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一周速递

两岸学者首次对话世界史

发布时间:2014-09-18     来源:团结报

放大

缩小

  研究世界史是更深入了解世界的重要渠道之一。在民进中央等主办的“两岸学者面对面·世界史”论坛上,来自海峡两岸20所高校的22位世界史专家学者,围绕两岸世界史学科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就主要国家国别史、专门史等进行了专题研讨交流。

  时间: 8月22-23日

  地点: 北京

  形式: 论坛

  主题: 两岸学者面对面对话世界史

  大陆美国史研究现状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王晓德:大陆美国史研究一直是一个显学,主要是有语言的优势,另外是国家的需要,每年出版的美国史著作不下十余部。

  从2000年到现在,大陆美国史研究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一批80年代90年代国内培养的博士生在国内脱颖而出,成为国内研究美国史领军人物,在这一领域形成中青年为主的研究力量。研究范围不仅局限在美国史,而且把研究的重点开始转到对影响美国历史发展深层次因素进行分析。

  这一时期利用原始档案资料,作为对美国史上重大问题研究的依据,已经占到主导地位了。如何进一步提升大陆的美国史研究,这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问题。有时候在研究某一个专题问题的时候,面临大量资料,有些无所适从,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下手,美国政府公布的档案不见得都是真的,要是你不对档案进行鉴别分析,就难免使研究偏离方向,更谈不上在自己构思理论框架下进行研究。所以从我们的角度,现在突破对美国史研究,已经不是资料的问题了,而是在消化资料基础上能够提供分析路径和理论观点。

  另外,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不同,我们能看到的东西美国人看不到,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研究者能够在掌握档案的基础上,构建自己中国人的理论框架,理论思维,我们就能写出美国人写不出来的美国史。

  大陆德国史研究现状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黄正柏:第一个特点,研究领域的横向拓宽和纵向的深化。由集中于政治外交史、工人运动史,或者革命史这些领域,逐渐转向重视和加强经济与社会史、宗教史、思想文化史等,逐渐涉及到德国历史的方方面面。除了宏观的研究之外,专题性的研究,一些中观和微观被涉及到,纳入到研究视野,对一些重大问题进一步进行高层次多维度深入细化的考察。

  第二个特点,引入了新的理论和方法。比如说现代化的理论,历史社会学,经济社会史,文化史和其他的理论和方法,工业化和城市化理论,社会学人口学,经济学,民族学,宗教学,系统论,群体心理学,文化冲突理论,现代国际关系学,丰富了德国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导致了理论和范式的多样性的转换,因此产生了一系列成果。在史料方面下功夫,重视应用统计数据年鉴外交文献和其他的原始文献,致力于实证来得出结论,而不是满足于抽象的叙事或者观点先行。对一系列重要的问题展开讨论和争鸣,力求进行客观理性的分析,利用新的理论总结,在一些问题上突破传统的观点和结论。

  存在的问题。很多课题需要深化和很多空白没有研究。期待更具有中国视角和中国观点的成果,应该有更多的思考的研究成果。德国史的研究学术资料积累比较薄弱,资料收集整理有待加强。德国史研究专业人才太少,队伍还是很小。

  大陆俄国史研究现状

  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姚海教授:俄国史研究的范围逐渐地扩大,以往相对冷落的革命前的俄国史研究开始受到关注和重视,其中对于俄国历史文化传统,俄国社会思想和社会运动,俄国早期国家的起源,农村公社、工业化,以及俄国的比较史,地区史这些方面的研究都逐步地展开,也出现了一些相应的成果。

  90年代初期,由于苏东的剧变、苏联的兴亡史、苏联解体和苏共解散的原因,成为我们俄国史研究当中一个热点,也出现了很多相关的成果。

  存在的问题和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总体来讲我觉得,我们的发展还是比较快的,成绩也是比较显著的。但是相对其他大国史的研究,俄国史研究所面临的困难可能稍微多一点,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我归纳了一下,主要是这样几个方面的问题和不足。第一个是研究队伍方面的不足,相对其他大国史研究,俄国史研究队伍还不够壮大,队伍结构还不尽合理。比较年轻的一代研究者在素养能力方面的提高,在学术的积累和成长方面,也还是需要时间的。

  还有一个不足,俄国史研究的系统性相对薄弱,这个薄弱反应在这样几个方面,一个是对俄国历史的发展道路的宏观思考和通史类的研究成果较少。研究选题偏重于现代,偏重于苏联时期的历史。对于苏联时期的历史又集中在政治经济外交民主,以及苏联兴亡原因。革命以前的俄国史有很多重大的问题、重要现象、关键人物,事实上还没有被纳入到我们的学术视野和研究范围当中。

  研究水平有待于提高,成果的量应该讲是不少的,其中也有高质量的论著,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在选题、立意、方法、资料这些方面缺乏新意。我们长期受到苏联史学界的一些影响,现在看来在现在的研究活动当中,还是反映出来了。

  国际交流不够活跃,虽然校际交流还比较多,但是真正能够同国际学术界进行对话的研究成果不是很多,对于国际的学术前沿动态了解也不够。

  大陆世界古代史研究现状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郭小凌:1953年以后才开始世界古代史的专业化进程,接下来1978年到现在,这是一个长足的发展时期。也由半专业化进入到专业化时期,专业化的阶段,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学术思想突破了教条主义的束缚。改革开放以后,大陆人员学术思想完全突破了教条主义的束缚,从单向度向多向度转变,过去认为是历史规律的甚至是不可逾越的铁的结论的解释,研究方法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甚至是抛弃。目前已经形成了具体历史观念和解释多样化的局面,可以说在世界古代史领域的学术研究,没有禁区,没有什么不能研究的,也没有任何不能解释的,你用任何的一种方法都可以。

  研究队伍得到了扩大。总数在200人左右,这是根据我们世界古代史学会的会员统计。还有质的提高,这是最关键的,相当一部分人得到系统的基本功训练,不同程度的掌握了学科所必需的古代死语言,这样使大陆的世界古代史研究进入了文献考据层次,可以和国外的同行展开平等的对话,这是一个进步的表现。但是外语要到娴熟还差的很远,还得继续努力。

  发表的论文每年能够达到80篇左右,专著、编著、译著,每年大概在五部以上。

  史料的建设,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大量的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代表性的典籍都有中文译版,而且有一些直接从希腊文和拉丁文翻译过来的。就世界古代史来说培养硕士研究生参考读物,应该说已经差不多了,应该是够了,但是培养博士生还远远不够。

  总之,大陆世界古代史研究,已经开始越出简单的模仿期阶段,在一些方向上有了自己的解释,甚至有了一些重大的成果,比如说关于世界范围内的阶级等级制度的研究、古代共和和民主制度的研究。在非西方国家当中,大陆世界古代史研究的队伍规模、研究方向、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我觉得都可以名列前茅,可以和日本相比。

  台湾史学中的世界史

  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杨肃献:台湾的历史学发展大概是从1950年开始的,过去整个台湾的研究和教学,实际上是以教学为主的,世界史本身并没有受到太多的青睐。这种情况到了1980年后得到转变,当时受到美国学者的影响,历史学逐渐把世界史这个概念引进来了,经过了一些讨论,学者也逐渐接受这个概念了。到1990年初期大学的西洋史就改成世界史,这样一个改变让我们在台湾有关的世界史教学和研究,有一个更广大的视野,能够逐渐突破过去整个欧洲中心主义,这也是在台湾发展的很重要的变化。

  在1990年之后,台湾经过很大变化,学术界也同样经过很大改变。世界史本身无论是教学和发展,都有一个比较重大的进步。从1990年之后经过20年,台湾逐渐的有相当多的一些年轻人到欧洲国家去读欧洲史,多数也都回到台湾来。但台湾的世界史研究基本上是孤军奋战的,不像在大陆有很多学会可以进行有组织的研究。

  过去20年台湾史学界在世界史研究上有很大进步,台湾的世界史社群也是台湾史学界素质最好、最有活力的一个学术群体。当然我们也有缺点,我们过去世界史的发展比较偏向,集中偏向英国史与法国史,对于其他国家历史还是非常缺乏的,在这一方面台湾世界史研究需要做更进一步的扩展。

  大陆世界中世纪史研究现状

  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侯建新:就大陆世界中世纪史来讲,我觉得一个特点是话题比原来大大的开拓出来了,题目比原来要宽泛的多。比如说日常生活史,贫困和社会保障史,家庭史,妇女史,性别史,环境史,疾病史等等。

  第二个特点,在原始资料的使用上有一个很明显的变化,特别是近十年,用档案资料来做论文的越来越多,对文献的解释越来越多。我觉得这都体现了一个深度的发展,一个比较实质性的变化。

  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是数量不小,质量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二,研究比较碎,小不怕,但光是小还是不行的,你要跟宏观的东西有联系。另外,地区不平衡,这是一个更大的问题,虽然有很大的发展,但是仍然是很不平衡。举一个例子,印度也是一个大国,又是邻国,但是印度中世纪史现在研究不多。

  英国史在台湾研究现状

  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林美香:

  在台湾世界史研究当中欧洲史是主要领域,而英国史又是欧洲史里面重点领域。

  在2000年之前英国史在台湾研究的主流是中英外交史和史学史相关的领域,思想文化议题在2000年之后越来越重要。

  以人物为主的研究非常常见。在台湾的英国史发展当中,在2000年之前有一半以上的期刊论文是以人物为主要的研究题材,而在2000年之后思想文化议题研究开始取代传统的政治外交和史学研究,人物的研究不再那么多了,动物议题、思想议题、跨越不同的材料做的议题性的研究开始越来越明显。2000年以后在台湾的英国史论文当中,37.7%还是人物型研究,62.2%是议题性的。

  2000年之后,有五个议题比较集中。第一个议题是英国近现代外交和帝国主义。第二个议题是左派马克思史观和史学。第三个议题是工业革命和劳工的研究。第四个议题是思想文化研究,如启蒙运动的研究。第五个议题是都铎王权的研究、伊丽莎白时期的王权研究等。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新的议题也是在2000年之后出现的,比如英国动物保护运动跟人和动物之间的关系,热带医学史等等,都让我们在台湾的英国史研究不再集中在英格兰和传统的外交政治这一类议题。

  大陆英国史研究现状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高岱:

  英国史这些年的交流可以用三句话说明。第一,从一点到多点,所谓一点到多点就是当时一开始的80年代的时候,在中国的英国史研究主要是南京大学作为一个点,然后到目前为止很多的学校,英国史都已经发展起来了。

  第二,从起步开道到稳步前行。我的想法是从1949年以后到1978年以前我们是属于起步阶段,从1978年以后我们属于稳步发展阶段。

  第三,发生一种变化,我们对以前外国学者,对英国学者的仰视到逐渐逐渐地变成平视。因为一开始,我们一见到英国学者觉得特别的高大和仰视。但是几十年发展过去,随着研究的进步,我们自己的感觉差距在缩小。特别提到一点,我们现在年轻一辈的学生可以说和英国的同辈开始平起平坐。

  研究主题方面。有政治史方面的,外交的,经济史方面的,还有商业、城市和人口方面的研究。关于社会史方面的,也有一些研究,包括环境史,教育史,妇女史,家庭史,社会政策,福利制度,都有涉及。

  总体情况有成绩,有问题,有奔头,有发展,同时还有期待。

作者:王富聪     责任编辑:qichunlei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