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大学生落入超前消费陷阱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消费水平的提升,在校大学生超前消费现象正变得越来越普遍,也随着近些年来发生的严重的校园贷事件,在校大学生超前消费的现象理应引起重视。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1.消费主义盛行,大学生易产生攀比心理。互联网金融发展到今天已经融入国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学习能力强的大学生更易接受伴随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小额贷产品,消费态度也从最初的正常开支到非理性消费、超前消费,甚至是较大程度的超支消费进行转变。“蚂蚁花呗”使用中的便利性和无实体感,使得消费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过度消费,严重超出还款能力,导致逾期还款或面临违约风险。分期付款及提前消费,往往容易导致冲动消费、攀比性消费,大学生除生活费外几乎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就会造成高消费、低还款能力的恶性循环。
2.大学生缺乏金融意识,易影响个人征信。大学生金融相关知识不足,由于刚刚成年,消费观仍处于形成阶段,再加上初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难免有冲动消费、报复消费心理。大学生很容易申请到互联网贷款,但他们并没有考虑清楚互联网金融贷款所产生的不良影响,部分学生在尝到“蚂蚁花呗”等小额贷的甜头后,由于对额度的病态追求,会尝试多平台借贷,以贷养贷,最终导致远超个人偿还能力,被迫休学甚至走向极端。互联网实现超前消费的申请门槛较低,监管难度较大,甚至有些不法分子钻法律空子,恶意发放校园贷欺诈在校大学生,从而影响个人征信。
3.互联网金融公司宣传甚广,充满诱惑力。互联网环境下的消费宣传非常丰富,在校大学生又是网络主力军之一,他们通过网络获取的消费信息非常多,特别是在诸如情人节、双十一、六一八等电商平台重点打造的消费时期,促销手段及力度等极大的诱导了在校大学生加剧了超前消费的冲动。根据某关于“蚂蚁花呗”的调查问卷可知,大学生使用的首要理由排名前三的分别是购物有优惠、缺乏资金、可提升芝麻信用分。从中可以看出,互联网金融公司对小额贷产品的宣传力度大,对于主要受众大学生的宣传针对性也很强。
对于此类问题,提出如下对策: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校应通过多渠道、多方式向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学生在学习思政课程的过程中,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融入于大学学习的全过程中。通过正确的思想引领,引导在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即使需要一定的超前消费,那也将是在理性的、可承受的合理范围内的超前消费。
2.引导学习金融知识,培养理性消费、适度消费观念。大学生尚未步入社会,除了父母给的生活费,没有其他收入来源,不知赚钱艰辛,普遍存在没有理财观念、消费意识淡薄等问题。应强化针对大学生的金融知识教育,使其在使用“蚂蚁花呗”等互联网金融产品时,要充分了解自身的消费能力和还款能力,坚持每日记账、每周汇总检查,对日常消费了如指掌,不超出自己的承受能力,为履约还款打好基础,防止还款压力大、无法偿还的情况发生,培养科学的消费观。
3.加强校园贷相关宣传及教育工作。以屡屡发生的校园贷恶性事件为案例,加强学生互联网金融超前消费风险教育,多通过具体的、生动的案例教育广在校大学生认识到其中的风险,让在校大学生清醒地认识各种校园贷、套路贷等常用的欺诈方法。加强引导在校大学生消费需求,控制不良消费冲动,倡导理性消费,防范不良信贷风险。
4.引导社会风气,强化对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监管力度。互联网金融产品近些年乘着超前消费主义的东风扶摇直上,在社会上大肆宣传。一方面政府应强化对此类互联网小额贷产品的监管力度,坚决取缔披着小额贷外衣的高利贷公司,同时对放贷额度严格规定,防止某些公司刻意给予大学生用户超出其还款能力的额度,以防校园套路贷、连环贷滋生。另一方面社会各界应携手抵制不良风气,反对过度的消费主义,尽可能减少超前消费,尤其家长和学校教师应起到带头作用,学校学生管理部门或班主任、辅导员等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提醒家长对学生在校消费情况加强管理,让家长多知晓学生在校的消费需求、消费内容及消费金额等,家长不应支持在校大学生的不合理消费需求,对培育大学生吃苦耐劳、勤俭朴素的精神与作风非常重要。
(作者系民进无锡市委会主委、无锡市政协副主席金元兴)
作者:金元兴 责任编辑:刘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