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秋来风景异
久居黄土高原的人,憧憬的常常是江南的秀美山水,苏州的园林,杭州的西湖,后来兴起的乌镇、周庄都是北方人旅游的热门选择,很少有暇顾及身后的那些寂寥苍凉的风土人情,譬如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譬如葡萄美酒夜光杯;譬如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于是接到邀请去甘肃的函件时,视角转向了那些另类的景致另类的美。
邀请人名钱旭,时任甘肃省教育厅语工处长。他还有一个身份是诗人,西北地区小有名气的诗人。我跟他初识是在海南,他穿着花花绿绿的“岛服”,戴个斗笠,人长得黑,比海南人更像海南人。后来他来山西,送我一本他的诗集,名曰“九日诗集”,解释就是把“旭”字拆开了。有点儿意思!在给他送行的晚宴上,应一桌人的邀请,钱处为我们激情朗诵了他作品中的一首。拳拳的西北乡情在原味的西北方言的演绎下,刹那间撞击了人心底最柔软的部分,那一刻,注定了西北之行。
黄河穿城而过
兰州人说,他们城市的名片是一条河,一碗面,一本书。书是享誉中华的《读者》;面是闻名遐迩的兰州牛肉面;河自然就是那条中国人的母亲河——黄河。我和《读者》的缘分有30年了,是该去他家串个门了。
钱处带我们的游览方式是“晚上看河,清早吃面”。很多城市都有江河穿城而过,长沙是湘江,福州是闽江,只有兰州是黄河,那一路奔腾咆哮、九曲蜿蜒的黄河。过河说桥,到兰州一定要看的是雄踞河上的那座有一百年历史的铁桥。
黄河架桥,始于西汉,在那之前,黄河上只架浮桥,冬拆春建。清三十三年,陕甘总督升允、兰州道台彭英甲率一干人开始造桥,宣统元年完工。从此,流经兰州的黄河上再也不用拆桥了。其实真让你拆,你还真拆不了。要知道,这座桥身上的每一根钉子、铁条、弦杆都是从德国进口来的,轮船运到天津港,再从北京运到郑州,后头的路就全靠牲口拉大车、民工肩背扛运到兰州,知道有多不容易了吧?
陕甘总督升允曾为它题名“第一桥”,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甘肃省主席刘郁芬重新为铁桥名门,手书“中山桥”匾额,换下了允升的“第一桥”。然而这“中山桥”也就停留在书面上,在兰州老百姓嘴里,就是铁桥,黄河铁桥。
为什么一定要晚上看?
这桥初建是平行弦杆式的,1954年重修,加了5座拱式桥梁。不过是将铁条用枣儿大的铆钉固定,将铁骨钢臂交错起来,在拱桥边镶上一溜儿白灯泡,那桥却从此长了眉眼,有了身段,刚毅中透着俊美,粗犷里略显峥嵘。白天看它,黑不溜秋,就是个铁桥;晚上开了灯,玉壶光转,全然一个张扬的美人。虽说100岁了,那桥上依然车水马龙,好不热闹。更叫绝的是铁桥直接闹市,令壮观绵延了好几公里。
晚上的黄河水在灯火照耀里泛着灰黑的浪,裹着泥沙的水不缓不急地流着。钱处说,黄河水冬天还算清冽,夏天水大了,就真成黄水了。不过夏天能吹羊皮筏子渡河,也是兰州一景。这话让我想起了三十多年前的大串联,在军渡口过黄河。那时的军渡口还没有桥,从山西过陕西只能坐老乡的木船。12月的寒风呼啸着,从上游下来的河水中翻滚着大块冰凌,划桨的老乡穿着羊皮袄,顶着风奋力地划着……,那个镜头我永远也忘不了,也因此更深刻理解了《黄河船夫曲》英雄般的旋律。
沿河的景点很多,硕大的木制水车,怡然的黄河母亲,凝重的主题雕塑,诠释的都是黄河于人类的生命起源和文化意义。晚上看,不注重细节,只膜拜轮廓,而那轮廓,是最能让人浮想联翩的:壶口的飞瀑直下,丁村的早期智人,王之涣的鹳雀楼,永济的黄河大铁牛,碛口、大禹渡、风陵渡……,山西也是黄河流经之省,与黄河渊源至深。我爱音乐,此时站在黄河边,满脑子都是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女声的“黄水奔流向东方,河流万里长”,男声的“张老三,我问你,你的家乡在哪里”,朗朗激昂的钢琴演奏,手指上下跳跃,交响乐队沸腾,观众在升华,为黄河,为祖国!我始终认为,乔羽的“一条大河波浪宽”就是说黄河呢!要不,哪来那么美的旋律,又怎么让郭兰英一唱就是50年呢?
沿河的路也叫滨河路。钱处说这是兰州的“外滩”。晚上看看,灯红酒绿,还真有点那个意思,只是气质上大不相同。酒楼都有面河的包厢雅座,灯火粲然中,喝些黄河啤酒,吃些清炖羊肉,不时有河风吹进敞开的窗子,点燃了西北汉子的率性,酒神大爆发!这里绝没有上海“外滩”的优雅和贵气,有的是激烈,狂暴,大呼小喊,面红耳赤,像极了黄河的脾气。西北的女子怕都有些匈奴的血统,烈性居多,酒桌上巾帼不让须眉,那温柔的激情,轻易你征服不了。听过刀郎的歌吧,就是诠释的那个意思!
兰州的夜,做梦都是黄河啊。
“来碗二细,多放蒜苗和辣子!”
起早坐车去城里的西关什字吃兰州牛肉面。钱处说,这家最地道。
牛肉面最早是兰州的小吃,登不上大雅之堂。偏这小吃恰恰是最扬名的,经济实惠,适合百姓大众,只要吃对了口味,口碑也就有了。在兰州,牛肉面馆遍布全市,人们大都选择家门口熟悉的店家,不讲究排场,不需要配菜,清汤细面,牛肉绵软,蒜苗辣子,红绿相间,那一刻,吃面就是最重要的事。碰到店里人满了没座位,就干脆抱着碗蹲在路边大块朵颐,兰州人的幸福指数真的是与牛肉面连在一起的。
牛肉面是兰州人的早餐,面馆早晨的红火程度绝不亚于晚上的酒楼,过了中午一点,饭店就歇了。我们赶到店里时,店铺早开门了。回民店出奇的干净,桌子椅子一尘不染,就连桌上摆的辣椒碗醋壶壶都擦得亮亮的。钱处忙着给大家“开会”,介绍面的种类。没想到小小的牛肉面,面的粗细分那么多种,什么“毛细”、“二细”、“韭叶”、“大宽”,还有叫“荞麦棱”的,这师傅得有怎样的功夫才能拉出这么复杂的品种啊?看我们没了主意,钱处说,你们就要“二细”吧,和咱们一般的面条差不多宽窄。原来只是面条形状不同,其它都一样。
拿上开好的票,站在“取面口”等着,透过小窗户,可以看见厨师拉面的动作。拉面是手艺活,看好的师傅拉面是艺术享受。随着师傅一扣一扣的拉着,那面潇潇洒洒纷纷扬扬落在案板上,师傅按宽窄分好下锅,那么多人,各种要求,决无错误,这就是老店。面是他们的根,是他们的命,做好面,是他们的本分,也是他们的乐趣所在。
捞上面就会有师傅给撒上蒜苗(香菜),摆上几片牛肉,再浇上一勺牛肉汤。老店的汤说是祖传的,清亮得很,原汁原味。钱处警告我们几个山西人,千万别放醋,要调味就放辣子。哈哈,就听他一回。在满店吸溜吸溜的吃面声里,我品尝了正宗的兰州牛肉面。要说吃面,山西人应该是鼻祖,那些剔尖、溜尖、削面、刀拨面、小拉面,配上西红柿醋调和或小炒肉炸酱,任谁来吃了,都会再想的。可这牛肉面的精华是那汤,正宗不正宗就说那个汤呢。老店自然是祖上的秘方,几百年的改良,醇香依旧,那醇香弥漫在店里,也弥漫在整个城市上空。
临夏,给你惊喜的地方
甘肃出名的景点很多,钱处却说,去临夏看看吧!就两天,保证你们不后悔。
1、拉卜楞寺 八月,是临夏一年中最好的季节。夏河两岸,青稞穗和油菜花黄绿相映,争奇斗艳。清冽的风里飘着酥油和藏香的混合味,拉卜楞寺就掩藏在龙山和凤山冲积成的那一座“聚宝盆”里。那一大片赭红的众多建筑突然出现在视野里,人都会被它的阵势震惊了。高低错落的建筑,藏汉风格都有,栉次邻比,雄伟壮观。拉卜楞寺是我国黄教六大寺庙之一,有三百年历史,占地一千亩,有六座大经堂,十几座小经堂,几十座斋房,是藏传佛教格鲁派最大的“学府”,鼎盛时期,有僧侣四千余人。也就是说,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供教徒叩拜之地,而是一座佛家学院,是培养佛教高级人才的地方。现在挂牌的是“甘肃省佛学院”。
越靠近寺庙,藏民越多,摇着小转经筒,从我们身边匆匆走过,磕着顶身长头的男人妇女背着铺盖,是从很远的地方来朝拜的,转经廊是他们必须要去的,在那里,他们祈求佛祖保佑,转去灾难,转来幸福。拉卜楞寺的转经廊是全国最大的转经廊,围绕着500多僧院的四面。无数的藏民念着虔诚的经文,顺着转经筒一路摸过去,那筒上黄铜的图案和经文被摩挲得模糊了,但仍明晃晃的,在太阳下泛着亮光。想起了那几句诗: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是抒情诗,抒的是俗人的情怀。
经堂里是不能照相的,只好亲自去看佛学院的学生“上课“。学生都着僧侣的红袍,正在经堂念早课,黑压压一片,足有几百人。尽管不断有游客从经堂路过,他们也旁若无及,不能不承认规矩和信仰的力量啊!在这里,他们通常上五年,然后可以再通过考试得到更高的学位,可以研究佛学,也可以研究医学,优秀的学生可以成为寺庙的大主持。在红尘滚滚的今天,能在清苦的寺庙里年复一年,静心潜读,该有怎样的毅力啊!
僧院的台阶上坐着几个藏族的小女孩,大大的眼睛清澈明亮,稚气的脸上布满高原红,衣服不大干净,小手也挺脏的,可是不由得就想和她们照相。没想到,小女孩先伸出手要钱,汉话还说的挺好。旁边有人说,她们就是靠和人照相挣钱的,她们的家人就在附近看着,挣了钱都收走。可怜的孩子,小小的就成了挣钱机器。不管他,就算捐款吧!只希望她们将来能有学上,能走出愚昧,能改变命运。
看到照片时,心里是欣慰的,因为她们笑得很灿烂!
2、古动物化石博物馆 汽车穿过和政县城,直接开到博物馆前,真没想到这么土的县城有一个这么别致的博物馆:它的主体建筑呈螺旋式上升,顶部是圆形玻璃幕围成的穹形,像天文台的观测台;建筑的两侧则尽量延伸,像要融入远处的大自然,黄色的外墙在蓝天白云与绿色山脉的映衬下,醒目极了。大门前宽阔的广场上立着“和政羊”雕塑。
从来没参观过这样的博物馆,对古化石也是一窍不通。但是踏进门里,看到那逼真的还原了2400万年前动物生活的场景,兴趣来了!人类渴望了解自己的历史,包括文化的历史和生命的历史,又是谁,将这些历史用什么形式保存?这会儿的我们,就像一个小孩子在问父母:我是从哪儿来的?
化石是生物活动的真实记录。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已征集近6000件、两纲七目103个属种的化石标本,占据了六项世界之最。能收藏保存这么多的古化石,是和政的地理位置决定的。晚中新世时,这个处于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的节点地带,湖泊星罗棋布,河流蜿蜒纵横,大地草木茂盛,是古脊椎动物繁衍生息的好地方。
展览大厅里,陈列着已经灭绝的各种动物的头骨、下颌、门齿、骨架的化石标本,这些名字是陌生的,又是熟悉的:铲齿象、库班猪、巨鬣狗、剑齿虎、大纯犀、三趾马、和政羊……,比起今天的动物,它们的身体都大得吓人,站在那些复原的动物架骨面前,人太渺小了!也许,我们真的想象不出,地质演变是如何侵吞了它们美丽的家园,使它们变成地层中的化石,站在这里,你只有感叹的份儿,感叹生命的辉煌与悲壮,感叹生物演变的万般奇妙,感叹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和无穷魅力!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虽然抗争不过大自然,也应该尽量保护好眼下自己生存的环境。哪天有幸变成化石,希望是健康没有污染的化石。
临行,再一次抚摸了无比珍贵、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和政羊”,向千百万年前曾在此生活过的生命致敬!
3、“花儿”之夜 晚餐别具一格,安排在山庄的大院子里。山庄在半山腰,汽车往上爬的时时,我想起了谭晶的歌,“在那东山顶上,升起白白的月亮……”,夕阳西下,山庄笼罩在炊烟中,月亮已经上来了。
七八张桌子把院子挤得满满的,桌上摆满了回族特色的吃食:一大盘馓子,炸得金黄金黄的,还有鸡蛋炸的叫什么油粿粿;晶莹透亮的的酿皮子切成长条,醋和香油调上香菜辣子,勾人馋虫;刚煮出来的手抓羊肉和羊杂碎是临夏特产,香气扑鼻;绿绿的蕨菜让人挺有食欲;有几种面做的点心,红红绿绿的,我只认得锅盔;还有一种是甜的粥,有点奶味,说是什么豆煮的;当然,每个人面前一定少不了待客的八宝茶。
主人热情好客,说很少有这么多来自天南海北的客人到临夏这个小地方来。酒虽是米酒,但敬酒的动作明显是很诚恳的。酒过三巡后,歌上来了。这是一对男女演员,唱“花儿”的。我对“花儿”的了解,源自那首青甘民歌《花儿与少年》,几十年唱下来,民歌唱成洋曲了。民歌民歌,有乡土味才能称之为民歌。临夏是“花儿之乡”,盛产民歌和唱民歌的人,今儿晚上听的,该是正宗的吧?
那一对男女演员连唱带表演,虽然听不明白唱的什么,那腔调是很地道的,长音高亢,短音清脆,转音时常常给人突如其来的感觉,但多少有些表演的痕迹,不够土。热烈的掌声过后,又一位老者上来了。钱处介绍说是临夏有名的唱“花儿”的,今儿特来助兴。姜还是老的辣,老者一张口就不一样,音调和词曲还是那个味儿,但每个音和词都被铺满浓浓的情,他自己变成个“小呀哥哥”,仿佛在和对面的“尕妹妹”唱着情歌,眉梢眼角堆满了欢喜和爱怜。我们也随着他的唱激动着,享受着,一曲过后,满场都是发自内心的欢呼声。
场子热了,临夏人也坐不住了,陪同的教育局长自告奋勇,他用临夏方言说,要给大家“漫花儿”。一个“漫”字算是准确表达了“花儿”的群众性。在这块土地上,人人都是歌手,都能“漫”几句“花儿”。教育局长的“花儿”的确不能和专业的比,但民歌的淳朴、生动他唱出来了,原汁原味,是真实的“花儿”!
月亮升上了天空,把场子照的亮亮的。看月亮有些朦胧迷离,酒没多喝,是让“花儿”唱醉了!
4、桑科草原 临夏之行谢幕的舞台是桑科草原。
“草原”在一般人的概念里是一望无际,是“风吹草低现牛羊”,是骏马奔驰,是星星点点的蒙古包,是……,我看过的草原也大体是那个意思。桑科草原却是远山环抱中的草原,有夏河在草原上蜿蜒流过,水草丰盛肥美,花开得格外漂亮;虽也有游动的牛羊、圣洁的蒙古包,策马扬鞭的牧民,却好像都是让游子们欣赏的。
我们只有半天,要抓紧时间,尽情享受草原。
置身于草原,人真的没什么想做的。只想躺在软软的草上,嗅那清香的草味儿,白云在头顶游荡着,变幻着,随便你把它想成什么。风从山谷那边刮过来,经过了夏河水的洗礼和滋润,没有了蒙古草原上风的硬气,柔柔的吹在脸上,舒服而惬意。紫色的小花就在身旁,抓一朵在手上,香气特别好闻,好几个人把采下的紫花编成花环,戴在头上,童年和青春瞬间就都回来了。草原上可以骑马也可以骑骆驼,都是牧民驯服、专供游人照相的,它们用温顺的眼睛看着你的时候,你觉得它们就是你的朋友,正邀请你到处走一走呢。这会儿,能理解腾格尔唱《天堂》的感觉了,桑科草原,此刻就是我们旅途的天堂,镜头里留下的,是我们和草原相依相偎的画面。
午餐在蒙古包里吃,品种汉藏各半吧。久闻大名的酥油奶茶很香,却不大敢尝试;只有一种厥麻做的食品,甜甜的很好吃,厥麻又称“人参果”,是甘南特产。其余就是面皮、包子之类的,也就尝尝而已。已经准备撤了的时候,却被告知,还有烤全羊。
烤全羊应该是藏族最名贵的菜肴,用1岁以下不超过35公斤的山羊制作。据说,宴席中有烤全羊出现,整个餐厅都会显得富丽华贵,气氛也会热烈很多。蒙古包虽说不够档次,烤全羊的出场却不含糊,宗教味儿的仪式感十足。
先是音乐响起,是藏族的锅庄舞曲,身着藏袍的小伙子们和着欢快的音乐唱着,两个姑娘左右掀开了门帘,虔诚地迎接厨师和他的佳作。羊安静地卧在手推车上,浑身油光发亮,香气弥漫了整个蒙古包。温柔的羊头仰起,羊角上被系上了大红绸子,羊嘴上含着一棵碧绿的芹菜,像雕塑,又像工艺品。在热烈的掌声中,厨师推车绕场一周,手快的客人已经用照相机拍下这难得看到的一景,一时间,蒙古包里闪光灯频频闪烁。厨师念了几句什么经词后,就告诉我们可以吃了,刹那间,十几把小刀冲向那只羊,雕塑塌了!真的很为那只羊惋惜。但在藏区,羊的命运就是如此。况且,生命终结时,它依然是美丽迷人的。
午后斜阳下,草浪摇曳,天空飘过熟悉的旋律,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渐远了,桑科,渐远了,甘南……,明天,我们又将出发,一路西行,看祁连绵延,听八声甘州,寻飞天神采,圆丝路之梦……,就这样,做个行走在路上的幸福的人!
(本文作者系原民进太原市委副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