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不再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一个楼组就是一个“家庭”,邻里之间互助友爱,时不时还有“家长”带领开展活动……在普陀区曹杨街道枫岭园居委会,这样的邻里关系已经成为现实。
通过推行“家庭化管理”模式,以开“门”、成“家”、议“事”为路径,枫岭园各家各户建立起了一种情感型的信任,邻居不再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枫岭园以楼组为家庭单位,一个门牌号就是一个“家庭单位”,由居民区党组织牵头,各户居民代表共同参与,自主推选“家委会”成员——“家长”、“老娘舅”、“卫生保健员”等职责,保障大家庭的有序运转。
楼组“家长”主要负责“家庭”运转的统筹协调,“家长”由全楼居民以民主表态方式选举;“老娘舅”主要负责居民纠纷、矛盾的调解;“卫生保健员”主要为居民提供健康咨询服务等。同时,每户居民家庭每天轮流担任“值日员”,自主安排负责公共安全、环境卫生,进一步增强“家庭”成员的责任感。此外,居委会还为每个“大家庭”配备一名居委干部,协助自我管理。
“一个家庭公约、一张民情地图、一个家庭基金”,发动楼组各户居民共同建立的“3+X”家庭化管理制度,是枫岭园居民自治的法宝。
通过召开“家庭会议”让居民们参与讨论,每个楼组都制定了自己的“家庭公约”,记录下居民们结合实际情况制订的楼组规范,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维护楼组环境,同时还要明确责任分工,具体处理家庭的各项事务。
在原有的“民情册”的基础上,枫岭园通过“民情排摸”绘制了“民情地图”,摸清每一户居民的姓名、居住人数、联系电话、生日、特殊才艺等。
“家庭基金”是通过自愿捐款或废品回收等方式募集钱款。在部分楼组里,运行爱心互助基金是“大家庭”重要的管理工作,当楼道里出现大病重病患者或者生活困难的居民,家委会就启用“家庭基金”进行补贴。
在“家庭化管理”模式中,通过构建家委会、业委会、物管会的新“三会制度”,让更多居民参与社区治理。“三会制度”定期召开,居民遇到急难愁的问题则即时召开。
枫岭园居委会通过“家庭化管理”模式的实践,打开了居民的门,化解了居民的矛盾,用自治的方法解决了政府不能解决的问题,融洽了邻里关系,促进了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