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
柳琴戏
柳琴戏,旧称“拉魂腔”,因唱腔曲调优美,有拉人魂魄的魅力而得名。又有“拉呼腔”、“拉洪腔”、“拉花腔”、“拉后腔”等名称,均系由一个名称衍化而成。“柳琴戏”这个名字,是新中国成立后依据其主要伴奏乐器柳叶琴而定。它起源于鲁南的枣庄、临沂一带,流布于鲁南、苏北、皖北、豫东北广大地区,是山东省有较大影响的地方戏曲剧种。
柳琴戏在长期流传与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吸收姊妹艺术的营养,在剧目、唱腔音乐、舞台表演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柳琴戏的声腔风格独特,以丰富多彩的花腔,别致的拖腔区别于其它剧种。女腔委婉华美,男腔朴实浑厚。丰富多彩的花腔基本集中在女腔中,几乎是行腔必闻。一如器乐曲中的华彩乐段,有极强的感染力,深受观众喜爱。柳琴戏的拖腔极具特色,与其它兄弟剧种迥然不同。其女腔拖腔为小七度跳进,俏丽悠扬,优美动听;男腔多为同度或二度进行,开阔奔放,质朴无华。柳琴戏的剧本文词通俗生动,包含大量的俚俗语言,直白诙谐,妙趣横生。唱词常用口语,通俗易懂。
柳琴戏起源于民间,兴盛于大众,土生土长,土语土调,土腔土韵,有着与众不同的艺术品格,二百年来,深受广大百姓喜爱。柳琴戏音乐唱腔从最初的仿“姑娘腔”花鼓调发展成为今天的板腔体,对中国地方戏曲板腔音乐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学术价值。
张秋木版年画
明清时期,阳谷县张秋镇是京杭大运河黄河北岸的第一大码头,水陆交通非常方便,是经济、文化汇集之所,也是木版年画的集散地。据《寿张县志》记载以及文史专家考证,明清时期,它和苏州桃花坞、潍坊杨家埠、天津杨柳青合称为全国四大木版年画基地。
张秋年画的制作技法是套色木版印刷,共分绘稿、刻版、印刷、手绘四个工序。张秋木版年画只有“草版”,即只印不画,全部用木版套印,但一般不超过五遍,颜色有红、黄、灰、青、黑五种基本色,整个画面五彩缤纷,装饰性强。人物面部不着色,使其形象更加突出醒目。张秋木版年画历来刻印分家,本身没有自己的画工、刻工,刻工要从百里之外的堂邑雇佣,或将画样送往堂邑刻制。
张秋木版年画题材新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题材品种的数量就达300多个,且人物造型夸张,色彩明快沉着,刻板精细,线条流畅,简洁有力,印刷独特,采用左手执把,做工十分考究。张秋木版年画根据消费者水平,分普通木版年画、装裱年画、木框年画、布艺年画、木雕年画、宣纸年画、挂历年画等系列。它既可装饰房屋,又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价值,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张秋木版年画特色鲜明,色彩艳丽,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鲁西地方特色,展示了鲁西人民刚劲、朴实、豪迈、大方的人文特征,并促成了山东西部年画产地的发展,它与山东中部杨家埠年画相呼应,共同促成了山东民间年画的繁荣,在全国木版年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烟台剪纸
烟台地形为低山丘陵区,东连威海,西接潍坊,西南与青岛毗邻,北濒渤海、黄海,与辽东半岛对峙,并与大连隔海相望,共同形成拱卫首都北京的海上门户。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烟台剪纸。
烟台剪纸始于何时,方志少有记载。从传世的明代道教音乐剪纸、戚继光练兵的“盾牌舞”、“小刀舞”剪纸和明代中期表现南音演奏的剪纸来看,剪纸在烟台一带民间流行,至晚始于明朝。据《招远县志》、《莱阳县志》记载,到了清代,胶东各地的民间剪纸已普遍存在。解放后,烟台剪纸艺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剪纸创作的道路更加宽广,在学习、继承、发展民间剪纸的基础上,涌现出许许多多优秀的作者及作品,开创了民间剪纸艺术的新纪元。
烟台剪纸的样式多种多样,包括单色剪纸、勾绘染色剪纸、拼色剪纸和衬色剪纸。其中单色剪纸就是用单一颜色的纸剪制而成,传统的烟台剪纸多用红色,色红而不艳,悦目耐看。勾绘染色剪纸即在剪的基础上勾墨线再施色彩。从传世的清后期勾绘染色剪纸看,烟台勾绘染色剪纸要比河北蔚县点色剪纸早半个世纪以上,所以说染色剪纸的发源地应在烟台而不是在其他地区。拼色剪纸是以各种色纸剪局部,拼贴成幅。主要集中在莱州市。衬色剪纸也称纸衬剪纸,它用黑纸镂刻出基本形象,再用各种色纸衬贴于镂空处,或在镂空处染色,以莱州、招远的墙花最为著名。
烟台剪纸在整体风格上,表现出画面紧凑、线条挺拔流畅的特点。蓬莱、龙口、福山等地的剪纸,多采用阴阳结合的表现手法,虚实对比强烈,粗中有细;而莱州、招远的剪纸则线条纤细,小巧玲珑。剪纸题材具有朴素性、广泛性、随意性、谐音双关等特性,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和实用价值。
山东落子
山东落子亦名“莲花落”、“莲花乐”,因原曲衬词“落莲花,莲花落”而得名。因主要伴奏乐器为大铜钹(俗曰咣咣),又名“咣咣书”,艺人则被称为“打落子的”、“唱咣咣的”,是一种源于宗教,由宣讲佛教教义逐渐过渡到世俗化讲唱的民间曲艺形式。
山东落子一词最早见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手抄本《赶板牌子曲、快书、岔曲、马头调各样曲》中。
山东落子在全省各地普遍流传,形式基本相同,均以铜钹、主板为伴奏乐器。一人自打铜钹竹板演唱者叫“荷叶吊板”,亦名“单吊板”;两人分操铜钹主板演唱者叫做“双吊板”,亦名“擎板”。山东落子在发展过程中,因流行地域、方言、唱腔的不同,形成了“南”、“北”、“东”三口。
山东落子演出形式较为简单,风格粗犷强悍、质朴无华,具有浓厚的山东地方特色。它语言俚俗,唱白自由,表演气氛热烈,极受听众欢迎。但因其无弦索伴奏的徒歌形式,唱腔无法与曲调规范的鼓曲相比,较严重地影响到它的艺术提高。同时由于吟唱的任意性、即兴性较强,也严重影响它的传授。
山东落子的演出曲目丰富,既有《九头案》、《陈三两爬堂》等数十部中长篇书,又有地方特色浓郁的《双拜年》、《馋老婆》等近百个短篇曲目,并在流布发展中与山东琴书等姊妹曲种互有借鉴。
山东落子显示了宗教艺术向民间艺术转变的规律性特征,是中国曲艺发展脉络的活体标本。它的一部分曲目保留了宗教色彩,对于曲艺史的研究具有活化石的重要作用。
鼓子秧歌
鼓子秧歌是山东北部地区流行最为广泛的一种集体性民间舞蹈形式,其流传地域包括济南市以北的商河、济阳、临邑、乐陵、惠民、阳信等县市,是广大农民欢庆丰收、共度新春的一种民俗活动。
鼓子秧歌历史久远,据考证,远在商周时期,生活在鲁北平原上的先民们,每逢丰收之后,便会情不自禁地拿起耕作收种的杈耙、棍棒等劳动工具,一边撞击敲打,一边手舞足蹈,借以庆祝丰收的喜悦。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比较原始的鼓子秧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劳动工具的改善,鼓子秧歌从内容和形式都不断发展变化,秧歌的道具不断丰富,舞蹈动作也逐渐多样。到唐宋时期,一些舞蹈套路渐已成型,明清时期,已在民间广为流传。
鼓子秧歌在鲁北平原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上至九旬老翁,下至五六岁的儿童,都爱学会跳。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前后,从村庄到城镇,到处可以听到震耳欲聋的锣鼓声,到处可以看到追随围观秧歌表演的人群。在秧歌场里,祖孙三代共舞者屡见不鲜,可见其流传之广,普及之深。
鼓子秧歌队伍中有伞、鼓、棒、花、丑五种角色,五种角色各具特色,“伞”、“鼓”舞动起来刚劲挺拔、形象剽悍,“棒”的动作灵活、轻巧利落,“拉花”舞姿优美、飘逸大方,“丑”幽默滑稽。整个演出活动包括进场、辟场、按场、跑场、煞场、出场六个部分。跑场是演出的高潮部分,场子借鉴古代战阵、仪仗队、土木建筑、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吉祥图案及动植物形象等,世代演练出“牛鼻钳”、“勾心梅”、“一街二门”、“六六大顺”、“里四外八”、“八条街”、“四门斗”等百余种秧歌阵图。秧歌场子从速度、力度可分为文场、武场、文武场三种。武场速度慢、清晰浑厚,文场速度快、热烈红火,文武场介于二者之间。一般演出每场只跑十几个场阵。
鼓子秧歌因其舞者众多,组织严密,形式完整,舞技健美,气势磅礴,既蕴藏着浓厚和深远的历史文化感,又富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被誉为“民族民间文化的奇葩,齐鲁文化的骄傲”。1992年,在商河召开的全国首届商河鼓子秧歌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近百名音乐舞蹈专家正式提出鼓子秧歌是“我国北方汉民族男性舞蹈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