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履行职能>参政议政>建言献策

关于理性面对谣言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0-08-18     来源:民进邵阳市委会

放大

缩小

  经常会有这样的现象发生:微信群里面时不时有人将数年前的谣言重发一次,一些不知情者跟着转发。其实,只要稍微有点常识或者稍微经过思考辨识一下,就可以识别是不是谣言。为什么每一次公共事件发生,就会伴随大量的谣言产生呢?因为一旦发生公共事件,每一条有关公共事件的重要信息,都会引起公众的高度关注。这个时候,公众迫切需要从权威机构了解事实真相。但如果权威机构没有及时准确发布信息,或者故意掩盖隐瞒真相,或者发布一些不合事实的宣传报道误导公众,那么这个时候谣言就会漫天飞舞,更加引发公众猜测、恐慌,谣言比公共事件更可怕。

  今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各种不实的虚假信息在微信朋友圈中到处传播,真是五花八门,不一而足。谣言为何大有市场?从人类心理本身来说,相比正面消息,大脑更偏好负面消息;对未知情境充满不安全感的弱势心理,面对自己无法解释的现象,也为了给心理找个安慰,便把复杂的科学问题,偶然的概率问题等通通简化解释得通但又没法证明的阴谋论。不难发现,热衷谣言、阴谋论的人大多是缺乏足够的信息与判断力,对事物不证明、不找证据,没有独立思考能力。谣言止于智者,要想有效阻止、切断、消除谣言的传播蔓延,我们觉得政府有几件事必须做。

  第一,加强政府权威信息的真实性与时效性。谣言背后有两大逻辑,一是信息不对称,二是信息不断演化。要想让公众不传谣不信谣,那么,政府部门发布的信息要客观公正公开透明,既要真实有效又要及时回应大众关切,要真城坦诚,不回避问题,不隐瞒事实真相,避免出现“塔西佗陷阱”。因为当公权力遭遇危机时,无论发表什么言论,颁布什么样的政策,社会都会给以其负面评价。网络时代,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稍有不慎,或者日常工作中出现疏漏,都有可能陷入此种恶性循环。更为严重的是某些人戴着有色眼镜看待政府行为,故意发布、转发抹黑政府的谣言,他们知道谣言不需要证据,但辟谣需要举证。

  第二,多方联手,构建辟谣方阵。谣言的治理需要政府、运营商、媒体和微信用户的多方努力,将这几股力量结合起来,形成辟谣联盟和方阵,才能取得净化网络生态的目的。在这个方阵当中,政府发挥着核心作用,通过政务的公开、透明来消除谣言生存的土壤;运营商应在技术层面上把好第一道关口,要逐步实现微信用户的实名认证。目前并没有对微信用户实行实名认证,这无疑降低了用户的责任意识,同时也加大了责任追究的难度。一旦实名制,有利于微信中信息的监控和筛查;用户会在实名认证的“压力”下谨言慎行,为净化微信言论环境提供一定的保障;媒体尤其是政府主流媒体,要及时准确发布信息。自媒体要加强行业自律,严格遵守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增强社会责任感,传播真实合法的信息,不做见利忘义,做违背法律法规的事。谣言止于智者,网络用户要提高自身质疑精神、科学素养、判断能力,对不能证实的信息不随意转发、不人云亦云、不妄加点赞。

  第三,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与法律意识。人们是否相信谣言,从某个方面来说与其接受教育程度、判断是非的能力息息相关。一个人知识全面且专业,具备良好的分辨能力,就不容易受蒙蔽;对于自己不清楚的地方,就不会贸然接受,可能要去求证一下,从而,上当受骗的机会大大减少。所以说,很有必要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和媒介素养。另外,要加强广大网民的法制观念教育,加大普法宣传力度;要让网民认识到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散布、传播网络谣言都是违法违纪行为,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所以要自觉抵制网络谣言,不信谣不传谣,做一个遵纪守法的网民。同时,希望国家尽早出台完备的法律法规,依法加强网络社会治理,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

  (作者系民进邵阳学院支部主委周后卿)

作者:周后卿     责任编辑:刘政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