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一周速递

大学生就业协议造假问题应引起重视

发布时间:2014-06-30     来源:民进福建省委会

放大

缩小

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协议造假问题频频见诸媒体报道,甚至催生了网上代签毕业协议书的业务。大学生就业协议书造假问题频发,最直接原因在于高校将就业协议书作为应届毕业生转移户口、档案、党组织关系等材料的必需文件。没有就业协议书,高校不发给报到证(派遣证),导致毕业生提取档案受阻,只能办理“缓派”(期满两年后仍未落实单位的转往生源地)手续。即使与就业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没有派遣证也无法调动档案,甚至会影响到就业人员的工龄计算。为了拿到报到证(派遣证),为了档案不被打回原籍,许多应届毕业生不惜签下假就业协议书,形成“假就业”。

政策原因是“假就业”现象的根本原因。2003年,教育部出台的有关政策规定,高校的发展要与毕业生就业情况挂钩,挂钩的环节多达18项,如年度招生计划、专业设置、高校评估、经费核拨、新增学位点授权审核等,无论哪一条都足以捏住高校的命脉,但该文件并未规定高校就业率统计的合理方案。2011年和2012,教育部又连续下发文件规定“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连续两年就业率较低的专业,除个别特殊专业外,应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长期以来,教育主管部门把就业率高低作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把就业状况作为“招生计划制定、质量评估、经费投入、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调整、班子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大学生就业协议制度大学生就业协议书制度尝试于1985 年,到1997年成型,其间经历了由计划分配到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等阶段,就业协议成为了用人单位上报用人计划和学校上报毕业分配方案、进行派遣的依据,同时也是毕业生办理档案落户手续的根据。长期以来,这样的制度安排,有力地保护了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权益,为促进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和维护就业市场秩序提供了制度保障。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剧增, 毕业生市场已经由供方市场转变为需方市场,档案转移和户口迁移等并不依赖就业协议书,国家也不再派遣毕业生,而且由就业协议书所统计出的就业率并不准确,就业协议书制度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发展,改革已是时代的必然选择。为此建议:

一、教育部门应让高校尽快退出就业协议书的主体一方,由“主导者”变为“服务者”。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研究制定措施让高校退出三方就业协议,取消通过就业协议书统计就业率的做法,督促高校加快向毕业生就业的指导者、监督者和协调者转变。就业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自主自愿行为, 在符合法律规定的前提下, 其他任何个人和单位都不应该进行干涉、限制,就业协议的鉴订、生效和违约等事宜都只能取决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主观意愿,而不能取决于学校的签字、盖章。学校退出三方就业协议, 是其主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劳动就业体制改革的需要。高校应集中精力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前的专业教育、职业规划、就业指导以及就业过程中对用人单位资格和毕业生就业材料合法性、真实性的审查,防止处于弱势地位的毕业生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维护就业市场良好秩序。

二、对毕业生就业进行系统化的专门立法,保护毕业生的合法权益。目前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没有对大学生就业协议书性质进行确定,对违反就业协议该承担的责任也不明确,就业协议涉及的毕业生、用人单位和高校三者之间关系仅以教育部门的行政规章进行规定和约束,法律级次较低。建议有关部门就高校毕业生就业进行系统化的专门立法,把毕业生就业协议依据相关劳动法律具体化,增强其实质作用。通过立法禁止高校把就业协议书作为发出派遣证和转移户口、档案、党组织关系等材料的前提,允许大学毕业生在没有签订就业协议书或者就业协议书丢失的情况下拿到报到证(派遣证)。

三、建议逐步取消就业协议书或将就业协议书与劳动合同合二为一。从发展的角度看, 随毕业生就业的市场化, 就业协议已没有存在的必要,必将被取消。劳动合同可以解决学校的尴尬地位,劳动合同的主体就是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方,不涉及学校。而且劳动合同所包含的内容更加全面细致。未毕业大学生签订劳动合同也不违反有关就业的规定,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这里所谓的“可以不签” 同样可以理解为在双方自愿的情况下是“可以签署”劳动合同的。在校大学生多为年满l8周岁的成年人,完全符合一个劳动者的要求。而且毕业生毕竟不同于其他在校学生,虽暂未领取毕业证,但已基本完成学业,持有学校发给的双向选择就业推荐表,到用人单位的目的,是为了毕业后就业。用人单位在对其未毕业的大学生身份全面了解且知晓其已完成学业,学校准许其工作的前提下,与其签订劳动合同,且合同内容不违反强制性法律规定,劳动合同应视为有效。

作者:     责任编辑:qichunlei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