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亭:发展要靠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最基本的经验,就是“改革发展论”,也即“改革到哪里,发展也就会到哪里”。一开始文革结束、全党工作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那会儿,大家理解的改革开放,无非就是些松绑、放开和搞活。这么多年下来,商品领域中的市场调节部分已占到95%以上了;服务领域虽稍逊一筹,但也已经很高了;实在不敢恭维、比较滞后的,还是在资源要素这一块。党的十九大在部署下一步改革时指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这表明我们的改革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到了一个深化要素及相应产权市场化改革的新时期。
什么是要素?能投入生产过程中创造财富的资源就是要素。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看起来不断扩展的要素,更多都是些虚拟性的要素了。比如说2020年4月中央下发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文中提及五大要素。除了土地和劳动力以外,还包括了资本和技术,并特意新增了一个数据。我熟识并非常景仰的国家发改委宏观院的常修泽教授,在对诸多文献进行详尽梳理以后,提出了更为完整的七要素论,即把知识和管理都加了进去。
大家可以注意到,相对于劳动和土地而言,资本、知识、技术、管理和数据,都是偏于无形和虚拟的。但无可否认的是,恰恰是人们看起来有点“虚头巴脑”的要素,更处于要素集群和链条的头部及要害。无论是实是虚,就像虚(拟)实(体)经济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一样,虚实要素也是“谁也离不开谁”“一个都不能少”。如果说其中出现什么问题,那往往都是经济运行中“泡沫”惹的祸。说到泡沫,虚拟经济里有,实体经济里也有。譬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强调的“去杠杆”,虽与虚拟经济有关,但“去产能、去库存”呢?都是发生在实体经济领域里面的“泡沫”。要素是中性的,包括资本也不是什么“坏蛋”,关键在于为谁所用、如何配置。在我看来,积极推动并优化所有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将可以有力助推下一轮经济的长足发展。
聚焦于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活力和聚力,从另一方面来讲,就是要切实地“去行政化”,让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决定性作用”。我们是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但这个“好”体现在哪里?就体现在市场“决定性作用”发挥得是否顺畅、有序和健康上。脱离了市场“决定性作用”来强调发挥政府作用,势必要重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
现在中央和各地都在强调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抓好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更多吸引资源、更优配置要素!除了土地和区位(区位也可以因交通通信条件而改变)是搬不走的,其他的资源要素,哪个不是可流动、可迁徙的?实体性要素的劳动力包括人才,都是可以“用脚投票”的,另外还有资本、知识、技术、管理、数据,哪个说起来又是“不得动弹”,只能呆在您这块儿的?
同样道理,各地都在竞争比拼,那些可流动的资源要素,凭什么就会到您这儿来?这不是得靠好的营商环境来加以吸引?不管是生态环境、城乡环境、生活环境,还是制度环境、人文环境、创新环境,您总得有一点“一招鲜、吃遍天”的独特优势,同时还得把它给做优做强、凸显出来,且别人没法和您相比。
这些说辞听起来有点“虚无缥渺”,其实都是些“再实在不过的理儿”。现在各地大的目标定位和努力方向都摆在那儿了,剩下要解决的恰恰就是达致理想境界和胜利彼岸的“桥和路”在哪里?又如何吸引全国乃至全球的资源要去为你所用?这一题“破解”了,那您的地儿就不愁发展不起来,更不愁发展不好!
作者为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学术委副主任、研究员,民进中央参政议政特邀研究员
(本文刊发于《浙江经济》202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