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一周速递

藏在深山人未识的人类之宝

发布时间:2014-04-08     来源:《山西民进》2013年第3期

放大

缩小

  山西是我国保存古建筑最多的省份。梁思成教授称之为“全国古建筑的宝库”。这座宝库里有一批建于明清时期的民居大院完好地保存至今。如祁县的乔家大院、渠家大院,太谷的曹家大院,襄汾县的丁村民居等;还有一处“藏在深山人未识”,这就是最近几年才发现的灵石县王家大院。这批民居大院的古建筑都比较讲究,主要同当时晋商的蓬勃发展以及由盛而衰的历史背景有关。虽然王家大院迟迟才被外界认识,但后来居上,它终归以自己高品位的历史文化价值,赢得了人们的赞赏,甚至有人把它称为“国宝、人类宝、无价之宝”。

  王家大院与众不同,首先它是一处很大的山庄,位于太原市以南约150公里的灵石县城东12公里的静升镇。这里已经深入到了太行山区的绵山风景名胜区脚下。现存的王家大院原是清乾隆、嘉庆时期建的,自然环境得天独厚,青山三面环顾,溪水四季萦绕,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大院山庄包括古色古香的民居房屋千余间,院落123座,依山就势,布局有序,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大家族“以礼为本”的建筑艺术文态环境秩序。

亦商亦儒亦官与大院古建筑的文化品位

  王家大院的开山老祖是元朝末年来自太原的一个佃户。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明清,由于商品经济、地区交通的发达和政治、军事背景的关系,晋商在北方崛起,依恃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成功的经营之道,对全国很多通都大邑、江海口岸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历时长达500年之久。不少晋商发展成为地主—商人—官僚三位一体的阶层,而不是单纯的经商,这时候的王家,在人口繁衍和经商发展的同时,又开始步入读书入仕的道路,渐渐地成为“以商贾兴,以官宦显”的灵石县一大望族,很明显,这种三位一体的结合与深化,实质上是与“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分不开的。明朝天启年间的王家已是“士者经史传家,英辈迭出”,“商者逐利湖海,据资万千”(《静升村王氏源流碑记》,载于《王家大院》第8页)。清康熙年间,王家在山西、蒙古、河北、山东做贸易,开始迈向巨商,据嘉庆年间统计,王家士大夫、官高爵显者已有101人,其中高品级者如二品3人、三品7人、四品44人。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富商大贾,当然不可能家家既商又儒,但是作为传统观念的这种影响却是普遍存在的。所不同只是认识上的深浅,机遇上的多少,得失上的差异而已。建筑是历史的镜子。即使是人去楼空,乃至毁为废墟遗址,也往往会把历史的影子常留人间。例如北京明清紫禁城,南京明故宫遗址,西安的周秦汉唐遗址等,就都能反映封建帝王唯我独尊、一统天下的古代历史,近代历史遗留在上海、天津、青岛、哈尔滨等地的所谓“万国建筑历史博物馆”式的街区文态环境,所反映的是帝国主义侵华历史的影子。当我们来到偏僻之处灵石县山沟里的王家大院,看到这处山庄民居古建筑群,细细品味时,会想到或问到它的历史文化背景,会感到它在北方现存的同类古民居大院中的文化品位是出类拔萃的。非常明显,无论是用地选址和占地规模,总体布局和院落与建筑的等级形制及艺术水平,内外装饰的内容、手法与风格等,还是整体环境形象与气势的塑造,王家大院均表现为中层士大夫官僚之家的建筑风貌与气质——官气、文气多于商气。在富丽中不但见质朴,而且包含有一些书卷之气。中国古代民居建筑,从选址、规划布局到建筑设计,主人的参与意识十分重要,常常是“三分匠师,七分主人”。所谓文化品味在民居建筑中的高低,主要是主人的文化素质、文化修养程度的直接反映。

  一、选址——居高临下,负阴抱阳

  静升镇的北山坡居高临下,是镇上的唯一高地。王家大院正好选址建在这块山坡上——堪称是一片理想的宅居宝地。一是朝向好,合乎“负阴抱阳”的选址原则,即背阴可阻挡北风,向阳能使阳光照射充足。二是保证这片宅居用地“高无近旱而水用足”(《管子》),就是说既无水灾之患,又不担心生活用水缺少。另外,坡上还有一条自北而南的冲沟,是夏季山洪排泄的天然渠道。三是居高可以望远周围的群山,夏天层峦叠嶂,冬天银装素裹,一幅幅自然山水画,尽入眼底,大院的建筑环境融在大自然广阔的美景之中。四是大院被天然冲沟分隔成东西两片,各筑堡城,辟有城门,俨然像并列的两座小山似的,西片称为西堡院,名叫红门堡。东片称为东堡院,名叫高家崖。两片之间跨沟建有石桥相连。五是在大院后面山坡的最高处原有王家祖坟,但在“文化大革命”中连同树木均被毁掉。

  建筑本属人造的物境,但是由于景以情合,这种物境往往能够产生情境,所谓托物寄性,见景生情。像王家大院这个例子,还不仅如此,它的物境与情境甚至还可以升华到同自然或历史文化的亲和、渗透,进而产生意境,引人遐想,若干兼具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化品味高的古建筑,如王家大院这处文物保护单位,仔细思辨就可能领悟它在物境与情境之外的意境。


  二、以“礼”为准则的建筑格局和地方风格

  王家大院不论是西堡院(红门堡)还是东堡院(高家崖),里面的街道(马道)、小巷或夹道全是直的,横向为正东西,纵向为正南北,两片大院共包含院落123座,大小不等,却一律为方正端庄的四合院式。每个四合院均采取南北中轴线,左右对称、主次分明等一整套的汉族传统建筑布局章法。其间不同等级、不同途径的建筑空间定位与组合,首先遵从的是宗法礼制秩序。以家族观念为纽带的宗法礼制长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强大精神支柱之一,清朝提倡大家庭,褒奖四代同堂、五代同堂,完全继承了明朝盛行的大家庭礼制。尊祖敬宗、长幼有序、男女有别、尊卑有等、内外有差等,这些封建大家庭的伦理道德方面的礼制规范,不但是“修身”、“齐家”必须贯彻的,同时也成了家宅建设所遵循的准则。很多在外地经商或做官的人,一旦有钱有势有名之后,总要不惜巨资在家乡大兴土木,修建豪宅,以实现宿愿。什么宿愿?是不忘水源木本,落叶归根,光宗耀祖、炫耀门庭的宿愿。与此同时,他们往往还建有宗祠和文庙、文峰塔(或称为文笔塔、文风塔)。王家大院山下的静升镇保存的这些古建筑至今犹一一在目,现择述如下:

  东堡院(高家崖):占地19572平方米,共有院落35座,东中西并列为六路。中部的三路院落为主院,西部的二路为书院和花院(园),东部的一路为厨院。⑴中部主院三路的左右二路为三进院落,建筑高大堂皇,气势恢宏。前堂后寝,是主人的居处,左右之间的夹院,是孩子读书上学的书塾。⑵西部的书院、花院建筑尺度不大,比较平素淡雅,花院有台有亭可登。近观远取,使人心旷神怡,也能引人遐想。⑶厨院位于东部,是饮食炊事服务专用的院落。再往东则是一块场地,原是农事用的。东中西并列的一排院落门前是一条马道(街),往东出东堡门达静升镇,往西可通西堡门和石桥与西堡院交汇。此外,在主院之后是全堡院的最高处,上面筑有一排16孔窑洞房屋,居高临下专供家丁保卫守望和居住。马道街面原来建有一排廊房,是鼓乐手、车马夫、轿夫休息之处。再往下就是南堡墙了。

  西堡院(红门堡):占地25000平方米,比东堡院面积大,地形方整,东西宽139米,南北长180米。街巷系统像个“王”字,中间的一竖是主干道,贯串着三条横巷。全部88座院落只有先通过横巷,再转入主干道才能出去。主干道不仅是唯一的通道,同时还负担山洪下泻时的排洪功能。主干道的路面因而与众不同,全是用大块鹅卵石铺筑的,十分粗犷,显然是为了不怕洪水冲刷。个别横巷尚有几座表彰功名的牌坊,略作点缀。西堡院所有院落的布局,大同小异,并不像东堡院那样在统一中求变化,富于情致意趣。但是“王”字巷最南端西侧的主院建筑,也显得庄重高大,气宇轩昂,尤其好似三间两厦的大门更能反映出仕宦儒商大家的气派。

  王家大院地处黄河中游的晋中地区,地理条件、历史文化背景、民俗民风传统以及建筑材料和建筑技艺等属于北方范围。因此王家大院的民居古建筑,总的为北方风格,尤其突出地表现为晋中地方特色。此外,有些建筑在一些部分还吸收了南方民居古建筑的作法。

  晋中古民居最大的特色是窑洞。晋中一带善于把青砖梁柱式木建筑与砖窑洞式建筑相结合,并布置成院。王家大院的绝大多数院落正是这样的模式。⑴单层窑洞外罩柱廊。⑵二层窑楼。底层为窑洞(有外柱廊或无外柱廊),上层为梁柱式砖瓦屋。晋中的砖石窑洞均为主间一孔,一般做三间三孔,个别为五间五孔。门窗随孔做成拱券形,门窗棂格多种多样,锦上添花。柱廊间的额枋、雀替、枋头等处的木刻及柱础石刻等,题材不一,做工精细,艺术水平很高,许多木构上的彩绘朴素无华。所有这些均合乎礼制的等级规定,不敢越制出格。

  “院落制度即是中国建筑最常用的制度,其好处是:⑴左右对称合乎礼制;⑵在应用上有极大的伸缩性;⑶最经济用地面积及造价;⑷各小院院内非常幽静,区划分明;⑸便于防卫等。所以院落制度在中国是长久而普遍地被使用。”(刘致平著、王其名增补:《中国居住建筑简史》第67页)王家大院包括几十座院落,规模很大。这么多的院落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既千篇一律,又千变万化,而且仍有鲜明的地方风格特色可寻。北京的四合院以方正的居多,山西、陕西、甘肃等地的四合院很多是长方形的(厢房把正方的次间或稍间挡住)。原因说法不一,有人说长方形院是为了防风沙,防东西晒,还有人认为出于风水观念,目的为了聚气、聚财。王家大院的院落大多数仍是长方形的,少数才是正方形的,其中东西厢房多半做成单坡式瓦屋顶。单坡屋顶也是晋、陕、甘一带传统建筑独有的一大特色。

  王家大院历史上由于有很多人在外地经商做官,很自然地会接触并带回来外地的建筑文化。例如大院某些院落的厢房二楼上的外廊形式及做法,似乎就带有江南明代民居的味道。还有不少窗棂的设计也受到了外地的影响。有的学者誉之为“窗如画卷,画作窗棂”。并引清代李渔的“是画也可以做窗”的观点。如东堡西主院后院窑洞的镂花窗芯刻成“松竹梅兰”、“琴棋书画”等木棂画,而且不影响采光。

  以下接着即是王家大院古建的三雕(木雕、砖雕、石雕)与彩绘。众多的雕绘,有不少给我较深的印象。略举几个例子。

  属于大块文章的:明清时期建的大宅,有许多必定在院落中轴线的起点,即大门口的空间范围按照一定程式,布置几座体大而特别稳定的雕刻。这些大块文章的雕刻主要是成双的石狮子、上马石、拴马桩和一个大照壁。它们和大门一起塑造出高门大户的气势。王家大院虽偏处山沟,但这第一部空间序曲不仅没有逊色,甚至堪称出类拔萃。例如那座仿木构型的砖雕大照壁,下有基座、中有壁身、上有斗拱檐口及四阿瓦顶就显得有些不凡。正中刻“五蝠”大圆盘,背面、侧面及屋脊等略做雕刻。其次大门两侧墙上镶嵌着8.18平方米砖刻高浮雕,左刻石与鹤,右刻松与鹿。这些用蝠、鹤、鹿为题的作品,风格浑厚,意在象征吉祥纳福。

  属于中小型的:⑴王家大院有不少院落大门均在东南角(即按风水要求的巽位),进大门迎面的山墙(东厢房)镶嵌着砖雕或石刻的图画或字体,用意也是象征美好。⑵东西堡院间冲沟上架的石桥刻有民间喜闻乐见的一批石狮子。桥头的西堡门上部有一座带有江南风格的砖雕门头(亦称门罩或门斗)。这座门头或许是王家的孤品。⑶为使前后院空间分界明确,有的院落建有垂花门或屏门(包括前垂后屏式)。它们不但功能上有用,同时造型美观,独具一格,而且多为木雕与彩绘结合,锦上添花。王家大院的垂花门、屏门,一能显示自身美,包含丰富的建筑造型及木刻与彩绘的效果;二能造成院落空间的虚实变化,抑扬顿挫的节奏感、韵律美,一目了然。它们美得恰如其分,在整体环境上毫不喧宾夺主。⑷此外尚有少量的雕刻小精品,格外惹人喜爱。如某内院旁门上镶嵌的仿“贝叶”状的小石雕匾额,造型简洁、清秀,文气浓郁。又如某内院内的门槛石上刻的小猴和大猴,栩栩如生,活泼顽皮可爱。另外还有一处门槛石上刻的大狮子与小狮子,也是活灵活现,如同真的有了生命一样。这些动物石刻小精品,大小均不过二三十厘米,皆为青石,质地柔细,而且雕刻工艺极精,艺术水平很高。


  三、文气的凝聚

  我曾三顾王家大院,却兴犹未尽。是那里的高品位民居古建筑形神兼备的魅力,使我流连忘返。特别是我感悟到其中凝聚着一定程度的文气,而且想不到透着文气的这处北方古民居大院的文态环境,竟保护得这么好。

  “文气”二字比较抽象,却又拟虚而实。王家大院民居古建筑的文气,我第一次去时不见得印象就深,以后再去才一次比一次有所领悟。在领悟过程中,自然容易引起横的思考——对比别处的重点古民居群保护单位。“有比较才有鉴别”,这是调查研究或鉴赏兴趣中的人之常情。优秀的四合院民居古建筑是中华文化宝库里的宝贵遗产。它们既有基于自然影响而产生的建筑性格和源于民族文化传统与发展而形成的建筑风格,同时还有来自“人的因素”而反映出来的建筑品格。王家大院古建筑的文气,应该说更多是属于建筑品格范畴的。国画大师董寿平先生谈画如其人时说:“有什么样的修养,才能有什么样(画出来)的线条,线条包含着画家的生命力。”(邹士方:《董寿平谈中国画》,刊载于1989年11月18日《人民政协报》)艺术的道路原本是相通的,所以许多建筑也有“如其人”的品格。180多年间,王家大院住着偌大的一个家族,虽然没有万卷藏书楼,也不能同“东园翰墨,西府图书”的鸿儒之士的门第相比,可是它毕竟有其一定的士儒之气可以反映出来。即使家道兴衰变化,只要大院古建筑保存完好,文气的影子就不会完全消失。

  “诗礼传家”的匾至今仍挂在王家的东堡院,其中西路的几座院落,如前所述是当年王家读书讲学、养性修身用的书院和花院,环境清静幽雅,文化气息浓厚。在主人居住的中路两座院落,还另有书房及小姐闺阁绣楼与诗书有关的房间。此外这两座院落之间的夹院是儿童上学的书塾。东堡院里用作封建家庭文化教育的院落约占有四分之一,比重不算小了。

  中国古建筑很讲究用文化小品之类的装点——如诗书画等精品,既是出于托物抒情、明志寄意,又是为了点染美化建筑的内外环境。王家大院就采用了木刻、砖雕、石刻的手法把这类小品做成匾额、楹联、壁饰、隔扇等置于建筑的内外要处。有些小品不仅表现了笔墨和雕刻结合之美,尤其更见内蕴精神,启人联想。现摘选三副清代的及一副今人补白的楹联如下:

  一、河山对平远 图史散纵横(东堡院桂馨书院)

  上联写大院如画的外景,山水平阔辽远。下联是指图书史籍,分别记述着纵横交织的上下古今。

  二、簏簌风敲三径竹 玲珑月照一床书(东堡院桂馨书院)

  簏簌是竹下垂貌。此联写户外传来翠竹摇动之声,而明亮的月光照射着书架上的书。

  三、谈心直欲梅为友 容膝还当竹与居(西堡院司马院内月洞门联)

  此联表露爱梅爱竹的清高情致及庭院景趣。

  四、听汾思波涛天下惟心路须静 望绵知崎岖世上岂蜀道才难(东堡院中路凝瑞居前院,今人温暖补白)

  “汾”指大院位居汾水流域,“绵”指大院之东有绵山屏立。联意是借自然山水之动静,发挥言论,从静心修养至人世艰难的经验之谈。此联具有哲理,用意深刻,文采朴实,引人思考。

  此外还有不少门额题词也颇耐人寻味,门额题刻一般多为长方形木匾,少数为不拘形式的砖刻、石刻。它们是只许用二字、三字顶多不超过四五个字去概括主人的身世、门第、意趣或希望等的建筑文化小品,用于院落、厅、堂、斋、室、楼阁、亭台等的匾额作为名字,虽然不过几个字,却要求意蕴深远。

  如主院大门有:“敦厚”、“凝瑞”、“清芬”;次院有:“松竹院”、“清思静远”等。

  祭祖堂楼阁:“木本水源”

  客厅:“诗礼传家”

  学馆:“养正书塾”

  垂花门:“自一山川” “天葩焕彩”

  亭台:“瞻月”

  总而言之,含有书香气息的楹联匾额等装点,妙在小中见大,虚中有实,是鉴赏王家大院民居古建筑文物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些文化小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俗语比方,就像味精对于菜肴的作用一样。

“修旧如旧”及尾声

  1937年卢沟桥“七七”事变后,王家当时的商界大户举家南迁四川,于是有些院落人去楼空。但不久即由当地农民迁入杂居,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方被山西省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时123座院落居住农民212户,600多人。正因为住人没有空着,反而使大院得以保存下来。当然年久失修,也必有不少需要修缮的地方,这是包括北京故宫在内,任何古建筑所必需的。我在1998年6月、8月两次去时,西堡院正在进行维修,“修旧如旧”的原则得到了贯彻。国家文物法的这项决定是古建筑保护与再现历史风韵的关键。我得悉并且赞同山西省建委、国家文物局两位朋友看过后的口头评价:够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我国明清古民居建筑,特别是村镇,至今保存好的还有不少。我认为其中最突出的佼佼者,我们有责任推动更进一步的申报工作,除南方的以外,北方的当首推王家大院。

  以此拙句二首结束此文。咏灵石王家大院历史文态保护灵石古村山水间,四合坊巷礼为先。楼堂塾馆凝文气,儒仕农商二百年。

  更上一层楼深山藏宝不知奇,大院山庄古宅居。愿领风骚攀世界,全凭文品论高低。

  (本文作者系著名古建文保专家、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作者:郑孝燮     责任编辑:qichunlei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