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微专题>助力脱贫攻坚 民进一路同行>部署·推动

蔡达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脱贫攻坚”

发布时间:2017-07-25     来源:《民主》

放大

缩小

  在民主党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实践活动”(以下简称“学习实践活动”)已开展了近四年,这是党派的政治交接和思想建设活动,目的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脱贫攻坚民主监督活动”(以下简称“脱贫监督活动”)已进入第二个年头,这是党派履职的新任务,目的是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为“脱贫攻坚”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党派把“学习实践活动”作为贯穿各项工作的主线,实质上就是要在各项工作中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包括用主题指导“脱贫监督活动”,在“脱贫监督活动”中增强主题意识,提高履职水平。

  一、“脱贫攻坚”的根本意义

  脱贫工作全面而复杂。开展脱贫监督,既要针对其具体过程,更要把握其战略意义,否则就容易分散注意力,甚至影响脱贫效益。脱贫工作的诸多内容和环节,直接依据相关决策和部署,根本是一个目的。达到了这个目的,脱贫工作就有意义。理解了这个目的,监督就有依据。这个目的,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出发,脱贫有其特定的要求。

  脱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国家开展脱贫的必要性,取决于国家性质而不是操作上的难易程度。因各种原因,每个社会和时代都有贫困者,个体乃至局部的贫富状况都会发生变迁,但不同制度的国家,对贫困现象有各自的理解。我国宪法规定,我国的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原则,就是“走共同富裕道路”。“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原则,既不是追求“人人相同富裕”或“人人无条件享有富裕”,更不是“扩大贫富差距”。城乡、地区和人群之间巨大的贫富差距,工农劳动者的群体性的贫困现象,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和特征,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挑战和任务。必须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初,基本国情是旧社会旧制度遗留的人民普遍贫困和巨大贫富差距,基本任务是清除贫困和贫富差距产生的根源,促进社会主义的城乡、地区和人群共同发展,严峻挑战是防止因道路偏差而产生新的贫困和贫富差距。所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提高全社会的致富水平,充分体现人民的主体地位。

  脱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经过程。“走共同富裕道路”不等于达到共同富裕的境界,其中必然经过脱贫和扶贫的过程,即贫困者在国家和社会的扶助下改善生活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依据与总任务的关系,意味着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然面临和需要解决全面脱贫的问题,同时也意味着,不同人群的脱贫进程,必然会因各种原因而出现差异,相当规模的人群在一定的阶段里依然会处于贫困状态中,他们需要得到国家的扶助,国家有“脱贫”和“扶贫”的责任。

  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的阶段性目标,同时也依据这个阶段的基本国情。事实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持续发展,广大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快速地从贫困走向了富裕。国家的脱贫能力也同步提高,为及时扩大脱贫范围、增强脱贫力度,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共十八大在制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中,把“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放在首要位置,努力实现全面脱贫,通俗地说就是大家全面奔小康。同时,面对七千多万连片分布的贫困人口的发展需求,党和国家庄严承诺,勇于担当,把“扶贫对象大幅减少”作为专门要求,在连片贫困的地区实施“脱贫攻坚”重大计划,统一指挥,全面推进,全程督导,力度空前,努力开展全面脱贫,使三千多万群众得以脱贫,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破解了难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相信,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时候,我们的基本国情一定会有巨大改善,脱贫的需求和格局自然也会有巨大改善。

  二、“脱贫攻坚”的基本要求

  “脱贫攻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实践,不能就事论事或临时应对,必须认真学习领会中共十八大以来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和重大部署,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脱贫攻坚”之路的过程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脱贫要在总体布局中开展。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所谓“五位”,表面上看是工作内容的分类,比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任务、机构和法规等。实质上是对人类社会现象构成“因素”的归纳,比如,贸易活动中有权力、观念、人群和自然资源等因素的作用。人类社会现象是诸多因素构成的综合体,各因素有特定的内容和变化机制,犹如政府各部门有专门的分工和规则一样。诸因素之间相互作用,最终决定了客观的结果,犹如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决定了行政系统的工作结果。所谓“一体”,就要指人类社会现象的整体性,强调五大因素相互作用、有机统一的关系,不能片面地把它们当作孤立的因素。所谓“一体”,就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目标一致性,强调五大方面建设任务的相互配合,统筹推进,不能片面地把它们当作单一的任务,单兵独进,甚至是相互排斥。就地区和国家而言,贫困是发展格局不协调、发展机会不平衡的结果。“脱贫攻坚”就要适应人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规律,破除这种不协调的格局,坚持“五位一体”统筹推进。既要针对经济或资金问题,还要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诸多需要。既要强化经济和社会行政部门的职能,还要发挥党政系统、社会各方和扶贫对象的作用。不仅要改善特定人或地区的生活水平,更要致力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脱贫要在战略布局中开展。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基本要求”,即“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根本任务、改革开放的必由之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根本原则、促进社会和谐的本质属性、和平发展的必然选择、党的领导核心。中共十八大以后,中共中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战略目标,又相继部署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任务,形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其中,“全面深化改革”是“基本要求”的重申,“全面从严治党”针对“党的领导核心”,“全面依法治国”则覆盖各项“基本要求”,尤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地位、内在要求、根本原则、本质属性等直接相关。可以说,“四个全面”是“基本要求”的高度提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当今的重大任务和课题。按这些要求来说,“脱贫攻坚”必须走改革开放之路,以改革开放的精神和智慧,为解决“脱贫”中长期面临的难点问题而“攻坚”;必须依靠法治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加强党的领导,依赖全面从严治党的成效。

  脱贫要在统筹协调中开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就要把两者有机统一起来。简要地说,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方面建设,都要完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都要着力推进改革开放,都要着力推进依法治国,都要着力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这也是“脱贫攻坚”的推进思路。

  要把“脱贫攻坚”作为经济建设的大事。针对个体,要解决其因劳动收益低下而致贫的问题,帮助他们克服在生产技能、生产成本、产品市场等方面的障碍。针对地区,要解决农业生产力或村镇经济水平低下的问题,积极探索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要改进乡村生产关系,建立和完善法规和公约,更加公正和规范地处置集体经济中的生产资料和收入分配,维护村民经济权益和劳动积极性,体现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原则;要发挥党组织在领导乡村生产发展、维护村民劳动权益、带领村民致富的作用。

  要把“脱贫攻坚”作为政治建设的大事。针对个体,要解决其因劳动或分配权利缺失而致贫的问题,帮助他们维权和提高维权能力,实现权利主体地位。针对地区,要解决村民主体作用不足的问题,深化乡村管理改革,维护村民反映诉求、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权利;要增强地方人大和人大代表对民生事项的决定作用,改进政府与村民的联系、协商和接受监督的机制;党支部要站在维护村民合法利益的第一线,党员干部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

  要把“脱贫攻坚”作为文化建设的大事。针对个体,要解决其致贫的观念问题,帮助他们增强主体意识,树立自尊、自强、自立的精神。针对地区,要解决公共文化和教育不足的问题,改革农村文化、教育的管理和服务体制机制,加大农村文化和教育投入,使乡村依法平等拥有文化、教育资源和活动机会,增强村民组织自我教育的能力;要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消除陈旧风俗的影响,改良乡村生活态度、社区传统和人际关系,树立法治、改革、开放、创新、公益、互助等精神;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以良好的利益观、人生观和生活作风,体现先进模范作用。

  要把“脱贫攻坚”作为社会建设的大事。针对个体,要帮助其改善致贫的家庭因素和人际关系。针对地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保证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和效益;要大力推进社会管理改革,大力培育乡村社会组织,推进乡村法治社会建设,促进村民自主平等地发展;要加强乡村党组织对当地社会建设的领导,引导和帮助社会组织发挥自治作用。

  要把“脱贫攻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大事。解决乡村因生产和生活自然资源缺乏而致贫的问题;要改革乡村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协调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保护的关系,发挥乡村公约和法治的作用;党员干部在保护农村环境中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总之,“脱贫攻坚”既要关照个体,通过精准识别和精准帮扶,实现精准脱贫,又要致力于消除社会性的致贫因素,最大程度地减少连片贫困的地区和贫困人口。这就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大局来“攻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中来“脱贫”。

作者:蔡达峰     责任编辑:qichunlei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