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浏览>开明视点

张劲松:学习邓小平批判性思维,提高我们的工作

——读《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29     来源:

放大

缩小

  我们都知道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这正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伟大之所在,他的理论和他创造的丰功伟绩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铭记。他为何能拨乱反正,并独出机杼,开出伟大事业的新天地?最近结合党史学习,阅读了《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研究》一书,书里面对这一问题作出了回答。作者认为:邓小平是具有批判性思维人格气质的伟人。他灵活地把握和运用批判性思维,大胆地进行批判性思考。分析中国的国情,批判各种错误理论和错误思潮,从而把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核心开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创立了邓小平理论这个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这本书是四川师范大学承接四川省社科重点课题的成果,得到我国邓小平理论研究专家石仲泉的肯定,并为之作序,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石仲泉,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会长,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曾参加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起草小组工作,随后具体负责《历史决议注释本》的编写和修订。

  学习以后有一些心得体会,对批判性思维也有一些新的认识,在此和大家分享。不对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自人类进行理性思维以来,就具有了批判性思维能力(——石仲泉)

  批判性思维作为一门学科,它诞生于七十年代的美国。但并不是说之前就没有批判性思维了,就没有杰出的批判性思维者了。《礼记·中庸》讲“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说的是批判性思维,王阳明“良知即是非之心”说的也是批判性思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唯物辩证法的结晶,其理论本质就是“批判的和革命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也是批判性思维的伟大硕果。在发展成一门专门的学科以后,人们在进行批判性思维时就可以更加科学,更加系统化,更加严密了。

  二、为什么需要批判性思维?

  因为我们接收的很多信息是虚假的。因为我们自己的想法和别人的意见建议也有很多是错误的或不全面的,因此,我们需要分辨其是非好坏,盲目相信或盲目不相信都会造成损失。这个辨别对错好坏的思维就是批判性思维。

  还因为,西方以罗素为首的一批学者,曾经以为所有的生活语言都能转化成数学符号,然后通过数学运算,判断出真假也就是对错,结果发现不可能。这样的尝试之后,西方学者渐渐认识到,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面临的场景和科学研究中的场景是不一样的。科学研究的那一套方法或欧几里得的那一套在生活中不太适用。于是从英国哲学家图尔明开始,他们提出一套新的认为比较能适用于社会生活的论证方式,这和形式逻辑的方式方法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又叫做“非形式逻辑”,有学者认为,这个“非形式逻辑”和批判性思维就是一个东西。

  三、批判性思维与客观性

  书中说:

  批判性思维的客观性是批判性思维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科学特征。邓小平实事求是思想中具有客观性的丰富内涵,他对客观性问题的重视,体现在他客观地评价毛泽东,“一国两制”构想的客观性问题等方面。

  俗话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怎么办?客观性来解决。

  个人理解,客观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实事求是,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解决“是不是”“真或假”的问题;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解决“理想和现实”的问题。经济学中“大炮和黄油”类似的争论,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只有从实际出发,才能找到答案。

  四、批判性思维的批判性

  书中对批判性思维的批判性说得很好,这里略引述一二,很多精彩的论述就不一一详述了。书中说:

  批判性思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一种否定性思维。

  在邓小平理论形成之前,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使中华民族这个原本就缺乏批判传统的民族对批判的含义有了一种习惯的误解、曲解甚至是排斥。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批判”成为政治术语,成了搞阶级斗争、相互攻击。然而,无论是中文,还是英语的语境中,批判都含有否定的意思。

  总而言之,对错误的否定是不可避免的,批判性思维也就必需。我们中国人不太喜欢批判,而且特别容易把对其意见的批判当成对其本人的攻击。我们应该对此持一个现代的观点,把对观点、工作的讨论和对人的攻击分开。

  另外,否定和批判绝对不能只是单方面的,必须是实事求是并且是双方面的。

  五、批判性与创造性的关系

  通过对批判性思维的深入研究,人们认识到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是不同但人类又不可或缺的两种思维。创造性思维管提出想法、观点、计划、方案、政策措施等。批判性思维则对这些想法进行批判,以找出那些不合适的错误的东西,以免造成损失,实质是一种验证。

  两种思维,一种是肯定,是建构;另一种是否定,是解构。但所谓不破不立,否定的同时又为肯定开辟了道路。二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是一种辩证关系。光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不进行审慎的评估工作,是莽撞的。只是进行批判,进行否定,不提出可行的意见建议,也是不负责任而消极的。

  在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处处都闪耀着这种辩证否定思想的光芒。如,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不是贫穷,社会主义不是慢速发展,社会主义也不是搞平均主义或两极分化”等等。对贫穷的批判,换个角度看,就是对共同富裕的肯定;对漠视发展生产力的批判,换个视角看,就是对社会主义要重视发展生产力的肯定。

  六、用批判性思维提升参政议政水平

  前面说到在社会性知识上,我们不能进行像形式逻辑和几何证明那样的推理与论证,但并不是说就不需要审慎、严密的论证。前面讲到的英国哲学家图尔明曾经提出一个论证模式,其模仿的对象就是法庭辩论。他的理由是:法庭辩论是社会性知识论证中最严谨的最好的。因为法庭辩论的后果很严重,程序很严谨,大家都最大限度的能做到摆事实讲道理,争取符合自己利益的观点的成立。这种辩论的前提是相信双方都有可能出错,也有可能对,在平等的对话过程中,努力寻找到事情的真相。同时,相信法官或陪审团在双方都陈述理由后,能找到一个相对好的处理方案。

  这对我们的参政议政工作是很有借鉴意义的。在参政议政时,我们应当着重关注一项工作开展的理由是否充分,由此采取的工作措施的理由是否充分。同时,应当注意到,有没有理由和理由是否充分是不一样的,平等的对话也很重要。如果不让对方平等发言,无论看上去多么有理由多么正义都是在耍流氓。

  (作者:张劲松,贵阳市民进会员,原观山湖区民进主委、贵阳市政协人资环委办公室主任、四级调研员)

作者:张劲松     责任编辑:张禹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