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兆林:古老油松树
油松树为松科针叶常绿乔木,高达30米,胸径可达1米。树皮下部灰褐色,裂成不规则鳞块。油松为阳性树种,深根性,喜光、抗瘠薄、抗风,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酸性、中性或钙质黄土上,-25的气温下均能生长。其适应性强,根系发达,树姿雄伟,枝叶繁茂,有良好的保持水土和美化环境的功能。其树干挺拔苍劲,茁壮生长,四季常春,不畏风雪严寒。为我国特有树种,属甘肃陇南大地上的乡土树种,优良的园林绿化树种,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在陇原大地上,在山野里、高山深谷、悬崖峭壁等立地条件比较差的环境里,大都生长有油松树,你看她“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这正是中华民族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油松树的枝条和针叶均匀分布,恰应公之平分之意。此外,还有无私、正义,大家的、共同的意思,以及对男子的尊称。油松树没有争奇斗艳的花朵,也没有硕大多彩的叶片,寒来暑往,四季如春,一身整洁绿色“外套”,加上笔直挺拔的躯干,令人肃然起敬。自古以来,多少人就歌颂过油松,赞美过她,把她作为崇高品质的象征,人们对油松树总是怀有敬仰之心。
古老油松树位于甘肃省陇南市康县平洛镇南山村的油松树梁上,树形优美,如伞如盖,枝叶茂盛,其枝如龙盘踞,其美感让人充满想象,是康县油松树中形状最美的古树之一。这株古老油松树又被当地村民或官方称为“南山不老松”。南山不老松长于南山山脊,雄健丰腴,枝叶婆娑。周围低矮的杂灌,丛簇而生,气象葳蕤。南山松被众星捧月般包围着,岿然挺立于山峁间数百年,俯瞰着平洛河两岸的万亩良田,见证着这一方水土沧海桑田变换和百姓的生息繁衍。
南山村,位于平洛镇的南边和平洛河南岸的大山之上四公里处,北临平洛村,西临望关镇李坝、平洛中寨村,南靠本家山,东临剪子坪。一条通村水泥公路在村中而过,将平套、下南山、上南山、本家山、蒋家沟串联一体,形成了便捷的交通。此村距离县城44公里,距镇政府5公里,全村共辖6个社158户545人,属典型的高半山村落之一。主要经济收入以花椒、核桃和劳务经济为主,2020年人均纯收入9600元。南山村为古老的村庄,有800多年历史。明朝正德年间,南山之称即已存在,现上南山、下南山之称均来自南山村之名。其村名几经变迁。南山村一开始叫“张庄村”,因为村庄的立村之祖及村名大多姓张,故名。后人们根据其地理位置因位于闻名遐迩的明月山山麓南侧,地处平洛河畔之南又易名为“南山村”。其一说是指平洛古城城南面的山,另一说法是指河流最南面的山。
对于南山不老松的认识和了解,首次是从《康县古树名木旅游画册文字》的这部书籍的记载文字开始的,这部作品的第二篇《名木语录》中对平洛南山不老松作了一段文字记载:平洛南山不老松生长在距离大美康县县城44公路的平洛南山,已超过1500年的历史,村民称之为“南山不老松”。这棵古树主干1米左右,分成五大主枝,树体挺拔俊秀,枝繁叶茂,被当地村民视为神灵。每有小孩体弱多病,父母便将小孩过继给不老松,拜树为父,取“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之意,以求孩子健康长寿。
后来我来到平洛镇工作、生活之后,处于好奇、崇拜、向往,笔者慕名曾先后三次而去,从平洛镇街道市场沿弯曲的通村公路进入村中,经过平套、大沟里、下南山、上南山、油松树梁,专程上山拜访了此树,真正见到南山不老松的容貌。沿着村里村农们日常走的盘山水泥路,一路向南山村上南山的油松树梁走去。远远看过去,南山不老松耸立在上南山社的一个无名的小山顶上,巨大的伞棚在午后阳光的逆光下有一种特别的神圣感。大约走了一个多小时,终于近距离地观赏到了这棵久闻其名的大树。它生长在山顶的岩石和厚土附近,粗大的枝干需要三四个成年男子展开双臂才能合围,数十个虬枝很有规律地向四周伸展,形成一个巨大蘑菇云状。因为要吸收养分,它的粗大根系像龙爪一样有力地扎进岩石和泥土里,裸露在岩石泥土外面的根系,最粗的直径有20至30厘米。因为它有着如此牢固的根系,这才保证它经历了1500多年的风霜雨雪,仍巍然屹立。树枝上,有很多村民挂的红布条,祈求它保佑村民平安。同行的村党支部书记蒋志高和张积俭告诉我,他们小时候看这棵油松,头顶上根本见不到阳光。这两年,不老松的叶子有点儿稀了,阳光能透过来了。镇村里正研究如何保护好不老松,可由于受到资金的困扰,一直没有实行保护措施,只是硬化了从上南山村庄至不老松的一段路,可供村民及喜好摄影、旅游的人们前来观光欣赏这棵神树。我看到树干上有一个白色的铭牌,上写“古树名木保护牌,油松,别名:短叶针,科属:松科,国家一级古树,编号kx--037,松科,松属,树龄1500年,保护单位:平洛镇人民政府。康县人民政府二0一八年九月制”字样。另外牌子上写有“保护古树,人人有责;严禁砍伐,违者严惩。”字样。保护碑刻显示该树树龄1500年,当地村民敬若神灵,多少年来,四面八方善男信女常来此地烧香敬供,以保佑百姓平安吉祥,风调语顺。因为一年四季常青,已经成为村里人的精神之树。谁家的孩子考学,或是谁家有个大事小情的,都愿意过来和它对对话。一位年长的村民曾对这棵树写了“寿比南山不老松,千年古代生我村。祷福送子人人敬,陇南九县唯独尊”的打油诗。
一棵古油松经历了1500多年的风霜雨雪却巍然屹立,郁郁葱葱,生命力之顽强令前来参观考察的专家和学者都赞叹不已。这株1500岁的古油松,被甘肃省农科院的考察专家们命名为“不老松”,是因为村里的老人们口口相传的一个古代将军带兵打仗受伤,在这棵松树下休息后奇迹般好转的故事。南山村党支部书记、主任蒋志平介绍,不老松位于南山村上南山村庄背后的油松树梁的山顶上,距离村委会的办公地点大约两公里路程。2016年末,当地政府部门在镇里把这棵不老松的简介做成展板对外宣传后,来看不老松的游客开始增多,今年周边乡村的游客有100余人慕名前来欣赏这株千年以上的古树。关于这棵树的传说,村里人更是口口相传了一代又一代,但传说始终没有离开古代将军打仗受伤曾经在此休息过,并奇迹般好转的内容。蒋志高和70多岁的曾担任过村支书的张积俭说,他们都是在这个村子里土生土长的人,小时候玩耍淘气,都会爬到树上,挨个儿树枝都可以走过去。松树的形状也非常好看,就像一个大蘑菇,罩着树下的地方。夏天天气最炎热的时候,坐在树下乘凉,依然是凉风嗖嗖的。据相关记载:“古老油松植于明朝正德年间,虽已近千年,仍枝繁叶茂,苍劲有力,其主枝态若冲天腾龙,气势壮观”。所以,当地人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不老松”。据镇林业站工作人员介绍,这株古油松树已有1500岁的高龄,树高14米,冠幅长达44米。它躯干灰褐,苍傲铮铮,粗壮的树干支撑起向四面八方延伸的树枝,营造浓荫一片。从远处望去,好像老者撑着一把巨大的绿伞,庇佑着这里世世代代的村民的家庭健康、和谐生存。
古老油松树的美,不仅存在于它的针状绿叶上,同时也存在于它的枝干的线条结构上。一年四季都脱不去绿装的树木,它那井然有序的层层分枝,既有变化又有统一,堪称和谐美的天然杰作。其雄伟、通直的主干直插云天,在一些错落的、急剧下垂的侧枝反衬下,更显其顽强向上的磅礴气势。古老油松树木美中的这些和我们人类的精神世界息息相通的闪光点,只有在亲临目睹时才愈加清晰地向人们展示出她的芳容。
村支部书记张志平说:他们听一位已去世五年的老人讲,1958年在大炼钢铁时,为积极响应当时政策,政府曾组织过一些强壮劳力组成砍树专业队分赴各村砍树,主要是为炼钢炼铁提供燃料。当时南山村有两棵大树,一个就是现在仍生长旺盛的油松树,一个是靠上南山人庄边山梁上的大青冈树。有一天一位姓张的大男人带领一帮人来到南山村准备坎这两棵大树。先是一帮人将人庄边的那棵大青冈树砍倒。后爬山来到密林深处的这棵大油松树,也准备砍倒一起用于炼钢炼铁。当一帮人行至大树下,缓过一口气之后,一位强壮的青年人抡起大斧头用力往下坎时,顿觉阴森森,手指麻木,心跳加快,似乎有神灵保佑,就带着一帮人逃之夭夭。这帮砍树人走后经汇报大队、公社领导后同意保留下来了这棵油松树。
自古以来,南山村因地处高半山,人们生产、生活、家园建设曾受到经济、自然、地理、资源等多重因素制约,发育程度远远落后于天武(天水至武都)公路沿线的村庄。五六十年代前的南山村,经济极为落后,生产生活条件差,出行相当艰难。在“以粮为纲”的年代,南山村曾是平洛镇主要产粮村之一,以盛产小麦、玉米、荞、黄豆为四大主要粮食。多少年来,生活在这里的村民们尽管一直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在挣扎,在努力,在奋进,在拼搏,但始终无法摆脱贫困。素有陇南“红旗渠”之称的规模最大的灌溉工程、全县最大水利灌溉渠工程、穿越全镇九个村、总长二十六点六五公里的明月山渠就在此村对面的明月山坡上。当年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史无前例的修渠工程当中,全村有近一百余名青壮年劳动力不间断的参加投入到了修渠工程当中,勤劳、勇敢的南山人民与全镇人民一起在工程极为复杂、艰难、险要的明月渠奋战了三年,为这个重大而有影响力的灌溉工程项目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和汗水。改革开放以来,南山人民搭乘改革开放的春风,战严寒斗酷暑,用艰苦卓绝的奋斗,改天换地,重整河山,建设家园。
据村里年长的老人回忆说:1953年,村里小学毕业的张志国,第一位走出了南山村,参加工作去县城粮管所,1955年担任康县粮食局局长。2006年兰州交通大学毕业的贵儿(小名)第一个离开村庄,不远千里颠簸去南方大都开放城市深圳务工创业,后来在这座城市购买了100多平米的房子,一家三口人定居,成为村庄里第一个在南方大都城市靠劳务富裕起来的村民。后来在古老油松树的保佑下,村里先后走出了十来名大学生和公职人员。先后有村民张明高购买了第一辆本本车,村民张康平购买了第一台黑白电视和第一辆摩托车,村民张志满第一户发展花椒,成为万元户。
站在新建硬化的观景平台上望去,这棵古油松样子确实好看,像一位饱经历史沧桑的老人。那些苍绿的枝叶依旧保持着普通松树的生命绿,向四周延展开来,像舞台上花旦的彩色长袖,自然地向下飘逸着,一点不造作,不别扭。干裂粗糙的树皮是它的皱纹,印证着它千年的历史、岁月的沧桑。而岁月长河里的风雨故事都被这棵古松记载在了灰色粗壮的主干上,无数条繁衍开来的枝条上,密密麻麻的针叶上!这棵油松树高约14米,胸径500厘米,枝下高4.8米,平均冠幅直径44米。头上迎北的虬枝,像龙首,有冲飞苍穹之势;龙尾朝南伸出,有迎宾的真情。这棵古松树已有一千五百年历史,烽烟战火的磨砺,风刀雪剑的凌迟,至今仍然郁郁葱葱,精神抖擞,呈现出“铁骨铮铮”的茂盛景象。斑驳苍老的胸膛,龙爪般的粗筋,巨冠低垂而根深深扎在泥土之中。像古代武士,任凭狂风沙浪的袭击,英勇顽强而不倒。千年古树,经过几十代人精心呵护,存活至今,是上天的恩赐,是祖先的遗产,是国之瑰宝,是百姓的神树。同时古树也记录了大自然的历史变迁,传承了人类发展的历史文化,孕育了自然绝美的生态奇观,承载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乡愁情思。
伫立在该镇南山村的油松树梁上的一株古油松树下,思绪万千,历经岁月沧桑,依然枝干遒劲,浓阴匝地。南山不老松长于南山山脊,雄健丰腴,枝叶婆娑。周围低矮的杂灌,丛簇而生,气象葳蕤。南山松被众星捧月般包围着,岿然挺立于山峁间数百年,俯瞰着平洛河两岸的万亩良田,见证着这一方水土沧海桑田变换和百姓的生息繁衍。在古树下拍照,静思。在这里,感受年轮后的时光记忆……心中不由的生出了“古树名木惹人醉,漫步南山不思归”的一句话。
据当地村民介绍,无论什么时节,这株古油松树都是青翠欲滴的模样。走近之后发现,这株油松树是长在密林深处的斜坡上,树根沿着石缝向下延伸,盘根错节。根系附在厚土上,粗细不一,曲曲折折,连绵成一道壮观的“根瀑”,令人称奇。“古油松树是我们祖先在明朝正德年间搬迁到这个村子时种下的,至今已经有1500多年了。”村里82岁的张志早老人说,过去古油松生长在坡上,整株树向一侧倾斜,濒临折断,于是村民们自发筹资,给古油松树筑起了高台,还防治病虫害,让古油松树健康生长,重新焕发生机。
在寒冷的冬季来临,常年矗立在这密林深处的古老油松树在坚冰、白雪的映衬下,才愈显其青翠及其与逆境抗争的坚强气质。岁寒始知松柏之后凋,霜浓方显菊竹之高洁。雪压青松、虬枝冰挂的景色,总给人一种不畏艰难、勇敢奋进的启迪,而冬季许多落叶树饱满的冬芽,具有一种特殊的观赏价值。你看,或附着枝侧、或亭亭枝端的或尖或圆的芽儿,外面虽然被棕色的、灰色的、绛紫色的……颖壳包覆着,却能使我们清楚地感觉到其中是一团团紧裹着的生命之火,并随时准备着突破包覆层喷薄而出,这是一种潜在的力、内涵的力,它们所呼唤的不正是明媚的春天吗?它们用自己独有的生命气息,预示着春天的即将来临。
站在新建的观景平台眺望,山如黛,天湛蓝,弯曲环绕的水泥路,窗明几净、绿树成荫的农家院落……感受到的是无处不在的淳朴民风和田园美景,整洁靓丽的乡村在旭日阳光的掩映下显得十分壮美,一幅整洁、文明、富裕的美丽乡村新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南山村在2014年以前还是一个很贫困的地方,南山人的生活并未因南山松的守护而发生本质的变化,日起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思想稳稳嵌入南山人的脑际,根植于骨髓,刀耕火种靠天吃饭,羊肠小道供人出行,以粮为本小富即安的本份意识,极大地影响了生产发展。南山村有172户558人,2013年底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7户171人,贫困人口发生率高达31.56%,年人均收入仅2300元左右。什么叫生产发展?南山人不知道。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精准扶贫政策在全国推开,我们党向世界庄严的承诺,到2020年必须全面实现脱贫奔小康。从此,南山村开启了整村迅速脱贫的新征程。
要想富,先修路。平洛镇党委、政府在意识到交通不便是阻碍南山村发展的最大瓶颈之后,积极争取项目,于2014年修通了街道至南山村的村级公路5.6公里。2016年乡镇换届后,新一届平洛镇党委、政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定对南山村从美丽乡村建设、农网改造、网络覆盖、产业发展等多方面全方位实施精准扶贫。2017年,村容村貌亮化、文化广场、护村梯坎、通村道路等建设项目同时开工建设。截止2018年底,各项建设工程陆续完工。共建成通社公路约8公里,硬化通户巷道2.5公里,居民住房亮化美化,水、电、网络通讯全面覆盖,投资总金额达到了2200多万元。成立了由能人大户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中药材、百合、花椒种植为主的康县世宏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发展花椒1180余亩,总产值达到了145万元,人均增收2500元以上,为实现稳定脱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县上安排县委政法委作为驻村帮扶单位,派出了三名骨干和平洛镇二名干部长年驻村帮扶。他们走社入户,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民情民意,为贫困户准确“问诊把脉开处方”,开出了针对村、社、户三个层面的“药方”,经过“对症下药”,“医”后跟踪指导,促使了各种帮扶措施的有效落实。经过前后五年县镇村三级戮力同心的奋斗,贫困户减少到2户7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28%,年均人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通过政策兜底,纳入五保供养12户14人,纳入农村低保6户19人。到2019年上半年,172户558人的生产生活状况已全部达到“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所要求标准。2019年是康县整县脱贫摘帽的关键一年。时任县委书记李廷俊曾两次在南山村调研时说:“县上给南山村的扶贫工作投资这么多钱,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就是要确保南山村的乡亲早日脱贫,早日踏上小康之路”。时任平洛镇党委书记高继富说:“我们一定要按照县委的安排部署,坚决打赢打好南山村乃至全镇的脱贫攻坚战”。时任南山村党支部书记蒋志高说:“党有好政策,县委有决定,镇上有决心,我们村一级就更有信心,一定会在今年彻底实现脱贫”。且不管他们怎么说,从南山村的美丽乡村建设、精准帮扶工作来看,镇村党员领导干部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道上,都能在全面落实“两个维护”的基础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勇前行。恰如这棵不老松,虽然历经了数百年的风霜雨雪,但仍然傲立于南山之巅,为乡亲们静静守护着平洛河两岸的美丽家园。
平洛作为历史文化名镇,不仅要有人文历史之美,更应该是绿色生态之镇。位于该镇南山村1500岁的油松古树既有生态价值,又有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无疑是大美平洛最佳代言人。古树名木以其所具有的科研、科普、历史、人文和旅游价值,日益成为平洛镇的“绿色名片”。近年来,平洛镇在推进美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创建省级文明村镇的进程中,对于古树名木的重视度逐年提高,并且采取有力的措施进行保护和管理。一直以来,镇上对全镇范围内的古树名木,进行逐株实地调查核实、登记、拍照;完善古树名木图片、树种、树龄、树高等数据信息,建立古树名木档案,精准掌握每一株古树名木所处环境、生长状况。保护古树名木的意义,对于平洛镇来说,不但是绿化、美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一种独特的自然和历史景观,是农耕社会历史发展的佐证。古树名木以其历史文化价值而拥有巨大的旅游观赏价值。专业人士表示,可以开发利用古树资源、宣传介绍它们的价值。如以古树名木为中心,建设主题森林公园、绿地、文化设施等,或者开发一条古树名木路线游,整合古树名木资源,让游客享受大自然的高雅独特风姿。
古油松树能在大自然中经历千年的风吹雨打,在大自然的威胁和破坏下存活下来,足以证明其生命力的顽强。它能记录当地的气候信息,保护好古树,对于科研价值有十分巨大的作用,它也可以成为旅游文化的一部分,可以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同时也让我们人类尊重生命,热爱大自然,敬畏大自然。当然,古树名木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不是孤立的,也不是暂时的,应该与乡村振兴和发展相协调,与未来的村庄长远发展相匹配。“现在当务之急是要先对全镇的古树名木进行统一保护管理,为此我们也做了多方努力,加大保护古树名木的宣传力度,让各村形成合力,确保取得实效。”镇党委书记杨治国说,“下一步,我们将统一对古树名木实行挂牌保护,扩大公众认知,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共同来参与古树名木的保护,让古树名木‘可观可赏可利用、能留能守能传承’,成为融入平洛“一带一路”文化旅游的重要生态旅游资源的一部分。”
一棵树、一段情、一种乡愁、一次记忆…对于南山村百十口村民来说,古树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对环境生态的利好作用,更多的是陪伴和见证着一代代人成长,静静地记录着常年生存在这个村庄和村民的故事。古树名木是自然的馈赠,是前人留下的宝贵资源。也是一段段历史记忆,更是一座村镇历史文化的沉淀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