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一周速递

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凝聚力问题和出路的探讨

发布时间:2014-07-04     来源:民进金华市委会

放大

缩小

  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成员的构成主要是知识分子和在社会上较成功的个体私营业主以及部分管理者阶层等[1]。根据百度百科的定义:知识分子是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主要以创造、积累、传播、管理及应用科学文化知识为职业的脑力劳动者,分布在科学研究、教育、工程技术、文化艺术、医疗卫生等领域,是国内通称“中等收入阶层”的主体。

  民主党派的成员,他们本是社会利益表达,利益综合,政治沟通愿望最强烈的“政治人”。按照古希腊思想家亚里斯多德的假设,“政治人”假设的基本内涵是:人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具有利益协调能力的,并追求友善合作,追求社会至善和谐的动物。但是“政治人”的生存条件是在这样民主管理体制下:“在政治组织的管理中,主要依靠“法治”的作用,而不是依靠“人治”的作用;同时,人人都具有同等的价值,因而也就应该具有同等的权利[2]。基于这样的“政治人”理论和要求,我们来探究一下中国民主党派成员的生存环境中受历史,经济,政治等因素影响的现实状况。

  一、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成员个体存在的问题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知识改变命运”,已经是国人的共识,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成员得到了所未有的重视同时也压力山大。一方面因社会需要他们传播知识甚至创造新知识,不断上各种各样的工作指标或科研指标;另一方面, 由于信息社会里知识的飞速发展和更新,他们自身也需要不断学习,才不会被社会淘汰。但是他们的价值在物质待遇上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如果他们是在事业单位工作,大多事业单位的薪水远远不如金融行业,国家垄断行业的国企,外企和效益高的私企。房价,物价飞涨的情况下,相当一部分的知识分子没有达到人们期望的“中等收入”;迫于家庭生活压力或改善生活,这部分成员还会牺牲业余时间从事第二职业来增加家庭收入。因此,知识分子闲暇时间也达到了从未有过的被“占用”的状态。“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这是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写照。但是,当一个社会中最有洞察力的人,对社会问题最有着深刻见解的人,在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压力下,表达思想的时间都被“省略”的时候,参政议政的人数和质量都会受到影响。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所说的,人人都有需要,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同时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要;该需要满足后,才能满足后面的需要。 因此,人们注意到,一个朝代的精神领袖,往往是来自富裕或殷实的家庭或是到达一定的地位和声望以后,更加关注自我实现或超自我实现,也就是说,更可能会去关心他人,关心国家, 关心社会的公正,和平和繁荣。

  当然,不是所有的民主党派成员都是迫于生存的压力,“在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增加财富”的社会里,他们是属于有一定文化背景和经济基础的人。但是,如果他们是单位人;也还是心存顾虑,说公道话也是需要相当勇气,因为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资源全部掌握在单位领导人手里。在中国的历史上,甚至解放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知识分子的命运不可能完全摆脱行政权力的左右[3],在历史上,那么多的鲜活事例,要从人们的记忆中完全抹去,是很不容易的。即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虽然可以“此处不留人,自由留人处”,但一般都是在迫于无奈的时候才采取的策略。即使看到社会的种种乱象:政府官员不干正事,屡见不鲜的丑闻;假药泛滥,有毒食品;灵修班受捧,“高人”频现;为富不仁,虚假捐献;成名无底线,社会诚信差等等, 只能私下发发牢骚,望天兴叹。有一腔”参政为国、议政为民”的爱国热血,却无法施展自身才华,“独善其身”是他们最后的选择。

  另外,目前党派成员的议政建言的渠道,除了写社情民意,做课题以外,其他很少有机会表达他们的想法和诉求。毕竟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或者在政府机关任职的是相当少的一部分成员。按理,成员在单位工作,对单位的大事小事最了解,最有想法,但是目前党派参政,还没有在基层设立相应的机制和平台。即使,有一部分成员在政府部门任了实职,或“空降”或公开考试推选,因为目前国家公务员任职晋升的方式等原因,他们会慢慢地“失语”或者和原来的组织脱离。而这样的结果,难免会使一些基层组织成员丧失对上级组织的信心,继而对党派组织活动和参政议政热情降低。这就是为什么民主党派会出现 “上热、中温、下冷”的原因。

  二、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开展活动的困难

  在几代领导人的努力下,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规范和制度得到不断的健全。比如中国民主促进会,在全国涌现了许许多多的先进基层组织,给民主党派的基层组织活动树立了典范,注入了活力。但是全国各地的情况是不平衡的,总体还是有许多问题和困难存在,导致基层组织的凝聚力不够。

  基层组织活动由于种种客观原因的限制,导致内容单调,在如此讲究效益的今天,成员每组织一次活动都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没有活动内在的吸引力,活动就很难开展。另一方面,虽然每个党派都是代表一定社会群体的,但事实上,这些同阶层的群体只能在小范围内交流,在市级以上范围的,相互基本就不认识,纸质媒体或网络可以横向沟通的非常少;更没有其他实质性的交流。这对于求真,求实,求知的知识分子为主的党派成员不会引起太大的兴趣,因为没有共识的交流和思维交锋的活动是很单调乏味的。小范围的基层活动,往往只能满足一般的联谊和社交的需要,不能满足成员对于他所代表的整个群体情况以及形成比较宏观的建设性想法。比如,民进的教师成员,如果他们想对较大范围内的教育和教师政策落实情况了解,形成较大的课题提案,由于活动的限制就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目前知识专业领域,无论是各种媒体还是面对面的交流,在全省乃至全国的交流都比较普遍。也就是说,基层组织的活动内容局限性大,缺乏信息沟。如果不是同一个领域,同一个单位的成员在一起,更加难以组织。总之,由于活动内容和方式的问题,增强党派的集体效能和凝聚力的可能性小,减弱的趋势也不是不可能。

  同时,基层组织的党委没有硬性的统战任务,基层组织活动往往被忽视。目前普遍的情况是,基层中共党委领导统战意识不强,可能会有以下一些表现:一是虽然《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中发〔1989〕14号)明确规定:中央要把民主党派的办公经费和考察调研、教育培训等专项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但是基层组织真正落实的情况很不乐观。二是基层组织所在的单位有党团,工会等大事日志都是有明确安排,但是很少甚至没有安排给民主党派活动的时间。这样基层组织活动在没有经费,没有公用时间,没有场地的情况下活动,好像有点像合法的“地下活动”。所以基层成员的政治环境不利于他们从社会人向政治人转变,成员凝聚力形成的障碍也不小。

  综上所述,造成基层组织成员凝聚力不强的原因,有现实的大环境因素,也有党派成员自身和党派内部的运行机制的问题。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应该从提高党派成员认识和自身的机制创新着手,并且党派运行机制应该在法律上得以保障。

  三、党派自身机制创新,是增加基层组织活力,加强凝聚力的保障

  在一定程度上说,加入民主党派的社会人士,对自我有着更高的要求,他们加入这个组织起初是因为我们这个组织的前辈在社会这个舞台上都有卓越的贡献,人格高尚,受人爱戴。因此,他们是奔着“个人学习进步,探究爱国门道”而来的。但是,事实上,我们的党派在发文宣传“中共”文件上花的时间不少,能够代表自己党派精神信仰的内容传递得相对不够,以致我们成员的学习的内容和中共党员的区别不大;导致党派的独特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党派庆祝日。基层组织的的凝聚力应该来自于自觉的内心动力,来自于共识的价值观和信仰。党派的上下级之间没有劳资关系,也就是说不存在着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或者加不加薪的问题;而且,基层组织成员是否会得到晋升的机会和党派上级也基本没有关系。但是,物质仅给人暖饱,精神才给人力量。目前,中国人信仰有危机。党派领导人也充分地意识到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的价值观的重要性,但是仅凭通知和文字学习效果不理想。比如,我们在学习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期间,可以把我们的党派中各个省份各个直辖市有代表性的成员在实践中如何体现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生动鲜活的例子,向全国的成员宣传学习,让榜样的力量传递到组织的每一个角落。只有通过年复一年,一代又一代成员的活动努力,成员之间才能不断建立共同的政治情感,形成共同愿景,有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动我们组织工作。每一种信仰形成巩固都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榜样的力量。一般来说,每一种信仰都有相应的庆祝日。中共有“七一”建党节,佛教有斋戒日,基督教有耶稣受难日,和复活节等等,我们党派也应充分挖掘组织内部的精神信仰,来加强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观,加强党派成员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政治情感交流;否则没有形式的内容是空玄的,容易失去根基。

  (二)建立有利于党派凝聚力的用人机制。任何组织,一个党,一个党派或者其他团体,都需要有灵魂人物,一个优秀的领导或带头人。领导核心人物的形象、个人素养、组织领导能力对一个组织的建设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有能量的领导有利于在组织内造就风清气正、社令畅通的喜人局面,成为组织内鼓舞人心的正能量。但是,个人的魅力和力量是有限的;个人的魅力只能局限于某段时间,或某些地方,但是不可能影响到所有的时间和所有的地方。所以从长远来看,除了需要一个优秀的领导,更需要有健全的体制。一个组织为了提高战斗力和活力,一定会激励和提拔工作优秀的基层成员。或者为了更好地发挥人才优势,进行平行调动和交流。流动的水,常流常新。民主党派干部的选拔与聘用是否透明公开合理公正,不但牵涉党派机关的工作的效率,而且也是影响党派凝聚力的问题。目前的推荐和考试制度,绝大多数成员不是很清楚。如果有更合理的考核培养机制,也可以从基层组织中选拔出优秀务实的领导。正如毛泽东同志说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一个组织有灵活机动的人才管理模式,才能使这个组织思想不僵化不保守,保持活力和先进。如果我们党派能够争取到更加灵活的人事安排制度,左右开源,上下常流。政治权利的落实是民主的,组织才会是一团活水,水里才会生机盎然。民主党派内部机制的民主,是提高党派凝聚力,提高基层组织成员对组织的信心很关键的因素。

  (三)建立有利于党派开展活动保障机制。要进一步呼吁党派活动的必要性,在法律法规和经济上多方保障党派从上到下的开展各项活动;保障党派基层组织单位的党委实实在在地把基层统战工作列入工作议程中。我们党派的活动是宪法赋予我们的权利,各民主党派代表人士应该在全国政协呼吁,建立健全法制来保障党派活动的正常有序地开展;并且把能否保障党派成员正常开展活动作为基层党委的考核内容之一。把原来党委可以选择的软性工作变成硬性工作规范,基层组织的活动顺利开展才能切实落实。如果党派的参政议政能够在基层开展,才能更好地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增强成员的归属感,认同感,从而达到加强基层组织凝聚力,最终履行好民主党派的任务。

  综上所述,要提高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凝聚力,不仅要依靠党,依靠党派领导人,依靠基层组织负责人,而且更要根据宪法,在法律上制定较为详细地各级党派成员参政议政的运行机制,积极调动和保护民主党派基础成员参与政治的热情和优势;要依靠党派自身,建立和健全党派内部的思想建设,用人机制民主建设。从思想上和制度上去保证基层成员全心全意从社会人向政治人转变,这样我们才能履行宪法和人民赋予我们党派的权利和义务: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从而为推动整个中国社会在21世纪建设成高度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朱蓓蕾     责任编辑:qichunlei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