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和代表:加快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
5月22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指出,要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围绕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助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等“民生大计”,全国人大代表、吉林外国语大学校长秦和就此带来了三份“沉甸甸”的议案。
切实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疫情期间,学生因心理健康问题而导致的非理性行为数量骤增,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凸显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短板。作为教育工作者,秦和代表认为心理健康问题是导致各种悲剧发生的直接原因之一。因此,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有效干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刻不容缓,尽最大可能杜绝或减少悲剧的发生,是学校和全社会的责任。秦和代表建议,可从五个方面着手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学校应配齐配强心理健康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立必要的场所和设施,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开展。二是深化教育评价制度改革,牢固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理念,不再将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尺度,不再单纯以升学率考核学校和教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三是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综合整治校园欺凌等问题,不要让孩子们沉迷游戏,营造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良好氛围。四是重点关注随迁子女、留守儿童、单亲学生等特殊群体,提供及时的心理咨询和干预。五是加强生命教育,让广大学生了解生命的过程,懂得敬畏生命、珍惜生命。
稳定高等教育规模,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20年,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51.6%,进入普及化阶段。从规模上看,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但从质量上看,我国高等教育“大而不强”,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一方面,在扩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同时,还有待建立和完善一整套“宽进严出”的质量保障体系;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存在明显的结构失衡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迫切需要从战略层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目标、任务和举措作出调整。当务之急,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将资源和精力聚焦到内涵建设、提升质量上来。首先,创新高校招生计划管理模式,加强对高校招生计划进行宏观调控。建议在编制“十四五”规划时,对高等教育规模和招生总量作出规定。其次,及时调整优化高校设置政策。高校设置政策对稳定高等教育规模、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围绕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提高高校设置门槛,对办学标准严格把关;另一方面,实行总量控制,建立高校退出机制。其次,大力支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引导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校,在政策和经费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建立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再次,进一步调整优化高校学科专业布局。紧跟科技革命发展趋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通信技术、生物科技、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深空深海探测等领域,超前布局一批新兴学科专业,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同时,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为抓手,在高校建设一批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为高校培养拔尖人才和攀登科学高峰搭建平台。最后,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扶持力度。受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能力的制约,东北和西北地区省份的高等教育发展遇到一些困难,尤其是经费投入不足、人才流失等问题凸显。建议国家层面将扶持东北、西北地区高等教育纳入区域开发战略,在财政投入、人才政策、科研项目等方面,加大倾斜力度。
有效保障后疫情时期的教育经费
这次疫情给经济带来较大冲击,严峻的财政收支形势必然对教育经费保障带来影响。教育投入是战略性投资,是对未来的投入,需要保持适度超前。实践表明,越是经济面临困难、越是财政支出压力大,越需要逆向增加教育投入。从长远看,增加教育投入将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丰厚回报。因此,后疫情时期,对高等教育应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一是优先保障教育经费。尽可能降低教育经费压缩比例,将疫情的影响降到最低。要保障教师工资、日常经费、学生资助经费等刚性支出,特别要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二是加强教育经费绩效管理。近些年,我国教育经费增量巨大,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已持续多年保持在4%以上。后疫情时期要加强教育经费绩效管理,更加突出教育经费支出的精准性,更加关注教育经费的使用效果,努力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三是大力吸引社会资金。社会资金潜力无限,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开教育市场,打消社会力量的顾虑,给予各方面合理稳定的预期,并出台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