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一周速递

赵朴初童年和少年的故事(上)

发布时间:2014-12-18     来源:龙泉之声

放大

缩小

  在大别山南麓的安徽省太湖县境内,流淌着一条很小的河。河的下游有一个非常热闹的古镇,昔有云游僧人,来到这个古镇,迷恋于古镇美丽的风光,在镇上建了一座寺庙,名叫廨院寺。那条河正从廨院寺前流过,河因而得名寺前河,镇也因而得名寺前镇。我们敬爱的赵补初先生,就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的时光。

  赵朴初先生离开我们而去了,寺前河人民怀着无比悲痛,深切缅怀先生的丰功伟绩。在人们中间,仍流传着不少先生童年和少年的故事。笔者特意搜集了其中的一些,把它撰写出来,以飨读者,并以此来寄托我们对先生无穷的哀思。

  状元府嬉戏

  赵朴初的先祖——赵文楷出生于太湖县望天乡,饱览诗书,满腹才华。嘉庆元年(公元1796 年)考中状元,嘉庆帝曾专门赋诗赞美他,对其寄予厚望。赵文楷衣锦还乡,他觉得老家离县城太远,便萌发了迁家的念头。择宅基地于离寺前镇一华里的虎形山下洪诸贩,组织当地能工巧匠,建造了一座砖木结构的状元府。共有房屋八十多间,天井二十多个。这里生活方便,交通便利,府前行人络绎不绝。

  赵文楷返京后,不久便奉旨出使中山国(即今日本琉球群岛)。史载其“廉洁之之声,着于海外”。归国后,被任命为是山西雁平道,不幸卒于任上。夫人王氏携其灵柩和子女返回状元府居住, 赵氏后裔在寺前河不断繁衍,形成了一大望族;这是一个世代书香的门第,这是一个显赫繁荣的家族。其子孙大多拥有科名官阶,直到今天仍有不少人活跃在让会各界,赵补初便是其中突出的一位。

  因有人在安庆作官,赵氏家族又迁往安庆天台里,与状元府两处轮换居住。1907年,朴老便出生于天台里。1911年,安庆的革命斗争愈来愈激烈,他随父母回到了状元府。四岁的赵补初整 日在状元府嬉戏,和状元府内的孩子们玩看捉迷 藏、丢手绢、跳房子等游戏,无忧无虑。幼小的 他,就表现出聪颖、温和、多愁善感、富有同情心。

  有一年过中秋节,恰好府中来了卖鱼的人,赵朴初的母亲买了一条大鱼,让仆人提到厨房里去,那是一位年纪很大的仆人,已在状元府中生活了好多年了。中午做饭,那位老仆人到厨房里准备煮鱼,可是发现挂在壁上的鱼不见了。老仆人向母亲报告了这件事,他怀疑是上午那个来送柴的人顺手偷去了,因为只有他进过厨房,除此之外,厨房的门一直是锁着的;母亲有些不高兴,埋怨老仆人那么大年纪看不住一条鱼,听他一说,也怀疑是送柴的人偷去了,说要扣那个人的柴钱。这些,都被站在一旁的赵朴初看在眼里,他对母亲说:“你们不要乱怀疑人,我知道鱼到什么地方去了,你们等着。”说着,他就跑出去了,让母亲和老仆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过了一会儿,赵补初回来了,手里提着那条鱼,鱼的下半部已被咬烂了,后面跟着府中那条老猫,发出咪呜的叫声。母亲和老仆人看到这个场面,就什么也明白了。母亲问赵朴初:“你怎么知道是老描叼走了鱼?”赵朴初说:“你们在买鱼的时候,我 就看见那只老猫在旁边叫个不停,一副馋样。厨房的门锁着,但有一条排水沟通向外面,只有那只老描能进出。所以,我敢肯定是那只老猫叼去了。”母亲一把把赵朴初抱在怀里,说;“真是个聪明的孩子,要不然,我就要错怪了那个卖柴的人。”老仆人也一个劲地怪罪自己:“我真的老糊 涂了,胡乱猜测,多亏了这聪明的孩子。”后来,老仆人逢人就讲起朴事初是如何如何的聪明,周围便传开了:状元府中从安庆回来了一个神童。

  慈爱的父母

  赵朴初的父亲赵纬如先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省高等学堂,被任命为湖北省候补知事,本来可以顺利地进入仕途,但他无意做官,一直在家,潜心钻研书画,国事家事一概不问。他的书法独树一帜,替人写了大批中堂对联,曾有“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字体苍劲而清秀。绘画技术亦很深,几乎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可惜那些珍品大多在运动中毁失了。

  赵朴初的母亲陈仲宣,别号拜石,湖北武汉人,亦出生于官宦人家。当地人称陈少奶奶,个子不高,家中大小事务,父亲基本不管,一律由母亲料理。母亲受封建思想影响很深,对父亲很敬重,遇事先问则后行。母亲自尊心很强,逢人交谈,很注意讲话的技巧;母亲亦很有同情心,家住洪诸贩、前不久才去世的汪凡老人曾回忆他小时候一次到状元府去卖鱼,正逢状元府做粑吃,赵母买下了他的鱼,看他没有吃早饭,热情地端粑给他吃,还让他带了几个粑回家孝敬父母。

  母亲亦有极高的文学修养,能作诗写词,写过不少诗词和剧本,基本都遗失了。母亲在1947年欲离乡返安庆,作诗云:“寄居湖山四十年,一丘一壑总留流”,于太湖山川人物情意至深。中年曾作一剧本《冰玉影传奇》,被赵朴初的姐姐赵鸣初录藏,得以留下。1996年赵朴初将此剧本印了若干册,分赠亲朋故旧。《冰玉影传奇》记述的是赵母与其好友关素的深情厚谊,表达了他们欲隐居杭州的愿望。赵朴初在其《引言》中回忆了母亲有关的事情,对母亲的文学水平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谈到“囊昔妇女无受教育之权利,其文艺皆自学得之。假令生于今日,其造诣可胜言哉!”

  在这样一个文化气息十分浓厚的家庭,赵朴初自然是耳濡目染,从小就步入墨池相音律的乐土。赵朴初最喜欢呆在父亲的书房里,看父亲读书习字。一天,趁父亲外出了,他溜进了父亲的书房;拿起毛笔,照着父亲的样子写了起来。父亲回来了,看见幼小的赵朴初全神贯注写字的情景,不禁笑了,他找来了柳公权的字帖,开始教赵朴初习字。母亲在有空的时候,也给赵补初讲故事,讲的都是一些古人勤学苦读的故事,比如“铁棒磨成针”、“头悬梁锥刺股”等等。进入私塾之前,赵朴初就能认出和写出不少的字了。应该说,赵补初成为一名杰出的诗人和书法家,在这个时候就已经在打基础了。

  私塾摘枣

  在状元府内,和赵朴初年龄大小的孩子还有四五个,大人们商量,决定办一个私塾,让孩子们上学读书。教师也选好了,是本地蔡家河的蔡少珊先生,学问很大,授课认真,教规也很严。私塾就办在状元府隔壁的一个四合院内。

  赵补初上学后,一点新鲜感很快就消失了。由于他天资聪慧,接受能力快,再加上在家时已有一定的基础,蔡先生所传授的知识,对他便有一种吃不饱的感觉。蔡先生要照顾到其他的孩子,所讲的都常常是赵朴初知道的,这样的时候,赵朴初就有些心不在焉了。

  一日,蔡先生布置作文后,自个儿不知跑到什么地方去了。赵朴初正认真地写着,突然听见其它的小伙伴议论开了。原来,在私塾的院中,有一个花坛,坛上种了一棵枣树,有两人多高,正是八月,树上结满了无数珍珠般的米枣,让人垂涎欲滴,小伙伴们早就想去摘下几颗尝尝了,无奈蔡先生管得很严。今天,蔡先生不在,正好去摘几颗。赵朴初也毕竟是个孩子,在教室里坐得实在有些憋闷了,马上响应,和小伙伴们溜出了教室,攀上枣树摘枣子。正吃得津津有味,蔡先生突然回来了,将他们捉在手上。蔡先生问:“是谁带头的?”小伙伴们都不敢回答。这时,起朴初站了起来,说:“先生,是我带头的。“小伙伴们看到赵朴初顶起了责任,不禁向他投来了敬佩的目光。蔡先生知道不可能是赵朴初带头的,但他也没有办法,这样的事情是决不容许的,便少不了一顿“戒尺打手心”的处罚,打得很重,赵朴初痛得流下了眼泪。正好父亲从这里走过,看到赵朴初在挨打,在外面笑呵呵地说:“打得好,打得好,狠狠地打。”赵朴初委屈极了,不禁号陶大哭起来。

  作文批下来了。赵朴初的作文以表述清晰、文辞优美,再一次得到了蔡先生的夸奖,这时,赵朴初的心里比吃了蜜还甜,他又破涕为笑了。

  

作者:余传明 余世磊     责任编辑:qichunlei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