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凤莲:随身携行的嘱托
在儿子即将举行的成年礼里,就读的学校广雅中学要我们当家长的给孩子写一封信,一份送给孩子交付孩子的心声。我就把嘱托的话变成他随身携行的悄悄话吧。
儿子,转眼间,你已经18岁了,和我们一样,是成年人了,感慨时间飞逝之余,父母也想像朋友一样,第一次和你谈谈人生。
这18年,是你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个18年,也应该是最无忧无虑的18年。不过,这18年,却是父母人生中最忙碌的18年。你从幼年变成青年,我们则从青年变成中年,之前积累的人生经历,在这18年,成为我们职场的推进器,忙工作、忙家庭,使得我们并没有太多的时间专心专注于你,孩子,抱歉,在你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陪你学画、陪你学琴,陪你进出各种训练班,父母在你身边,却不一定在你心里。
将要到来的18年,是你生命里最美好的阶段了,青春就在未来的18年里,你将开始自己去走人生路,独立思考,独立行动,选择做什么和不想做什么,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在人生的旅程中结识朋友,并且收获爱情。未来的生活有风景有精彩,就一定有艰难有不易,就一定要跋涉。很多时候,父母不太可能,也不一定有能力,或者也没必要,在你跌倒的时候或者受伤的时候,在你身边,扶持或者陪伴你,我们所能做得最好的,就是为你鼓劲和加油,而每一步都需要你更多地依靠自己,好好走出来,坚持走下去。
作为父母,我们把你带到这个世界,是你让我们倍感生活的美好、充实和责任,我们也希望你能够时时处处去感受领略到生活的美好、充实与责任。孩子,你已经慢慢成长为一个男子汉了,也是时候去理解去明白,成为什么样的人才够格称得上男子汉。他必须有爱心有同情心,知道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当然包括家人,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不吝啬借出援手;他必须有毅力有担承,为了自己的前途和目标,为了未来家庭的幸福,同时为了必付的社会义务,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努力并且坚持,不弃不馁。有得到就肯定有失去,甚至会有无奈的放弃,要做好了遇到挫折遭受失意的准备,人生从来都不是完美的,关键在于你自己怎样调整自己、正视现实,是耽于玩乐,或一碰钉子扭头就逃,还是给自己一个期许,约束好自己,冲上前去迎接挑战,直到再现生机。
做事、做人,将是你今后18年经常会去思考去面对的问题,怎样才能把事情做好?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父母家人、朋友、同事眼里值得信任和托付的好人?慢慢地,随着年岁阅历的增长,你都会找到自己的答案。人生其实也是一场场的考试,一题做错没关系,一次没考好没关系,它会给你教训,让你记住正确的答案。知错能改,知难而上,你才会不断修正方向,走出一条自己的大路。
爸爸妈妈陪你走了18年,大事小事我们都代替你决定帮助你判断,以我们的愿望修正着你的谬误,现在回想,这不一定对,也不一定有理。一直走到今天这个时候,你长大了成人了,明年,将是你开始独自飞翔的起点,我们肯定会担心,也一定会忧虑,但是,我们相信你是一个好孩子,愿意成为一个有愿望有理想负责任的男子汉,能调控好自己,能管理好自己,我们并没要求你成为夸耀的谈资,我们只是衷心地希望你能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所付出的一切感到骄傲,因为从一开始你就是命运恩赐给我们的一种人生。
至于眼下,即将迎来你人生的第一个大考——高考,读书求知问道从来都是不易的,从来都是需要全力以赴的,高考毕竟是中国式教育的一道槛,同时也是难能可贵的一次体验,我们并没有苛求你要把分数考到多少名,只要你参与过这么一次历炼,只要你平时用努力证明过你有足够的学习能力,也有实力争取名列前茅就行了。将来的人生之路也是学习之路,读书学习与生存发展都不是轻松的差事,既然要苦中作乐累中寻欢,那就要悠着点,保持耐力,保持后劲,你才能让自己坚持下来,坚忍着到达想去的地方想达到的愿望,兑现自己对自己的承诺。
我们只能把叮嘱变成你可以随身携带的悄悄话,无论在什么环境条件下,你都要努力去做一个豁达的人、包容的人、乐观开朗淡定的人,得失沉浮本是规律,生活的多面性与事件的多面性,都不一定会在自己的掌控范围,明白这一点,你就会越来越懂得怎样管理自己、调整自己,怎样做出选择与行动,然后从容地面对过程与结果。行不通做不成有什么关系呢,大不了重新开始从头再来。
无论在什么地方生活在什么年数过日,都要爱惜自己的身体,不仅要健康,还要审美,毕竟那是父母天地的馈赠,你有天权神授的义务呵护好它的外表,还要关注它的内涵,让自己的身心一直处于对美与情趣追寻的热忱中,那么你的人生才会有多种可能多种机缘与赏心悦目同行同在。不要放弃对自己的约束,就如同不要放弃对生活的热情与好奇心,因为这个世界还有很多美好的事物等着你去
邂逅去相逢。人之为人,努力一把奋斗一把才是值得的,才会问心无愧自我欣慰。就像你的名字一样,天地万物,你在其中,相谐相处,收获属于你自己的经历与命运。
祝你的人生从此顺利、丰富、多彩!
【注】原文刊载于《广州华声》2014年第三期
【作者简介】梁凤莲,民进广州市委会委员,广州人,毕业于暨南大学,先后获文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曾两次赴多伦多大学东亚系东亚研究所作访问学者。现为广州市社科院岭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一级作家,已出版个人专著25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