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共圆中国梦,建造四川高山青文化旅游区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邓禹平笔下的《高山青》,在他的故乡四川省三元镇三清村,找到了每一句歌词的对印景观,两岸共圆中国梦,建造四川高山青文化旅游暨农业产业观光区,势在必行。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邓禹平,走进神秘的阿里山吧……
一、邓禹平与三清村
三台县东风乡志书上记载的邓禹平出生于1924年初冬,这个不确定的日子,留给我很大的研究空间。几年来,经过与台湾地区高雄市的著名诗人余光中、席慕容,教授李胜利先生、学者林爱华女士等多位知情教授交流。反复核实,他的出生日期是民国十二年农历十月二十三,即1923年的11月30日,出生于奎木乡三清观邓家祠。他的父亲邓多三(又名:邓明生),在刘湘集团军部所在地重庆任高级军官。其母是秋林驿谢氏人家的姑娘。少时的邓禹平与哥哥邓本立(又名:邓根石)居住在今三元镇三清村一组的家里,并在邓家祠堂读了私塾。
二、邓禹平与三台中学
1938年,快满15岁的邓禹平在三台中学男生部第十五班甲组读书,与他同班的同学中,当今名人有健在的音乐家罗忠镕教授,已故的书法家罗子平先生。在三台中学读书期间,邓禹平获得“品学兼优”的匾额,名扬乡里。
邓禹平好舞文弄墨,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样样优异,人缘特别的好,深受先生和学友喜爱。1941年8月,邓禹平离开三台到重庆读书。
三、邓禹平笔下真实的阿里山
90年代初期,峨眉电影制片厂的杨泽平先生,采访张彻导演时,有这样的文字记录:邓禹平在抗战胜利后才从巴蜀盆地走出奉节的夔门到了上海,根本未去过台湾,怎么写《阿里山风云》的插曲,这下着实为难。张彻急中生智启发邓说:“我们都没去过,也没见过阿里山,但你们那‘难如上青天’的故乡不也是山清水秀吗!你可以从家乡景色,诗仙、诗圣的华章中得到启发呀!”女主角张茜茜向邓介绍重庆的涂山字水、南北温泉……为此,邓禹平追忆着家乡乡情民俗,思念着恋人,终于找到了灵感,在激情中写下歌词。歌词简洁明快,迎合电影主题,贯穿着阿里山、日月潭人文秀色、似旖旎风光精髓的一根红线。才华横溢的张彻在启发邓禹平时,也从张茜茜介绍“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嘉陵(江)水清透”中,理清思路,为歌词谱上了欢快、亮丽的曲调。
《说文》中这样记载:“阿”,大陵也,一曰曲阜也。本义:大的山陵,大的土山。在台湾及大陆少数民族居集地称呼“阿爸”、“阿妈”、“阿妹”等等这个“阿”作“我”的意思或与末字同义。
“里”本义:故里、里程等等。
以诗人的逻辑思维作证据,将三字联起来立意,青年禹平当时的心态值得深思回味,他青春岁月笔下的“阿里山”指故乡最高的山。很显然,歌词“阿里山”代表诗人心境是:我故乡的高山。
歌词里为何要使用“阿里山”这三字?首先这是电影《阿里山风云》的插曲;第二,请特别注意歌曲名称“高山青”中的“山青”二字,与诗人故里的地名三清村的“三清”二字的神秘巧合。
三元镇中山村与三清村两岸的魏河边有座“金钟山”。倒影在魏河彰显碧水围绕青山转的诗情画意。
过去,金钟山下魏河两岸三三两两,在河边洗衣裳的小姑娘大媳妇,一派热闹场面,引来无数调皮的孩童在河边、船上嬉戏玩耍,水里游泳,谱写着“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的婉转乐章。
少年禹平,绝对是要去毛公乡赶场,那就必须得从村口魏河上摆渡过河,经水潮坝而上,翻越“金钟山”才能到毛公乡,那种征服大山的情节,绘就了“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的美丽画卷。
源从邓家后山的山涧里自然流出的泉水,变为溪流,流进了魏河在中山村和三清村交界的水潮坝,在这个开阔地形成了宽宽的水面,当地来往就必须坐船,洪峰期封渡,大雨天由经验丰富的老艄公和青壮年负责摆渡,但是平常担负摆渡的,都是劳动力薄弱的妇女或者姑娘撑船,摇曳着“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这如诗的甜蜜生活。
魏城河围绕“金钟山”依山形而流,自然就形成了一条弧形,远看碧水围绕青山转,主峰端坐挺拔似两只巨足踏入溪水里,倒影与绿水青山紧紧相连。
每当天气晴朗,河面像一面镜子照耀蓝天,从岸边俯瞰、仰看难以分清,平静的河面到底是河,还是美如大海的蓝天……
1948年,邓禹平在福建就此妙笔生花地创作出《高山青》。这里,如诗如画的三元镇,就是真实的阿里山!阿里山的姑娘就在三台县!
四、邓禹平与台湾的阿里山
八年抗战结束,国共内战又起,1949年,国民政府退守台湾,「阿里山姑娘」却在此刻来到世间,「佳人放歌阿里山,岂知海峡风又雨」,即使日月新天同赞「高山常青,涧水常蓝」,但白云故乡的亲友,也只能在梦里找寻她的红颜。
《阿里山风云》外景队从上海到台湾,原本只是出外景,没料到国民政府军节节败退,只得全面撤守来台,从此,外景队人员在异乡的台湾变成了故乡。《阿里山风云》剧情描写的是阿里山通事吴凤「理番」的神话情节,全片在电影艺术上的成就并不多,但其插曲《高山青》却意外成了全球华人六十多年来共同的歌声。
上世纪50年代,台湾流行着一首「威权思想」下的童谣:「一二三到台湾,台湾有个阿里山,阿里山上有神木,明年我们回大陆」,其实,台湾没有一座山叫做阿里山,它是由十八座山所组成的,而这个明年,一等就是四十年,直到1987年,台湾开放大陆探亲,这批离乡背井的台湾新移民,才得以回大陆。尽管台湾没有一座山叫做阿里山,但阿里山却象征着台湾的精神所在,尤其是在怀想祖国的人群中,从一些歌词中,即可感受到它浓浓的政治氛围;如:……我们听雄壮的海涛,我们爱国的情绪,比那阿里山高,阿里山高,我们忘不了大陆上的同胞……
《阿里山风云》的拍片地点是在花莲的阿美族部落,导演张彻听着阿美族的舞蹈歌韵,闲来即随兴哼唱,周蓝萍依照张彻这个「随兴的调子」加以修编,而成了现在的《阿里山的姑娘》,邓禹平用诗词赞颂青山,用音符拨动绿水,声声是心弦的律动,句句是美丽的姑娘: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碧水常围着青山转...然而,阿里山的姑娘是在何方?回望这首歌曲的内容,其旋律是源自阿美族的传统歌谣,姑娘、少年都是阿美族族人,而山、水也都在花莲,它与嘉义县境内的阿里山,阿里山上居住的邹族,并无实际上的「血缘」关系。这就是,台湾本地人只知道阿里山的姑娘,而根本就不知道阿里山的原因。
2007年,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搭载《阿里山的姑娘》一起回到那远古的天上宫阙。
素有银狐美誉的瑞典歌手索菲娅‧格林,把《阿里山的姑娘》翻唱成英文歌曲《High》,透过她的天籁之音,台湾阿里山的美、邓禹平心中的爱,更是无远弗届。
“阿里山”三个字俨然就是台湾的代名词,而《阿里山的姑娘》也就成了台湾的意象歌曲。朋友们!请来看看邓禹平故乡的山山水水,如果有机会登临嘉义县阿里山,请记得,找寻您心中真实的“阿里山姑娘”,她就在三元镇,就在这里。
邓禹平的爱,早已定格在28年前,他爱家乡更爱国,无奈六十年前,他踏上了回不了家的异乡台湾。
邓禹平在台湾的真实情况,就是过着很一般的生活,以写诗、作画、以作《绿艺世界》、《中学生文艺》、《中央影剧》等杂志编辑、主编的职业为生。
1981年他获得台湾诗词“金鼎奖”后,被授予“阿里山之父”,次年,他才第一次被邀请登上了现在嘉义县的阿里山。
但是,运命并不眷顾这位才子,1983年,邓禹平就因高血压导致中风,半生不遂、语言受阻,住进了新店到乌来之间的养老院——颐苑。邓禹平生病后,林海音主导,席慕容、楚戈帮忙,为他出版了《我存在因为歌因为爱》。
1985年12月21日子夜,邓禹平离开人世。留下了永恒的经典——高山青,我的思念!
两岸文化合作,“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台湾阿里山意象,在两岸人民内心千回百转,正是两岸文化合作的首选。
2013年9月6日,长白山与台湾阿里山、日月潭在长春签订协议,缔结为“兄弟山”;25日星期一下午,广东省政协副主席,突然安排省台办,要接见清远市台商协会秘书长李永信先生,协商建造梅州等地阿里山文化观光区。近日,江苏句容市一位市长带着茅山旅游项目正在台湾交流,要在茅山建造2000亩的阿里山文化园区。然而,我们四川的三台县,才是真实有着丰富的阿里山和高山青文化资产。世界只有一个邓禹平,台湾高雄市内几个县18座山峰组成的阿里山,是阿里山的姑娘。三清村的金钟山是阿里山的少年,他们是兄妹,她们是情侣,谁也替代不了!邓禹平在家乡三台蕴育了「高山常青,涧水常蓝」的文化气息,才能写就这首全球华人都会唱的《高山青》,我真诚的请求,我的乡亲父老要甘于奉献,全力支持,打造一座地球上绝无仅有的「高山青文化旅游景区」,让三元镇脱胎换骨,让三元镇成为全球聚焦的地方,我相信,各位乡亲父老,都会因为邓禹平和高山青文化而骄傲,都会因为两岸共有的「高山青文化」而发家致富。
习近平总书记说:“两岸同胞血脉相连是一家人”。
现在是最能把握互相搭台、好戏连台的最好历史机遇,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南,指引两岸共圆中国梦,建造高山青文化旅游景区,发展三元镇农业产业,农村经济,进而与国际社会分享《高山青》文化旅游经济的和平红利!把三元镇,把三台县推向国际文化旅游经济圈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