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一周速递

别为发酵于互联网的“颜控”而焦虑

发布时间:2014-09-11     来源:光明日报

放大

缩小

  时下,“颜控”一族正在年轻人中悄然流行,他们往往非常看重长相,喜欢以相貌来评价他人。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相关网站对一万多名网友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近七成受访者认为自己身边“颜控”很多。

  真正分析“颜控”的流行,还是离不开互联网这个空间。前段时间,四川德阳一名年轻交警和市民闹纠纷,因为交警长得帅,所以在网络舆论中,网友们丝毫不在乎交警脱掉上衣的不雅,而是纷纷力挺交警。“帅就是正义”的网络流行语也开始蹿红。

  有一张帅气的脸,似乎就有了颠覆人们是非观的力量。几个娱乐明星陷入了吸毒丑闻中,但因为长相不同,所受的舆论“待遇”也是天壤之别。柯震东因为帅气有型,吸毒被抓后网友们不离不弃,“只要你痛改前非,我们依然爱你”;而那些长得不够帅的明星,网友们反倒极尽嘲讽之能事,“长得丑就别出来吸毒丢人了”。网络舆论里,一张脸就是一道分割线,舆论的挺与贬,完全取决于长相。所以,和“颜控”并肩齐驱的网络热词还有“看脸社会”。

  “颜控”也好,“看脸社会”也罢,这些流行热词背后很大程度上都蕴含着调侃的意味。有心理学研究表明:犯了同样的错误,一个人如果长得帅气或者漂亮,他获得别人原谅的可能性往往高于那些长相一般的人。只是在现实生活中,成熟的社会人懂得用明确的是非价值标准来规制自己的这种心理感受,他们会尽可能地把这种心理感受深藏在内心某个角落。

  以貌取人由来已久。无论是职场上还是情场上,相比长相一般的人,那些容貌出众者的优势是难以否认的。这是现实,但这种现实其实并不具备太强的“杀伤力”,很少有人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只把相貌作为唯一标准。值得掂量的是,没有人去否认“以貌取人”的社会心理,但“颜控”或者“看脸社会”的到来,却让很多人感觉悲哀乃至愤怒。其实这只是互联网生态引发的一种焦虑症罢了。

  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在社交媒体中,人人都在尽可能地释放自己内心的感受。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些感受未必会成为指导人际交往的规则。别看那些网友们在热捧“帅就是正义”,但笔者不相信在实际生活中,他们一定会认可“帅就是正义”。而那些“柯震东加油”的呐喊声中,或许还存在着网络公关的可能性。相对于网络之下的现实生活,开放的社交媒体更容易聚集话题,当一个话题在网络上蹿红,很多时候我们会有一种“现实生活也是如此”的错觉,“看脸社会”的焦虑如此,“中国男人配不上中国女人”的争议也是如此。

  发酵于网络上的某些热点话题,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折射出人们价值观的变化,甚至某种倒置或错乱,但我们没必要放大这种焦虑,因为它压根不是社会的主流。以貌取人的社会基因即便不会彻底消除,“看脸社会”也不会成为一个真问题。

作者:陈方     责任编辑:qichunlei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