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微”不至新时代
新浪微博用户超过5亿,微信用户突破6亿,微支付正在逐渐主导电子商务,微公益正在以个体力量影响社会,微电影、微广告、微小说、微管理、微信用、微经济……一个个以“微”字开头的新名词纷至沓来,我们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微时代”。
11月15日,由民进中央文化艺术委员会、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共同举办的“微时代微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十余位文化传播界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微时代微文化的特点,以及微文化给人类带来深刻影响等议题,展开了热烈的交流。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出席研讨会并发表即兴讲话。民进中央副主席、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院长刘新成主持研讨会。首都师范大学校长宫辉力致辞。
微文化正在重新定义我们这个时代
我们现在正进入一个微时代,微博、微信(即“双微”)迅速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微文化正在重新定义我们这个时代。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把我们带入了微交往、微传播和信息微循环时代,为微文化插上了飞速发展的翅膀。我们发现了微的魅力和小的美好,体会到微其实是一种更亲切、更随和、更灵活、更个性化和更人性化的生活样态,微时代的来临带给我们会心的微笑,带给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 民进中央特邀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陶东风作为主办方发言。他表示,微文化是不同于现代大型叙事的,是一种小叙事或者说是微叙事。微文化是去精英的草根文化,微文化的低门槛带来了信息传播的自主性,而且打破了传统大众传播单向联系的弊端,产生了新型的对话交往空间。
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在即兴讲话中也指出,“微”具有富有活力、反应灵敏、分布广的天然优势。微时代微文化的出现,借助了技术革命。技术革命的突破使普通民众也具有了某种可以和精英相媲美的资源和社会影响力,分布和集中已经没有了截然的区别,小和大瞬间可以实现转化。
看电影、坐公交、下馆子、逛超市,在进行结账时,不少人已经不再掏出钱包,而是直接用手机支付。据某权威机构公布数据显示,截止到2013年5月,我国移动互联网、移动手机,对电子商务的贡献值达到3.4万亿元,其中60%是通过移动设备,特别是手机结算的。微支付、微经济已经越来越融入我们的生活。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技术的结合,派生出来在通讯领域占有优势的行业,比如,手机支付结算、电子商务和移动网络,它们对社会经济的贡献已经超越了传统媒体行业。”民进中央文化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技术教育与实验中心主任殷强在发言中说。他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制的健全、观念的变化,人们将越来越多地通过微产业来进行经济消费。
挑战和机遇并存
“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信息如此深刻地影响到我们每天的生活。”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笑言,许多人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情是寻找身边的手机,而睡前放下的最后一件东西往往也是手机。
尹鸿认为,当今世界传播形态正在转变为点对点的网状传播,由此带来媒介与通讯的合一、传播与接受的合一、信息与生活的合一。
微文化带来的普及化和草根化的特点,使每个人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一方面,普通民众有了更多的话语表达空间,但另一方面,文化的部落化也带来社会的多元与分化,对社会认同构成挑战。
“现在的信息是瞬间的、碎片化的,一切的小事件都可以变成信息。今天的我们处在巨大的信息泛滥当中,被信息碎片化了。”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汪民安教授认为,信息的微型化是微文化的发展趋势之一。
“微文化是一种诞生于互联网时代的文化形态,它是基于互联网技术革命(尤其是移动互联网革命)所形成的、具有人际间快速交互与网络反应能力的新型文化。”北京天智通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工信部国家电信专家委员会委员李极冰,对微文化的概念作了一个表述。他认为,微文化一方面适宜于分众化的市场转变,另一方面也有不可忽视的快餐化、速食化倾向。
美国作家尼古拉斯·卡尔在《互联网如何毒害了我们的大脑》一文中曾尖锐地指出,印刷图书让我们进入聚精会神的状态,从而促进深度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相比之下,互联网鼓励我们蜻蜓点水般地从多种信息来源中广泛采集碎片化的信息,导致我们正在丧失专注能力、沉思能力和反省能力。
研讨会上一些学者认为,微文化带来的碎片化、快餐化会破坏知识的累积感,影响知识体系的整合。
来自北京大学中文系的邵燕君副教授在发言中表示,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没法专心做事情,因为会有各种刺激让我们分神,这可能会影响我们从农业文明、印刷时代起培养的深思的心智能力,这种能力是人类后天所习得的,我们能长时间地阅读、思考和写长文章,微文化的出现有可能使人类的整个思维模式发生重大变化。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则认为,微文化的存在对于大文化的健康发展是一种必要的平衡力量、警示力量。
王一川说,并非所有的微文化都是有价值的,正像并非所有的大文化都有价值一样,微文化不应微而浅薄,而应指向微而深厚,或者指向对深厚的文化价值的探索与认同。大文化也不应当大而空、大而无当,而应当大而实、大而真。在这个意义上,微文化的存在对于大文化的健康发展是一种必要的平衡力量、警示力量。
积极主动应对微时代的复杂舆情
微技术在方便信息发布的同时也制造了大量的垃圾,使谣言的传播也变得更加容易,给信息管理者带来了困难。同时,人际交往逐步形成的部落化、小圈子化,在增添社会活力的同时,也增加了社会管理的难度。
面对微时代复杂的舆情,如何开展正面宣传与舆论引导,学者专家纷纷建言。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树庭提出,要改变传播态度,以真诚、尊重的态度和人性化的语言与网民互动,要改变话语方式,同时要调整资源配置,将理论和话语体系创新、社会化媒体平台控制、开发新媒体应用、第三方和网民评价、意见领袖关系维护、核心网评员发展与培养等方面作为资源配置重点。
除了传播态度、话语方式、资源配置的改变,民进北京市委会副主委、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张颐武认为,主流社会还应努力做到4个“跨越”,即跨平台传播、跨群体整合、跨代际、跨文化传播,才能真正在媒体平台上建立自己的制高点,以此应对微时代微文化带来的一系列新的挑战。
尹鸿也表示,面对挑战,政府应善用大数据,找到微时代主流话语的空间,从而主动思考,探索社会治理有效途径。
严隽琪主席在即兴讲话中指出,中国民主促进会作为以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的参政党,对于微文化,我们不应被动地去认识、去接受、去应对,而应主动地思考和建言。她同时对此次研讨会的举办表示肯定,认为此次研讨会能够敏感地抓住时代的脉搏,同时也为民进的建言献策、参政议政工作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民进中央参政议政部部长陈鸣、宣传部副部长毛梦溪、文化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王德胜,民进北京市委会副主委毛桂芬也出席了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