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一周速递

关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4-04-01     来源:

放大

缩小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三农”大计,农民职业教育为本。中央提出“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着力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这是发展现代农业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为迫切的要求。

  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顺,统筹协调难。人力社保、农委、教委、文明办、供销联社等部门,社会团体的共青团、妇联、科协等都在抓农民培训工作,各自为政,自成系统。一个主管部门一条线、一张网,部门之间重复设置机构,浪费教育培训资源。各部门的培训任务、资金都是由其上级部门对口下达,对培训的管理、资金的报账拨付都不尽相同。在实际的工作中,政府对各部门间的各类培训整合起来难度大、难协调,用在农村教育培训的经费使用效率不高。

  (二)机制不健全,工作随意性大。目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缺乏长远的规划,有些镇街实施培训则主要是为了完成上级任务,缺乏人力资源开发的紧迫感、主动性和自觉性。从短期的培训学习来看,一些培训项目本着“短、平、快”的速成原则,三两天或一两个星期培训一批人员,培训结束即代表完成培训工作,缺乏长期的学习机制、跟踪机制。

  (三)学习培训与农民实际脱节,培养效果不佳。一是学习内容与农村发展实际有所脱节。农村社会变迁,农民职业日趋多元化,所需要的知识也是多元化的,目前集中的培训学习难以有效满足农民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培训的内容往往只与一少部分的需求相吻合,导致培训学习的内容转化现实生产力的效率不高。二是培训与农民创业需要脱节。目前的培训在扩大农民就业门路,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中的作用还是有限的。注重形式上的数量培训,忽视了培训质量及培训效果。农民经常在接受一次培训后,在创业之前还得进行“二次投资”。

  (四)农民的整体素质偏差,参加培训积极性不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多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培训意愿不强烈。未能升学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受家长、自身和社会择业观念的影响,对职业培训不够积极主动。专业农民培训由于务农人员大多老龄化、兼业化,培养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难度大。

  (五)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直接影响培训质量。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教师,大多数是从相关的农业部门临时抽调的专业技术人员,他们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农村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农民参训需求缺乏了解和分析,知识比较单一和陈旧,从事教学的时间和机会偏少,注重理论辅导,授课经验不丰富,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对策建议

  (一)义务教育植入农业内容,为农村未来接班人奠基。目前我国的农村教育以“智识教育”为主,主要对象也是学龄阶段的农村青少年,教学内容以升大学为目的,而最终能够考上大学的在农业大省都不足20%。当前的农村教育,无论在目标、体系建设还是内容设计上,都存在强烈“离农化”倾向,使得农村学生缺乏对农村的认同感,更不熟悉农业的基本知识。因此,针对16岁以下的农村青少年,应该引入“双元制”教育理念,改革现有的农村义务教育模式和内容,纠正“离农化”倾向。可以在智识教育的课程之外,增设劳动技能课程,适当安排适应当地需要的劳动技能和技术教育。此外,应在课程设置上,适当增加乡土教材尤其是结合荣昌实际情况的自编乡土教材,使学生加深对农村、对家乡的热爱和了解与认同感。通过教育目标定位,培养一批立志农村经济发展的人才。

  (二)整合培训资源,健全常态长效的工作机制。要进一步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领导小组,组长由县领导担任,县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建立部门联席会制度,定期专题研究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重大问题,实行统一安排培训计划,统一编制和审查培训教材,统一审定培训学校,统一核拨和审计培训经费,统一聘请技术教员,统一进行监督检查,统一实施考核发证,使培训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三)深入摸底建档,严格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要结合地方实际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定及管理办法》:一是做好培育对象的摸底与建档。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对象以镇街为单位,以自愿为原则,对现有的规模种植、养殖大户进行入户调查摸底,对符合条件的对象作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对象进行建档立卡。二是完善培育机制,分产业制定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模式。三是确定新型职业农民的资格认定标准。应支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严格标准,动态管理的工作原则和坚持公开、平等、择优及德绩并重的认定原则。

  (四)强化培训和示范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基地作用。一是强化培训基地建设。加强与西南大学荣昌校区、重庆市畜牧科学院联系合作,形成以农广校为中心,辐射镇、村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网络。切实落实培训场地、培训机构、培训人员、培训经费,加大培训设施投入力度。二是强化示范基地建设。按照“农业发展产业化、产业发展园区化”的思路,建成一批体系完善、效益显著、各具特色的市县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程度较高的新型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基地,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广阔的学习、示范、生产、创业平台。

(作者系重庆荣昌县民进会员、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作者:殷贤华     责任编辑:qichunlei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