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一周速递

多些创新教育,少些死记硬背

发布时间:2014-12-24     来源:《广东民进》2014年第3期

放大

缩小

  央视和一些地方频道正如火如荼地举办“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等节目。节目举办者的出发点,是想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弘扬传统文化,本无可厚非。但凡事过犹不及,过于强调对大量汉字的死记硬背(特别是一些生僻的、近乎死亡的汉字),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是否有必要?据说很多学生为了参赛,把《现代汉语词典》都读、背了好几遍。要知道《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是用来查的,是帮助人学习的“工具”和“手段”,不是用来读的,背的。让学生把大量的脑力、精力花费在这方面,利弊如何?对教育价值取向的引导,特别是对创造力开发的引导是否有利?

  中国现在缺少的不是记忆力,而是创造力、想象力。人类发明电脑,就是为了替代、节省人脑的部分功能。电脑和人脑最大的区别就是电脑长于记忆储存、逻辑推理;而人脑长于灵感思维、形象思维、发明创造。人类应该把记忆储存等部分功能交给电脑,把人脑解放出来,更多地从事电脑所不能的发明创造等活动,而不是和电脑较劲、比拼记忆储存能力。因此,电视台应多开展一些像“超级变变变”、“我爱发明”、“发明梦工厂”等启发鼓励人们想象力、创造力的节目才好。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丁肇中说:“不要死背,死考物理定律,没有一个物理是永恒不变的……要研究怎么推翻它,科学才有发展。” 杨振宁说:“中国为什么只能培养出高分的考生,却没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 钱学森不止一次地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人才下的定义是:“只有具备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作出了或正在作出创造性成果的人,才能称为人才。”

  记忆力是人的智力因素之一,不能说不重要,但仅是最基础的智力活动。中国现在的教育、考试依然充斥着大量要求学生硬性机械记忆的内容,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都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引导开发。现在国家最具权威影响力的央视频道,又在落后教育理念上推波助澜,不能不引发人的更大忧虑。可见中国的教育理念是多么急需改进和提高。

  中美教育的差异之一,就是中国的“传授已知型”教育,与美国“探索未知型”教育的差别。 美式教育注重探求能力的培养与开发——这实则是一种比“知识传授型”教育难度更大、要求更高、更富发展眼光和挑战性的教育。

  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叫学生记住别人的思考和思想,而是引导学生产生自己的思考和思想;不是要培养一个仅会记忆的民族,而是要培养一个会思考创新的民族。如果有一天,中国人不再为记忆已知的世界而教育,而是为探求未知的世界而教育,中国才能成为更为强大的国家。

  (作者系民进广州市越秀总支中教五支主委,知用中学高级教师、广东省技术师范学院兼职教授)

作者:张超     责任编辑:qichunlei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