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民进专题>专题>2020两会>声音·风采

董玉海:让“非遗”走进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0-05-26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放大

缩小

  中国大运河历经千年,拥有深厚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历史积淀。作为“国字头”的专题性博物馆,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应全面展现大运河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扬州市政协副主席董玉海提交了《关于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建议》,他指出,大运河地跨8个省(市),有着2500多年历史,是“活着”的线性文化遗产。沿线城市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24项,项目传承人990人,项目种类多、门类全、价值大;江苏省运河沿线城市的国家级非遗项目130项,国家级传承人148人,省级非遗项目665项,省级传承人443人。

  “如此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在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展览陈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分量。”董玉海认为,让“非遗”走进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可以有效展现大运河历史文化的完整性、活态性、多元性,更好地呈现大运河文化精神和文化价值,对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活态传承、合理利用以及文旅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现实作用。为此,董玉海建议:

  建立国家级协调机制。董玉海建议由国家文旅部牵头,协调大运河沿线八省(市)的所有运河城市,共同推进此项工作。江苏省文旅厅作为征集运河沿线城市非遗精品的牵头部门,扬州市政府和南京博物院具体承办,尽快启动面向全省和全国的运河城市征集优秀非遗作品,并同步策划全国性非遗展演活动。

  合理布局非遗空间。董玉海表示,除博物馆内的非遗项目展陈外,博物馆周边也需要预留非遗展示展演的空间。在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周边区域规划建设运河小镇、大运河文化公园、非遗街区等相关项目,做到馆内“静态”展示和馆外“活态”展现相呼应,形成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文化展示的整体效应。同时,发挥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秘书处设在扬州的优势,在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举办世界运河城市非遗展,让国外优秀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走进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将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打造成向世界展示中国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的窗口,打造成世界运河城市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交流展示的平台。

  培育非遗品牌活动。董玉海建议由国家文旅部非遗司牵头,以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为主阵地,与全国运河沿线城市联动,开展优秀非遗作品巡展,推动各级各地馆藏资源的交流互动。

  创作收藏一批精品。董玉海强调,要充分调动现有的非遗大师、工艺美术大师的积极性,新创作一批反映中国大运河前世今生的精品力作,由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永久性收藏。这样做,既有利于对非遗和工艺美术技艺进行抢救性保护,推动传承和利用;又有利于充实和丰富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藏品,强化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特色。

作者:殷晓霞     责任编辑:刘晓斯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