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福田:词说雨水
《绛都春·雨水》
真如游戏。
道河鲤渐肥,遭逢獭祭。
便有离愁,也共归鸿来千里。
殷勤莫问衡阳事。
怕人说、恁般情谊。
纵然河汉,节候却是,草萌心系。
此际。
檐间瓦上,有乱点雾屑,轻蒙霜蕊。
次第吾乡,依旧雪笼关山髻。
熟知地表升阳气。
昼解冻、夜还封死。
无聊漫数花程,恰当杏李。
郑福田:词说雨水
雨水正名
前面说过,古人把二十四节气分为十二节气和十二中气。即把在月首的节气称为节气,把在月中者称为中气。雨水是正月中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雨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水矣。”
雨水交节的时间点在2月18日~20日之间,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30度。
以雨水名此正月中气,其义有二,一则降水状态由冬季的固态水为主转而为液态水为主,也就是渐渐由以降雪为主转而为降雨为主;二是雨水节气之后,天气回暖,降水量增多。当然,这些仍然是黄河流域中下游的气候状态。
郑福田:词说雨水
雨水三候
雨水初候是獭祭鱼。
《礼记·月令》郑玄注曰:“此时鱼肥美,獭将食之,先以祭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獭祭鱼”:“獭,一名水狗,贼鱼者也。祭鱼,取鱼以祭天也,所谓豺獭知报本。岁始而鱼上游,则獭初取以祭。徐氏曰:獭祭圆铺,圆者水象也;豺祭方铺,方者金象也。”古人这话,说得有点罗嗦深奥,我们得解释一下。他说这个獭祭鱼的獭,是水獭,也叫水狗,是一种两栖动物,喜欢吃鱼,于是这里说它是贼鱼的,也就是说,是猎杀鱼的、偷鱼的,与鱼为敌的。当雨水节令,鱼肥而出游于水,獭猎取之,且一取多条,摆列岸上,成形成阵,先祭谢而后享用。而且,在这里,古人还把雨水的獭祭鱼同霜降节气的物候豺祭兽并提,认为獭和豺的祭鱼与祭兽,是为了感谢天地赐与。徐氏还说,獭祭鱼是把鱼铺摆成圆形,以圆形是水象故;豺祭兽是把兽铺摆成方形,以方形是金象故。这些说法,有玄虚荒诞臆测处,但也表明着古人对人、对人与自然在取与方面甚至生杀与夺方面的认真思考和探索。
“獭祭”这个词人们还常常用到,特别是在进行文学评论的时候。人们常用“獭祭”来指称某些靠罗列故典,挦扯前人而成的文字。清梁绍壬《两般秋雨盫随笔·毛西河》就说毛西河“凡作诗文,必先罗书满前”,他夫人说他:“君等以毛大可为博学耶?渠作七言八句,亦须獭祭而成。”
雨水二候是候雁北,也有的说是鸿雁归。言候雁自南而北归也。
《礼记·月令》郑玄注曰:“雁自南方来,将北反其居”。《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雁,知时之鸟。热归塞北,寒来江南,沙漠乃其居也。孟春阳气既达,候雁自彭蠡而北矣”。这意思是鸿雁这知时之鸟开始向北飞了,也就是鸿雁要归来了。
记得冬季小寒节气,初候就是雁北乡。人们解释说,“一岁之气,雁凡四候。如十二月雁北乡者,乃大雁,雁之父母也。正月侯雁北者,乃小雁,雁之子也。盖先行者其大,随后者其小也。此说出晋干宝,宋人述之以为的论。”这种解释,很有意思,想想也可以理解。人有人情,物有物情,难道我们不能允许归来之鸿雁由精壮者组成先遣队从小寒节气就先行出发吗?毕竟途路遥远,风波间阻,长翔万里,雪雨霜风,诚大不容易事呀!然念及大雁归来之意,推原其殷殷向旧之心,着实令人感动。雁归来,是因为我们深情款款的鸿雁之歌吗?是因为我们敬畏生命、热爱自然的真切情愫吗?推恩博爱,天地感动。这种情形,谁又能说秋天鸿雁辞却北地向南飞去之际不是留连不舍、五里一徘徊呢?准此,那名句“衡阳雁去无留意”,也只是作者当时一己的感慨罢了。
雨水三候是草木萌动。
《礼记·月令》孟春之月曰:“是月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郑玄注曰:“此阳气蒸达,可耕之候也。《农书》曰:‘土长冒橛,陈根可拔,耕者急发。”孔颖达疏曰:“经云‘天气下降,’注‘阳气蒸达’,又似阳气上升者,以阳气从五月下降,至十一月从下初升,至正月始成乾体,而在三阴之下,故云‘天气下降’,其实于时阳从地中升也。”孔疏又曰:“‘土长冒橛’者,谓置橛以候土,土长冒橛,陈根腐烂,可拔而去之,耕者,急速开发其地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天地之气交而为泰,故草木萌生发动矣。”一般说来,这已是可耕之候了。
草木萌动这个事儿,最易引起暇思。我小的时候,最盼着山坡上的草泛青,远远看去,绿绿的,到跟前,又是稀疏疏的,后来念了书,才知道,这叫什么“草色遥看近却无”,我因此特别佩服写这诗的人的手段。
儿时,我帮人放羊,最让我欣喜且失望的便是这个“草色遥看近却无”,最让我难忘的也是这个“草色遥看近却无”。不过,这个景色,虽然在物候里说了,在内蒙古,至少也要等一个月之后才能出现,谁让内蒙古的物候比书上说的晚了一个多月呢。不过,我们也有我们的乐趣,或者径可叫做我们的快乐。我们这里有一种草,特别耐折腾,萌生的也特别早,生命力应该属于极强类型的,这草水旱不禁,生长的柔弱而倔强,不因水土而增其长大,也不因环境不好而衰其生长。这种草,人们叫它“拉拉冠儿”,不是成片成丛的,是稀稀拉拉随意生长的。到南方草木萌动的时节,在我的家乡,怕是只有它在生长。这种草没有过多的枝叶,或者说只有一点点出土的东西标志着它的存在。但是它有根,有着比它露出于表面的给人看的枝叶强壮得多的根,而且是直直的,直得一直到底的根。我们农村的孩子们都能找到它,凭着真诚与实在。在依然寒冷的天气,在依然令人瑟瑟发抖的气候中。我们轻轻的十分珍惜的寻找它,发现它,端详它,由于太渴望春天的色泽与滋味了,我们竟然慢慢地将它从墙角旮旯院子里朝阳处墙头上和场院的背风处等地发现了,且有意的护持起来,天天来看,至于看了又看,商量又商量。最后,当我们实在禁不住诱惑,萌生出忍不住想要尝尝它的想法时,我们居然轻轻地百般爱怜地把它连根拔了起来,呵,它居然是如此的直纯,它的根居然只是直直的一条,没有任何枝杈与须毛,这是何等的正直与坦荡!我们把它嚼在口里,辛辛辣辣,清清香香,百味于此,只能满足我们的口体,而不能让我们如此难以忘怀。诸位,当我现在敲打键盘的时候,我真诚地对你们说,我,现在,还能嗅得到那一缕缕沁人心脾的奇香,我心中升腾的是浓浓的醉意。虽然,我一直不知道“拉拉冠儿”这个名字,到底是怎样写才对,直到同事魏军看了我的这段文字,说他也知道这种草根,他们叫它“辣麻麻”,他这一说,提醒了我,莫非这草根在我们那里叫“辣辣根儿”,后来语流音转,成了“拉拉冠儿”。语言生动鲜活,不断变化又有迹可寻,处处有新陆可以发现,不过大小不同罢了。
对了,我老家赤峰市的朋友给我提供的资料中,用三句韵语说了雨水的物候:“气温回升冰雪融,春雨滴滴润无声,草木嫰芽往上拱。”这是多么明快而又活泼的雨水情形呀。只是,这是我们以南地方的情形,我们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郑福田:词说雨水
雨水花信
雨水花信: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菜花、杏花、李花,内蒙古都有,开放的时间却要迟很多,而且由于春天干旱少雨,即便当它们开放时,也多了几分倔强顽强的单薄,少了几分柔媚与滋润。但是,它们都是我们喜欢的花儿,开在山坡上、沟渠边、村头上、院子里,总能惹来高兴喜悦的眼神,总能引起人们融融的笑意。
有人说桃杏轻薄,我们不会这样认为。看看我写的这首歌颂杏花《【越调】小桃红》曲子吧:
春来谁令满园新,老干青枝嫩。育蕊含苞著深韵。肆其芬,花开烂漫花心润。陌头垅上,东风吹起,万点是芳魂。
郑福田:词说雨水
雨水农事
雨水这个节令,江南和华北一带,雨水逐渐增多。但是内蒙古,这个节气,一般来说,还是缺少雨雪,且天寒地冻,风大,极易发生春旱。有的地方,白天仿佛解冻了,夜间却又冻死冻实了。此时平均气温,呼伦贝尔大体在-19℃左右,兴安盟在-9℃左右,通辽地区在-12~-6℃之间徘徊,赤峰市大部分地区在-7~-6℃左右,而其10厘米地温在-1.3℃。锡林郭勒盟约为-12℃上下,乌兰察布大体在-7℃左右,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约当-5℃,巴彦淖尔则在-4℃上下,阿拉善、乌海则在-3℃上下。全区此时降水量日均0.1~0.2毫米上下。虽然大地还没有完全解冻,但土壤表层已经渐渐有解冻趋势。大田虽处于休耕阶段,但田闲人不闲。
此际,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备耕进入高潮,人们忙碌着送粪入田,所谓“立春天气暖,雨水送肥忙”,也忙着顶着凌冻耙地耘地,同时关心着果树的修剪以及大棚菜蔬的保花、保果、防冻、保温诸事。人勤春早,是硬道理。这里面,强调的是人勤。我从来就没有看到我们的父辈一年中真正有闲下来的时候。当年轻人都闲着的当儿,院子清净,田野丰肥,是谁之功欤?!我们过去有多少这样的老人,他们是农业战线的一座座丰碑,什么时候,都应该礼敬他们。
雨水是难得下雨下雪的,尤其在北方。然而,2017年2 月22日,正在雨水节候,呼和浩特下了一场大雪,下得有味道,有境界,我写了一首词,可以在这里分享给诸位。词原来有一个小序,小序说:严冬去,春风起,瑞雪降,吉兆来。踏雪赋小词一首,调寄潇湘夜雨。以春雪犹如春雨,能知时节,可卜丰年故也。我用的词牌是《潇湘夜雨》,题目就是“春雪”:
借寓楼崇,闲书夜冷,当窗盈耳高风。真如沙场挽雕弓。弦未动,严天肃野;声一发,裂电惊虹。关心事,元宵灯火,刬地摇红。
忽焉入梦,常行日用,居境游踪。把奇文好句,罩以纱笼。晨起见,琼花万点,全世界,素裹银封。欢呼处,弥天瑞雪,犹自落无穷。
这就是内蒙古雨水的农事,快乐的,忙碌的,而又有点悠然自得的农事。
郑福田:词说雨水
雨水礼俗
雨水这个节气,正好是农村正二月间。这期间,走亲串友,迎来送往,频繁而又亲切。在过去,没有三姑六姨,村子也立不起来。不说过年的种种事情,元宵的样样情况,就说平平常常的走走访访,拜年纳福,哪一点不是厚道而又亲近,但哪一点又不透着点繁琐与累人呢?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雨水这个节气,出嫁的女儿都要带上礼物回娘家看望父母亲人。是不是如同朱明瑛唱得那样,就不能揣测了。总之 ,这是一个温馨的节气。
在有的年份,二月初二正好在雨水节气内,因为二月二是龙抬头的日子,那就更有一番热闹了。
几年前,2017年2 月27日,农历二月初二,正在雨水节气之内,我写过一篇关于二月二的文字。现在感觉,写下来的文字,总是与自己密切相关,想摆脱,是妄想,于是抄下来给大家看。我当时在词的序文中先说二月初二的好处。不过,文中说的惊蛰前后,其实那年二月二是在雨水节气之内,倒是今年在惊蛰前后。诸君自己可以查阅日历,自然明白。
先是一个序,如下:
农历二月初二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二月二在惊蛰前后,惊蛰地气通,大地解冻,冬眠动物开始出土。所谓“蛰虫咸动,启户始出”。而我国民俗以龙为万物之长,故二月二日又称“龙抬头日”“青龙节”“春龙节”“龙头节”。传统节日往往与农事有关。二月二也不例外。民间认为龙王司雨,龙抬头则雨水增多,故有的地方称二月初二为“雨节”。还有的地方认为二月初二是土地神生日,称此日为“土地公公日”“伯公生日”。小时候老听大人们唱这样的曲子:“二月二,龙抬头,万岁皇爷来使牛。正宫国母来送饭,鞭打犁牛万年收。”因为农历二月是仲春之月,是月“ 始雨水,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日夜分,雷乃发声,始电”,正是开始农事播种的好时节,所以,所谓“万岁使牛”,“正宫送饭”,在农业社会,有一定的仪式意义。二月二还有一个比较典雅的名字:“中和节”。《奉天通志》载:“二月初二日‘中和节’,俗称‘龙抬头日’,以惊蛰率在此节前后,故云。”我想,这“中和”的意思,当与发与未发有关,从自然方面讲,惊蛰之前是未发,惊蛰开始是已发。语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二月二既是蛰虫咸动的时令,又是龙抬头日,所以,在过去,人们这一天吃的食物,往往或与驱虫有关,或与龙有关。与驱虫有关的,如:打面茶谓之“糊狼眼”,吃炒豆谓之“咬蝎子毒”,吃春饼谓之“烙虫虾”,炒麦豆谓之“点虫眼”,吃麻糖谓之“咬蝎尾”,等等。与龙有关的,如:食水饺谓之“吃龙耳”,吃春饼谓之“食龙鳞”,吃面条谓之“吃龙须”,吃猪头谓之“食龙头”,等等。特别提醒一下,知道我们的挂面为什么叫龙须面了吧?惭愧,现在,关于二月二,在我心目中,最主要的是要理发,还有就是吃猪头。虽然我还依稀记得小时候曾在衣服上挂过用剪成小节的谷麦草秆或高粱秸秆配上剪成圆钱形状的彩布串成的“龙龙尾(“尾”音“以”)儿”,还依稀记得民间有以剪纸人、画葫芦、撒草木灰等方式以避虫蚁蚰蜒之害的习惯。可惜这些印象已经变得越来越淡了。为了这些已经变得模糊且越来越淡的印象,我们用一首《庆春泽》词来咏唱二月二,咏唱这个曾经的重要节日。
接着是一首词,词牌是《庆春泽》,题目是《二月二咏春》:
“春展祥云,春开冻土,春龙今日抬头。为重民食,试犁先饭春牛。儿童争挂春龙尾,喜春来,春水如油。春膏流。雪润春泥,风化春畴。 年年此际春光好,有春生天地,春到蜉蝣。长发逢春,三千春恨须收。闲闲刀法春窗暖,焕青春,春鬓仍留。去春愁。十万春光,四野春讴。”
这词是我在2017年雨水节气期间写的,真实表达了我的认识与感觉。传统农家诸事,无法有法,有法无法,然后知诸法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