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一周速递

徐悲鸿与贵阳相遇

发布时间:2014-05-26     来源:《贵州民进》2013年第3期

放大

缩小

  2010年底,中国著名画家徐悲鸿的写实巨制《巴人汲水图》在北京瀚海秋拍中,以1.71亿元天价成交。这不仅刷新了徐悲鸿个人作品拍卖纪录,创下中国近现代书画新纪录,也创下中国绘画拍卖成交世界纪录。徐悲鸿的作品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在贵州省博物馆,共计藏有58件徐悲鸿画作。省博物馆保管部主任简小娅说,这在其它省级博物馆是绝无仅有的,其中因由,正是徐悲鸿与贵阳的一段缘分。

  1. 在贵阳的倾城之恋

  “贵阳的冬天是寒冷的,天气阴沉,太阳好像跟人们生气似的不肯露面,沉甸甸的乌云像淤泥一样总是悬在天空,几乎每天都下雨,空气潮湿得令人难受。”这是廖静文在《徐悲鸿一生》中记叙初到贵阳的情景。1943年11月,为了说服家人同意自己嫁给徐悲鸿,廖静文只身从重庆来到贵阳。她想先游说自己在贵阳师范学院上学的姐姐。廖静文的姐姐“坚持要亲自与徐悲鸿先生交谈一次”,然后再决定他们是否结婚。毕竟当时廖静文才21岁,徐悲鸿已49岁。而蒋碧微又一再加以阻挠。徐悲鸿这时在重庆中央大学艺术系教课,要等放了寒假才能脱身。

  临近年底了,廖静文接到徐悲鸿的信,说他即将来贵阳和她共度除夕。已是腊月的最后一天了。从早晨起,就一直下着雨。廖静文听见脚步声就跑到门前去看。然而,一个上午过去了,徐悲鸿没有来。廖静文开始惴惴不安。下午一点,两点,三点……时间一秒一秒消逝。10点,11点……街上已没行人了,徐悲鸿仍没有来。“他不会来了”。廖静文姐姐说。已是深夜12点了,“突然,我的沉思被一阵有节奏的叩门声打断了。我猛地跳了起来。这是他,徐悲鸿先生!只有他才这样敲门。我发狂一样跑去开门。徐悲鸿先生出现在我面前,他那蓝布棉袍的上上下下都溅满了泥浆。”徐悲鸿从重庆出来4天,半路车坏,换了3次车,最后一辆货车在离贵阳20多公里的地方又坏了。“你就一个人在黑夜、雨水、泥浆里步行了四十华里?”望着徐悲鸿的样子,廖静文眼睛噙满了泪水。1944年,廖静文与徐悲鸿在贵阳花溪正式订婚。2007年,已经85岁高龄的廖静文女士再次来到贵阳,她说,贵阳是她与悲鸿都很有感情的地方,她在这里做出把一生交给悲鸿的决定,并且度过了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

  2.三到贵阳,留下众多画作

  贵州省博物馆馆藏的58幅徐悲鸿作品,来源主要为徐悲鸿好友杨德淳后人出售;省委办公厅拨交,以及到北京荣宝斋购买等。作品的题材包括人物、走兽、飞禽、松柏、奔马及一部分手稿。徐悲鸿在抗战期间三到贵阳,为赈济战区难民举办了两次画展,第一次是1937年,地点在原中山公园门前的省民众教育馆(今中山西路原市委大楼附近)。第二次是1942年,这次展览内容更加丰富,在贵阳引起轰动。有资料记载,徐悲鸿到贵阳以画会友,接交了不少朋友,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杨德淳、陈恒安、闵之笃等人。杨德淳早期在庐山牯岭有房子,徐悲鸿先生带学生去庐山写生时就与杨有过交往。后来徐悲鸿到重庆磐溪中国美术学院,暑假时长住在凉风桠杨德淳先生的别墅,在那里养病、作画,随身有一口大木箱,以存放徐先生绘制的作品,有成品和半成品近百幅。抗战结束后,徐先生离开重庆,到北平任北平艺专校长,因走时带的东西较多。这口木箱后由杨德淳带到贵阳。后为建立徐悲鸿纪念馆,廖静文亲致函杨德淳先生索取了部分徐悲鸿画作。 闵之笃与徐悲鸿是宜兴同乡,徐悲鸿在贵阳也住过他家,并为他画过一些画,据传这些画在“文革”中也损失遗尽,有人曾看到徐悲鸿给闵之笃画的一幅马被丢弃在工学院的一个楼梯下,最后不知去向。陈恒安是徐悲鸿到贵阳结交的一位文人墨客,陈恒安曾送徐先生一块砚台,徐先生作梅花图相赠。

  3.宋吟可、王渔父为徐悲鸿补画

  在省博物馆馆藏的徐悲鸿先生的众多画作中,有两幅十分特别和珍贵。一幅仕女图由宋吟可补景加色,将粉红的梅花、翻飞的燕子加入徐悲鸿手稿,成就了一幅完整的画作,另一幅红叶小猫图也是如此,王渔父为这幅图补上了红叶。

  两幅画作上,两位如今在贵州画坛响当当的人物都留下了落款和印章,根据他们书写的落款可以了解到,这两张画是徐悲鸿先生遗留下来的手稿,徐先生去世后,杨德淳先生特意请当时两位青年才俊宋吟可和王渔父补画,两位先生欣然应允,成就了如今这两幅珍贵特殊的藏品。此外,省博还收藏了不少徐先生的画稿,这在国内的博物馆中很难找到,通过这些画稿,可以反映出徐先生的创作思维和方式,弥足珍贵。2007年廖静文女士携子徐庆平到贵阳举办徐悲鸿画展,当徐庆平在省博看到父亲生前画的一幅女性手稿时,他脱口而出,“这是画的我妈妈”。有人说,这是以廖静文为模特创作的巨型国画《国殇》草图,也有人说,这是借廖静文形象绘制的爱国学生游行画面,虽然说法各一,但其中都包含徐悲鸿对国家民族的满腔热情和对廖静文的挚爱之谊。

作者:     责任编辑:qichunlei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