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一周速递

光荣绽放

发布时间:2015-01-20     来源:《开明》2014年第3期

放大

缩小

  我独坐书房,案上放一部线装脂评《红楼梦》。抚此书帙,指留余香,怀想斯人,心存景仰。

  大家一定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曹雪芹原著改编摄制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在荧屏一经开播,就产生了万人空巷的轰动效果。伴随着连续剧的播映,一组以主题歌《枉凝眉》为首的红楼插曲飞入千家万户,成为大家耳熟能详、专业歌手与声乐爱好者争相传唱的曲目,经久不息。人们在欣赏这些缠绵悱恻、凄婉动人歌曲的时候,也记住了王立平这个熠熠闪光的名字。

  王立平,1941年8月5日出生,满族,吉林省长春市人。1965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1973年开始在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从事专业作曲,1979年调入北京电影乐团,即现在的中国电影乐团前身,从事电影电视音乐作曲,后担任过中国电影乐团团长。从他丰富的履历里我们只须记住三点:一、他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也是一位造诣颇深的摄影家;二、在四十多年的作曲生涯里,他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影视音乐作品,这些作品雅俗共赏,广为流传,使他成为深受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三、他曾担任过民进中央副主席,建言献策,为我国的艺术事业发展,特别是推进艺术著作权的保护工作作出了开创性的杰出贡献。

  作为一名声乐爱好者,从青年时代我就喜爱立平老师的作品。喜欢他为数十部纪录电影、故事片、电视片、电视连续剧创作的音乐作品,更喜欢他创作的大量影视歌曲,如《驼铃》《太阳岛上》《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少林寺》《牧羊曲》《大海啊故乡》《江河万古流》《说聊斋》等等,这些歌曲,不仅风靡一时,且因为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与鲜明的个性,而成为历久弥新的经典之作,其中的多首歌曲也成了我的保留曲目。红楼插曲除主题歌《枉凝眉》外,还有《紫菱洲歌》《红豆曲》《叹香菱》《睛雯歌》《题帕三绝》《聪明累》《秋窗风雨夕》《分骨肉》《葬花吟》等,都是曹雪芹的原创诗词,个别词句与段落因谱曲需要作了删改。在学唱与欣赏这些歌曲的过程中,我感到红楼插曲是原作者的诗词,多是原著中人物咏物比兴之作,具有很强的文学性与代言性,作曲要有古意,符合人物性格,必须小心下笔,苦心孤诣地从原著的字里行间里寻寻觅觅。初步体会到立平老师创作时的艰辛。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转眼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红楼音乐因三位人物的到来而再次流芳溢彩,风靡全城。这就是由作曲家王立平、女高音歌唱家吴碧霞、指挥家张列等人在宁波先后两次举办的红楼梦音乐会。第二次红楼梦音乐会演出前夕,有关单位设宴款待三位音乐家,因立平老师是民进中央副主席,我作为陪席也参加了宴会,有幸与三位音乐家见面。席间,立平老师的儒雅博学,碧霞老师的端庄诙谐,张列指挥的潇洒文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立平老师的一篇话,道出了他写红楼插曲的来龙去脉与心路历程。

  立平老师用“一朝入梦,终生不醒”来概括他对《红楼梦》的特殊感情。经历了人生的挫折与磨难,对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有了切身感受之后,30多岁的王立平萌生了写一部《红楼梦》音乐的念头。

  1982年他获得了与《红楼梦》用音乐结缘的机会。这部音乐作品,他前后写了四年半时间,其中甘苦,难以描述。从确定作品的基调“满腔惆怅,无限感慨”,到选择《枉凝眉》作为全剧的主题歌,再到各支歌曲的选定与谱曲,为了让音乐准确表达出人物的性格与命运,他经历了炼狱般的对原著的再创作过程,让人感到似乎不是他写出来的音乐,而是硬生生从《红楼梦》的字里行间挖出来的。他说:“写出好的音乐当然需要精准的技术,但最重要的还是用心去感受,只有在感情的刻划上细致入微,才能通过音乐使人物的内心入木三分”。

  红楼插曲写“情”,以宝黛爱情为主线,写出众多年轻女性“千红一窟,万艳同悲”的结局。不能走高大路线来写,只能按作者原著蕴蓄,用音乐细微刻划人物细节,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听红楼插曲,人们悲悼美好生命的夭折与毁灭,领悟的是人生的乖戾与悖论,承受着心灵的颤栗与震动。

  在红楼插曲的创作中,跨越百年时空,两位大家魂牵梦萦,珠联璧合,用词曲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美丽女性的音乐形象。当黛玉在《葬花吟》中发出“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的悲鸣,两位大家对女性的内心世界刻画达到了鬼斧神工、出神入化的程度,打动了天地,打动了观众,也打动了为之付出心血的作者自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也是曹雪芹、王立平创作小说与插曲时的逼真写照。《红楼梦》是彪炳史册的文学瑰宝,红楼插曲也是丰碑式的音乐杰作。

  红楼梦音乐会在宁波音乐厅的演出盛况至今令我难忘。

  在张列老师指挥下,宏大的乐团演奏出空蒙飘渺、凄美动听的主题序曲,将观众引向那悲金悼玉的红楼梦境。随后,碧霞老师盛装登台,光艳照人。倾情演绎立平老师呕心沥血的杰作。高远的意境,宽广的音域,缠绵的旋律,畅流的音符,飘逸的声线,圆润的吐字,仿佛交织成天街雨幕,抛珠滚玉般洒落在观众心田,浸酥他们的情感。歌声中,一位位美丽可人、命运多舛的女儿家向我们绰约走来,娴静软弱的迎春,勇敢俏丽的睛雯,精明辛辣的凤姐,聪慧机敏的探春,贤惠善良的香菱,多才多泪的黛玉……曹雪芹笔下的文学形象得到了音乐重构,乘着歌声的翅膀,人们飞向更加广阔的想像空间和美学境界。汤显祖云“无情者可使有情,无声者可使有声”,曹雪芹与他的《红楼梦》,立平老师与他的红楼音乐正有点化心灵的魅力。

  走出音乐厅,立平老师那席肺腑之语仍响在耳边:“今后也总会有人无数次地重拍《红楼梦》,重写音乐。我相信将来他们会拍得更好,写得更好。但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就是用我们的心血、智慧、勤奋筑起一道高墙,让后代即便不会望而生畏,也应该感到想要超越没那么容易!”

  (作者系原民进宁波市委会主委)

作者:陈大申     责任编辑:qichunlei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