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济南风景记忆之——芙蓉泉 芙蓉街 芙蓉巷
济南有一处名泉叫“芙蓉泉”;因芙蓉泉衍生出一条名街叫“芙蓉街”;“芙蓉街”延伸出一条名巷叫“芙蓉巷”。“芙蓉泉”几代名泉录碑榜题名,“芙蓉街(巷)”亦有上百岁的年龄。“芙蓉”实名为荷(莲)花,将其命名于泉、命名于街(巷),诚可见芙蓉之意自古有缘,心有灵犀泱泱深情。想当年荷莲荡荡,蓓蕾绽放,俏“芙蓉”擎托起济南历史文化的厚重(荷花现今为济南的市花)。
芙蓉泉现存于芙蓉街中段西侧,于大理石精雕细凿围栏其中,南壁镶有名家碑刻《芙蓉泉》苍劲手书。清人赋《芙蓉泉寓舍》诗曰:“老屋苍苔半亩居,石梁浮动上游鱼。一池新绿芙蓉水,矮几花荫坐著书。”于芙蓉泉边观鱼儿往来翕忽,坐浓荫花丛间著书论文,好一幅唯美立体大画令人赏心悦目。此刻,芙蓉泉正扑眨着清明亮丽的眼睛,张扬一池碧水的俊俏面容,将一簇簇晶莹剔透的珍珠串串儿,泼洒于追逐嬉闹的一群红色小鱼儿摇首弄姿之中。正可谓:池水情缘与老街巷相偎相依,济南历史与泉文化共存共荣!
据史书记载,古时芙蓉泉溪水潺潺,顺势北泄,流府学文庙“泮池”,进泱泱荷水北湖(大明湖)。芙蓉之水名曰“梯云溪”,溪上建有一小桥,名曰“青云桥”。桥端立牌坊一座,坊额题书“腾蛟起凤”。后“梯云溪”民居聚集,石板覆盖溪流之上,遂形成了路;就有了芙蓉街、芙蓉巷相继而名。芙蓉街当年是莘莘学子习文、当朝百官参拜之地;关帝(庙)香火不灭,“腾蛟起凤”与“平步青云”交相辉映;北有府学文庙,南通“院前(西)大街”(泉城路),其商贾云集,游人如织,“家家泉水 户户垂杨”,将这里点缀的芬芳浓郁,不菲声名!
记得小时候去过芙蓉街,到过芙蓉巷,看过芙蓉泉。芙蓉街不曾间断过历史的繁荣,历史光景在湿漉漉的青石板上过客匆匆,留下些许岁月的划痕和时代的记忆让济南文化永恒。从芙蓉街南口走进,矗立于百年前的西式风格建筑群落和古香古色的旧式店铺映入眼中。“古香古色”虽已被现代化的纷扰饰扮的“油头滑脑”,但我依然能够在时空与时代的冲撞中找到历史的故旧:“教育图书社”“同生照相馆”“玉谦旗袍店”“东鲁饭庄”……此时,我多想遁为一个幽灵于此,迂回椽廊檐柱阁楼下,奔走老街商幡店铺中,在雕龙画栋、青砖灰瓦的高台门阶前,与那些身着长衫马褂、扎大辫子的文人骚客、侠士商贾作揖颌首、之乎者也一番,与记录着岁月足迹的芙蓉街(巷)拉拉悄悄话,叙叙旧日情。期待它们留存下来,给美好的泉城增添一份古韵和风流,为文化名城奠定一座济南历史的经幢与图腾。
还记得芙蓉巷里那一座西式风格、精巧别致的二层洋楼“卫生镶牙馆”,那是一首美妙的童话断章和一道丰富多彩的风景。被拆除重建的这座仿古建筑,已经不见了昔日的风韵踪影,“修旧如旧”一如过眼云烟,淹没于“人头攒动、摩肩接踵”中,没有了个性风情。早年芙蓉巷内高墙大院、豪门大宅几处,不知何等宦官达人入住其内,那神秘与诡秘之氛围幽幽、肃穆森严之境地,至今成为我尚未解开的一个不知所以然的谜……历史没有将“历史”留住,消失了的一段“城南旧事”为之带来了一种莫名的愧疚。
我轻轻走向石板铺就的起凤桥街,掠过斑驳陆离、荒草凄凄的雕花门楼,来到王府池子街寻觅。这是一条毫无格式并随意化了的小街,却因了王府池子之名显赫一方。王府池子宅于一处居民院落内,碧波荡漾的泉水在房前屋后徜徉着明丽与清爽,如温润玉液一般顺着小溪河道流淌蜿蜒,其意境悠然蔚为壮观。冽冽河水中青荇飘逸,轻拂袅袅,氤氲朦胧;河道两旁的庭院里绿树葱茏,花香鸟语,几许温情,让人深切感受到繁华大都市一隅,能保留这样一方净地,的确需要一番足够的勇气和大家风范之非凡本能。
芙蓉街(巷)今非昔比,岁月沧桑,垂垂迟暮;虽铅华尽洗,心境依然年轻。夜幕在不甘沉沦中尽情炫耀,喧嚣已唤醒了老街的黎明。街巷两旁入驻的商家店铺和美食摊点栉比鳞次,使本不宽敞的芙蓉街(巷)更显狭窄和拥挤,不由感到百年老街在历史的夹缝中生存的艰辛与压抑。“小吃街”人潮如涌,芙蓉街(巷)笑语欢声,“舌尖”上的欲望与市井生活中的甜酸苦辣之歌舞升平,足可让老街巷文化记忆重振雄风,济南之恢弘历史人文必将扬帆征程。
(作者系民进济南市委会天桥综合支部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