受益于恩师石小梅昆剧身段及念白节奏的细微妙处,恰到好处地“嫁接”过来,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全新的、独一无二的李白。

  演出结束,灯光亮起来,观众站起来,掌声响起来,鲜花送上来,赞语飘过来。团长:“天道酬勤,众望所归”;恩师:“意料之中,志在必得”;编剧:“非她莫属,换了别人,定会失落”;观众;“晓旭,过瘾,过瘾”。

  历史,是一个在我们记忆中不断回溯的长河,它会寄于我们对荣辱的价值坚守。谁曾想到,在2009年参加第二届“越女争锋—越剧青年演员电视挑战赛”上,她却两度被拒。此事告诫了她、刺激了她、激励了她,知耻而后勇,从此下定决心,择师学艺,苦练内功,深耕越剧。

  师恩如兰 香沁心田

  美好的回忆包含在言语之中,折射出师恩的光辉;美好的回忆凝聚在关怀之中,散发出迷人的芬芳。

  李晓旭从小就与越剧结下了不解之缘,两三岁时除了儿歌,哼的最多的就是“天下掉下个林妹妹”。1999年入愿考入江苏省戏剧学校,对毕派艺术情有独钟,只是条件所限,只能听着录音机学唱,光录音带就不知坏了多少盘,“什么时候毕老师能当面指导我该多好呀”。 也许是老天爷听到了她的祈祷,2006年12月18日,这是李晓旭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日子,由于自身条件较好,她有幸成了毕春芳老师的关门弟子。“好好唱,让观众认可”,毕老师的叮嘱成了她的座右铭。

  江苏省戏剧学校的校刊上刊登的一张昆剧名家石小梅老师的照片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总觉得石老师的那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正看着我,想要对我说些什么”,于是晓旭成了石老师的小戏迷,经常跑剧场看她演出。2015年,南京市越剧界发生了一件大事,越剧新秀李晓旭拜师昆曲名家石小梅为师,开创了戏曲跨界交流的先河。晓旭欣喜地笑着说:“‘追星’追到最后,成了石老师的弟子,真开心”。受教于石老师,德艺双收,有两件事至今让她记忆犹新。

  “记得在排练《乌衣巷》中一场戏时,由于这场戏脚底下动作比较复杂,对地毯的要求非常高,而团里排练紧张,一天三班,场次多了,地毯也渐渐踩松,我走台时随口埋怨了句:‘这地毯怎么松了?’谁知这话因耳麦而扩了出去。第二天剧组会上,老师严厉批评了我:学艺立德为先,每场戏都是集体创作,演员在舞台上的精彩靠的是后台的通力合作和强大支撑。地毯松了,可以礼貌地和舞美老师打招呼。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

  “还有一次,我将石老师经典代表作《桃花扇》中的一折《惊悟》移植到越剧中来,客观地讲,越剧在一些地方规范性不及昆曲,石老师希望我一丝不苟。比如收扇这个动作,过去我很随意,老师说我方法会影响人物形象,教我规范。此后,每当拿起折扇,便会触景生情地想起老师的恩泽。”

  初心如金 咫尺匠心  

  从艺求索,苦乐杂陈。无数次的苦思、无数次的重复、无数次的破旧,无数次的惊喜,苦水、汗水、泪水交织,这便是晓旭走过的路。

  在校时上形体课,毯子课是惧怕的课,运动量大,腿上绑沙袋跑圆场,正是由于长时间的磨练,她打下了扎实的脚底功夫。进团后,李晓旭是有名的“拼命三郎”:孕期仍准时参加演出工作;为揣摩戏里人物的唱念、台步、她可以大年初二赴外地求助导演;平时绑上护漆,穿着10公分左右的厚底高靴,套上厚厚的长袍,满场跑,起码圆场二十圈以上,并且做到前褶纹丝不动,扣褶漂移起来,有一种“水上飘”的效果。拜师毕春芳后,每周赴上海学习,那时没有高铁,常坐K字头火车,有一次因学习投入,忘记了时间,到火车站时已无K字头火车,天色已晚,很害怕,在好心人指点下,购买绿皮火车,晃悠4小时才到南京,已是半夜。“我从跑龙套到演折子戏、大戏、主演,一步一个脚印,从不敢松懈。”竺小招老师说过:“最怕一个演员因满足自己的天赋而不够努力”,李晓旭并不是最有天赋的那个,但她是最勤奋、最刻苦的那个。

  她在《乌衣巷》中一人分饰王徽之、王献之两个角色,且都是古代士大夫形象,如何区分人物且能让观众信服,是她要啃下的一块硬骨头。对此,她谦虚地说:“没有什么秘诀啦,就两个字‘用心’。首先是阅读相关书籍,了解人物,《南京六朝文化》《世说新语》成了我的精神食粮,书不离手,时时相伴,渐渐人物入脑;接着在南京走街串巷,重温他们走过的足迹;再是向编剧、导演、艺术指导请教,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外化于形,内化于魂,慢慢勾勒出他们各自的形象:一个文质彬彬、温润如玉,一个狂放不羁、潇洒豁达;最后巧妙地分别使用毕派和竺派唱腔来表达两者迥然不同的性格。” 她精彩的演绎不仅让戏迷沉醉其中,更有戏迷为此来到南京乌衣巷“打卡”。这出戏也为她捧回了第二座“白玉兰”奖杯,成为南京首个“二度兰”获得者。

  李晓旭从艺数十载,获奖频频,荣誉多多。她说:“得奖只是个新起点,作为一名戏曲人,感受到了一份坚持、坚定、坚守。这份荣誉应该属于剧团所有人,属于所有越剧演员,更属于所有爱我们越剧的观众朋友们。这个奖对于我来说是鞭策,是一个动力。从此刻开始,我将以归零的心态再出发,真正成为越剧园里一红梅,香飘万里,永放光彩。”

  李晓旭艺术简历:

  1987年出生在宜兴大塍李家桥。1994——1999年就读于宜兴市城北小学,1999年——2004年就读于江苏省戏剧学校,毕业后到南京市越剧团工作,成为小生演员。

  李晓旭是越剧“毕派”创始人毕春芳先生关门弟子,后来又拜昆曲表演艺术家石小梅先生为师,跨界学艺,博采众长。

  李晓旭扮相俊美飘逸,台风稳健,表演潇洒,尤其嗓音宽亮,收放自如,富于弹性变化,以声塑形,以情动人,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传承、创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戏剧人物,如《凤凰台》之李白、《乌衣巷》之王徽之王献之、《血手印》之林招得、《玉堂春》之王金龙、《唐伯虎点秋香》之唐伯虎等。

  李晓旭为人诚恳,才思敏捷,悟性高,勤奋好学,先后获得江苏省“青年文化人才”“紫金文化英才”“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最美文艺志愿者”,南京市“青年文化人才”“五个一批人才”“中青年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并获第26届和29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奖、第4届江苏省文华表演奖;第2届和第3届江苏省紫金文化艺术节表演奖、第七届南京市文学艺术奖、江苏省舞台艺术新人奖、浙江省“金兰奖”(榜首)、CCTV越女争锋“十佳小生”、中国戏曲红梅荟萃“金花”称号等。

作者:丁榕     责任编辑:邵飞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