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一周速递

政治参与与民主党派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14-04-01     来源:民进湖北省委会

放大

缩小

中国的政党制度不同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党制度。他的产生经历了漫长的探索,最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创新。

  一、政治参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政治参与是社会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是政治主体通过一定的方式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的决定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政治参与也是通向民主政治的必由之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所确定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奠定了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方向。也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不断探索,为之奋斗的结果。纵观中国历史,历朝历代实行的君王制,独裁天下,排斥异已,镇压民众,迫使民众奋起反抗,一个又一个的皇朝相继倾塌。多党制的政治参与在中国也进行过尝试,民国初期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的辛亥革命迫使清朝统制者退位,确定了国会两院制,一时间,三人为派,五人为党,相继出现了271个政治团体,最终形成国民党、共和党、统一党和民主党四大政党。但是,1913年3月22日,随着宋教仁遇刺身亡,中国的多党制宣告失败。1927年“4.12”政变后,国民党在中国实行了一党专制。由于国民党的一党专制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少数人利益,违反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理所当然地受到广大人民的反对,以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的全面胜利宣告了国民党一党专制的灭亡。

  二、民主党派政治参与的历史选择

  中国的民主党派指在中国大陆范围内,除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以外的八个参政党的统称。它们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中国的民主党派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他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在反蒋抗日的救亡运动中逐渐形成,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发展壮大的。他们长期参加反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斗争,为团结抗日,奋起救国,争取民主,反蒋独裁作出了贡献。

  他们长期从事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运动,反内战,要民主,抨击蒋介石独裁统治,揭露国民党政治欺骗,在斗争中与中共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并积极响应中共五一号召,促成政协会议的召开,为筹建新中国献计献策,参加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贡献。 在建国初期积极投身“三大运动”,协助中共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参加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在新时期积极参政议政,献计献策,民主监督,尽职尽责,投身建设,不遗余力,积极促进祖国统一大业。


  三、民主党派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在政治参与中所发挥的作用

  民主党派产生的基础使其具有了阶级性(政治性)、进步性和广泛性,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同盟者。从阶级基础看,民主党派具有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其他爱国民主力量。从社会基础看: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使民主党派更加清醒的认识到蒋介石反革命的独裁本质。从现实基础看,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反蒋抗日斗争逐渐发展,民主党派经历了从初期的联共反蒋,中期的完全支持中共到最后接受中共领导,实现了民主党派从爱国主义走向新民主主义,从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到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民主党派成为中国共产党最坚定的政治同盟。

  因此,爱国主义的思想基础,社会实践的锻炼提高,自身建设的不断加强,骨干的带头作用,使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充分的发挥了民主党派政治参与的作用。

  四、民主党派代表人士是民主党派政治参与的重要力量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主党派的成员基础是社会中上层人士,并具有明显的代表性。那个时期,民主党派成员主要来自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他们政治上要求民主,经济上要求建设,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文化知识,是当时社会的中上层人士。

  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被消灭。在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政治运动中,知识分子受到了批斗,但当时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的成员基础都没有发生本质上的改变,民主党派的成员基础还是社会中上层人士。新世纪新阶段,民主党派的成员基础仍然是社会中上层人士。改革开放以来,民主党派一直坚持“三个为主”的方针发展组织。各民主党派中央曾在1996、1999、2004年三次召开关于组织发展工作座谈会,指出民主党派的组织发展工作要坚持“三个为主”,即“以协商确定的范围和对象为主,以大中城市为主,以有代表性的人士为主”。民主党派代表人士多在各级人大、政协中担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各级政府、部门、政协、司法、国企业中担任领导职务;在民主党派、工商联中担任领导班子成员;在社会团体担任一定职务,并发挥较大作用和在其他方面有一定业绩和社会影响。因此,民主党派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是新世纪新阶段民主党派发展的首要任务,更是民主党派政治参与的基础。


  五、新世纪新阶段民主党派代表人士特点分析

  民主党派代表人士作为社会的精英阶层,一是专业型人才偏多,但复合型人才偏少。一般来说,民主党派代表人士一开始是以无党派知识分子身份出现的,他们大多是本单位的业务骨干或专业人才。大都具有大学文化以上水平。在自己熟悉的业务领域游刃有余,但作为政治人物,在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等职能方面,与自身的业务能力、与组织和社会的期望值相比较稍显不足。二是进取心强,但也存在急功近利的问题。民主党派代表人士大都工作积极主动,充满激情,作为党派领导,他们具有较强的大局观念、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特别愿意展示自己的才华。但有时在职位与权力的竞争或考验面前,自我定位不准,显得不够淡定。三是敢于直言,但有时又不太注重讲求方式。民主党派人士的一个普遍特点是不回避矛盾和问题,他们敢于仗义直言、针贬时弊,有些话尽管刺耳,但往往说的是实情、是真话。但有时却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没有设身处地考虑领导者或当事者的处境和感受。四是任期稳定,但时间一长缺少竞争压力与进取动力。有些民主党派人士一开始工作是很积极的,但作为领导的地位一旦确立,在政治安排尤其在党派职务的任期会较长,时间相对稳定,甚至能一直干到退休为止。如果提拔无望,有些人对工作的态度就是明哲保身、固步自封。

  六、新世纪新阶段民主党派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思考

  1、加强民主党派代表人士政治思想教育。

  老一辈的民主党派成员都是经历了长期的革命斗争,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风雨同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政治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随着时代的发展,一大批在新中国成立后加入民主党派组织的成员,成为新世纪新阶段民主党派的主要力量。他们没有经历肝胆相照,风雨同舟的斗争岁月。少数成员加入民主党派并不是出于对民主党派政治纲领的信仰,和对多党合作制度的深刻理解,而是为了使自己在仕途的发展中走捷径,为了谋取一个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的政治头衔。有的成员很少甚至很长一段时间不履行党派成员应该履行的职责,不积极参与社会服务,甚至党派的组织生活也不能正常参加。有的担任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后缺乏应有的政治责任感,对社会和民生关注不够,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的对本党派历史、宗旨与任务不清楚,对党派的发展和前途漠不关心,抱着无所谓态度,缺失政党意识。

  因此,加强民主党派代表人士政治思想教育尤其重要。一是要加强优良传统教育,增进共识。二是要加强国情教育,加深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理解。三是要加强信念教育,保持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向、同行。四是加强实践教育,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目前,我们需要建立民主党派代表人士分层次进入中央、省、市社会主义学院轮训教育体系。建立民主党派红色教育、传统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和学习、考察制度。将民主党派代表人士学习教育纳入到所本单位的脱产教育培训计划。

  2、加强民主党派代表人士培养任用。

  要不拘一格,拓宽选拔渠道,建立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结构合理的民主党派后备干部人才库。尤其对优秀的民主党派人士要做到随时发现、随时充实、不断更新、动态管理,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做到推陈出新,以增强受培养对象的危机意识和紧迫感。要有意识的把那些具备突出的政治把握、参政议政、组织领导、合作共事能力的优秀人才放在党外,为多党合作事业留下可靠接班人。要加大民主党派代表人士的政治参与力度,为他们提供发挥政治参与的平台。从有利开创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事业新局面的愿望出发,当前要努力克服对党外干部的偏见与成见,加大政治与实职安排力度。对群众公认有能力的民主党派代表人士,要本着“高看一眼,厚爱一分”的观念,大胆地破格提拔加以重用。组织上不但要对照中央4号文件精神严格落实党外人士在人大、政协所占职数比例,更要在政府的正职安排方面予以突破,以进一步发挥、激励和调动民主党派代表人士的聪明才智与政治热情。

  3、提高民主党派代表人士综合素质。

  民主党派代表人士要在注重提高专业素质的同时,把提高综合素质放到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由于民主党派代表人士学历高、职称高的特点,专业较强,层次较高、造诣较深,多是在某一行业或某一领域的领军人物或骨干力量。民主党派代表人士也有自身的不足,一是参政议政能力相对薄弱,调研能力欠缺,了解掌握情况不够,参政议政水平不够高。二是“代表意识”还不太强,充分反映民意不够。三是语言文字能力欠缺,书面提出建议意见不够。四是鼓动说服和协调能力欠缺,监督人民意见的落实不够。

  这就要求民主党派代表人士要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加强四种能力的培养。要从专业上的精深向综合方向的广博发展,要增强参政意识,增强学习意识,通过自身能力的提高,更好的履行好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下,充分发挥民主党派代表人士政治参与的能力和水平,从而提高民主党派代表人士队伍整体素质,更好的体现民主党派政治参与的作用。

--------------------------------------------------------------------------------

作者:李铁鹰     责任编辑:qichunlei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