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朴初童年和少年的故事(下)
书房巧对
赵朴初读书很用功,蔡先生教授亦有方,加上父母的业余辅导,进步极快,八岁时便能诗善对了。 一日,赵朴初又在父亲的书房里找书看,将书架上整齐的书翻乱了。母亲恰好进入书房;看到那种情景,嗔怪地说了一句:“七零八落”。小小的赵朴初脱口对出:“九死一生。”母亲一震,为儿子的才思敏捷快速应答感到高兴。
廨院寺拜佛
赵朴初后来成为一名佛教徒,与其母亲的影响也是密不可分的。赵母笃信佛教,家中设有有佛堂,每日都要烧香拜佛。遇上特殊的日子,还要买些生物放生。潜移默化中,赵朴初受到很大的影响,培养了他一颗极其善良的心,关怀弱者,不忍杀生。状元府天井中常有蜘蛛结网,有时,网到了一只蜻蜒,赵朴初总会找来一根竹竿,将蜻蜒救出。每遇乞讨者上门,赵补初总会送一碗米或钱物。府内府外,赵朴初都是一个人见人夸的好孩子。
状元府离廨院寺不到二里,母亲常常带赵朴初一阵去烧香。廨院寺内的住持僧俗姓冷,法号先觉。每次,母亲烧完香拜过佛后,先觉师傅都要在客堂摆上点心招待。先觉师傅特别喜欢赵朴初,经常夸奖他年少聪明,出上联“火神殿火神菩萨掌管人间灾祸”,要赵朴初应答,赵朴初稍作思考,同样以庙中的“观音阁”为题,作答日:“观音阁观音大佛保佑黎民平安”。先觉师傅和母亲都欣慰地笑了。
最爱是哑姐
赵朴初兄弟姐妹五人,他对四姐(按状元府中所有同辈的排行)默初更多一份关爱。四姐不会说话,却特别聪明而勤劳,家中大小的事都抢着做。她对赵朴初也格外怜爱,每次父母亲发了好吃的东西,她都会留一份起来,送给赵朴初吃。遇到谁欺负了赵朴初,她就会跟谁没完设了。
状元府屋后的虎形山,真像一只猛虎,卧在群山之中。每到四月麦黄时节,阴雨放晴,山上的茅草中就会长出数不清的菇子,当地人称“茅草菇”,作菜打汤,味道十分鲜美。赵朴初永远也不会忘记,那天放学,哑姐带着他去山上捡菇子。山上的菇子真多,大的像碗盖,小的像纽扣,有褐色的,有黄色的。赵朴初发现了一朵分外美丽的菇子,便装进了带来的竹篮。哑姐发现了,又叫嚷,又摆手,并把这个菇子丢得远远的。赵朴初不解其意,后来才知道,那是一个毒菇子,不禁暗暗佩服起哑姐的聪明。
哑姐后来不幸病逝了,那时赵朴初已离开了家乡。1990年秋,朴老回到阔别64年的故乡寺前河,祭奠先人的坟茔,在哑姐的墓前,老人热泪纵横,久久不愿离去。他还专门写了一首诗《谒四姐默初墓》,诗曰:“悲思吾四姐,敏慧过常人。默默劳先众,怡怡意倍亲。然须酬宿愿,停棹别孤坟。何处觅踪迹,青天望白云。”诗写得很动情,感人至深,可惜这首诗还一直没有公开发表过。
沙河捉鱼
状元府外的大自然,深深地吸引着赵朴初。他经常走出那高宅深院,到外面去走一走。他陶醉在大自然秀丽的风光中,更重要的是,他接触到许多贫苦的乡亲们,向人们学到了在状元府中学不到的东西。乡亲们都很喜欢赵朴初,赵朴初也和他们谈得来。他懂得如何耕田和耙地,他认识了麦苗和韭菜,他还帮助过孤单的曹老拾过水桶浇菜,他还亲自跟着小伙伴们去放过一次牛。
那时,是赵朴初一生中最快活的时光。私塾对面一里处,是寺前河中段竹咀岩,河床较宽,水流缓慢,河水仅一尺来深,水中麻骨鱼、河须鱼、小鲫鱼随处可见。歇伏时期,私垫放几天假,就有几个农家的小伙伴邀赵朴初去捉鱼,他非常想去,又怕母亲不允。于是,小伙伴都去求他的母亲,母亲考虑到伙伴多,水也不深,便答应了。孩子们便如鸟雀般飞去了,洒下一路欢声笑语。
这天天有些闷,河中的鱼便更多。孩子们每人拿一根竹梢,见鱼就抽打,居然打到了很多鱼。赵朴初是第一次来,没有经验,算他打的鱼最少。于是伙伴们每人拿出几条鱼来,让赵朴初带回家,结果他的鱼比谁都多。拿回家,母亲知道是伙伴们送给他的,对他说:“自己捉了多少鱼就多少,不能白得别人的劳动成果,下次要记住了。”赵朴初的脸红了,他把母亲的话深深地刻在了心上。
寺前河观光
别看寺前河只是一条小河,但这里风光秀美,如诗如画,更有许多人文景观,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
赵朴初十岁那年,时逢重阳节,父亲许诺带他到寺前河上游的佛图寺去观光。吃过早饭,赵朴初跟着父亲,还有本家几个叔伯上了路。他们经王家贩、上马石、油榨洲,终于到了佛头寺。进得羊肠小道,一眼就看见宏伟的石门。两块大石上覆一巨石,形成了一天然的山门,上刻有明朝太湖知县李盛英题写的三个篆体大字“天就门”。赵朴初没有学过篆体,父亲就现场进行了详细的讲解。登上披云石,进了生白洞,抵达天柱塔,此塔高数丈,为岩石自然风化而成,真可谓鬼斧神功。父亲又给他讲起关于这个塔的一个民间故事:“古时,有姑嫂二仙到佛图寺造胜。姑造山门嫂砌塔,约好鸡叫竣工。姑造山门先成,便装鸡叫,嫂尚未砌好塔,闻鸡叫,只得弃塔而去,所以这石塔没有顶。”赵朴初接着说:“那姑真刁!”1999年5月,赵朴初在北京会见太湖县长郑春林一行时,还深情地回忆起小时候和父亲游览佛图寺的情景。
在寺前河的下游,还有一座狄梁庙。唐代名相狄仁杰晚年巡抚江南时,不幸病逝于此,当地人造庙以祭之。父亲也带赵朴初来这里拜谒过狄公,给他讲述狄仁杰断冤案的故事,赵朴初听得津津有味。赵朴初读完了私塾,为了让他接触更加广阔的让会,父系决定将他送到苏州去读书。临走前,赵朴初沿着寺前河作一次散步,再看一看寺前河的美丽风光。他又来到了狄梁庙,面对狄仁杰像,他暗暗下定决心,要像狄仁杰一样,无所畏惧,把一生献给人民。
1920年,朴老离开家乡到苏州读书,1926年曾经回太湖探过一次亲,此后长期在外,从事佛教研究和各种社会活动,成为一名卓有成就的诗人、书法家、无私的慈善家、着名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担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名誉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等重要职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为世界和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谈起在故乡寺前河边度过的岁月,赵朴初先生说过一段话:“我的整个启蒙教育都是在故乡接受的,别看老师都是普普通通的民众,却给了我智慧,把我引上探索学术的道路。”“早年离开寺前河,是不愿受封建礼教束缚。”可以这么说,是寺前河“孕育”出了朴老。
离家在外的日子,赵朴初先生一直牵挂着故乡,多少回“托衷情于片纸”,多少回“望故乡而高歌”。尤其是当朴老进入耄耋之年,更加怀念儿时,怀念父母亲。1990年再回故乡时,他以母亲的别号在寺前镇设立了“拜石”奖学金,捐资50多万元,“盖欲用培值掌握科技振兴家乡之人才,以报答先母爱乡人子弟之遗意。(见《冰玉影传奇 引言》)”
1958年,国家修建花凉亭水库,寺前古镇以及赵朴初家的状元府皆淹没于水中,再也不复见了。“任故宅水深千尺,抑又何伤?(见赵朴初《自度曲 书赠太湖县人民政府》)”为了国家的建设,失去了自己的小家,又算得了什么呢?这是一片何等宽广的胸怀!不仅如此,近十年来,赵朴初先生除设立奖学金外,还多次给故乡人民捐款捐物,为了故乡的事业而四处奔走。他以一颗赤子之心,在寺前河人心中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他的故事,必将如那清清的寺前河水,永远在寺前河人心中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