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坛名流·陈柱
陈柱是民国时期广西一代国学大家,著述之富,罕有出其右者,这一事实得到学界公认;但同时,陈柱又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教育家,此点尚少见论及。
陈柱(1890—1944),一名绳孔,字柱尊,号守玄,广西北流人。其父陈开桢为清末贡生,曾任师范学校校长,故陈柱不仅在国学方面可称有家学渊源,在从事教育事业方面亦复如此。
陈柱少年时即具超乎常人的读书兴趣与阅读能力。他自己晚年回忆:“柱年十五六,好《昭明文选》,由是而泛滥于汉魏六朝百三家,以至唐之四杰、王右丞、陆宜公、李义山、温飞卿等,皆嗜之。已而好姚、王氏《古文辞类纂》,用力于所谓桐城义法者。后乃耽《太史公书》、班孟坚《汉书》,以为不独马班之文,两汉文之工者,亦悉在于是。而尤好司马相如、杨雄之为。……又好《六经》、诸子之文。”(《待焚文稿·自序》)经史子集,无所不窥。这自然奠定了他成为国学名家的基础。
陈柱15岁即离家到苍梧、广州、上海等地求学,19岁时又远渡扶桑,留学倭国,而选择的乃是工科的机电专业。民国三年,陈柱自日本归国,又考入南洋大学电机系,似乎打算专攻机电成专门家;可持之未久,此一理想便被他弃之东流,因为他觉得国学才是他安身立命之处。而他的国学功底及才能亦已初露锋芒,并得到南洋大学校长、国学家唐文治的赏识。
陈柱似乎有着天生的教书才能,此种才能既需要学问功底,也需要清晰的思维能力与良好的口才。早在南洋大学读书时,陈柱就展示了他在这方面的天赋。后来他在《庄子内篇学·自序》中说:“回忆毕业南洋时,以文学受之于锡山唐蔚之先生。于经独好《易》、《诗》、《书》,于史独好马班,于子独好老庄荀韩,于文独好楚词汉赋,又好《说文》之学。同学闻风兴起,尝请柱讲论群书。听者恒二三十人,忘其班级之高下。校长知其然也,亦以极广之寝室置柱,每下午四时下课,而室未尝不为之满,且莫不正襟危坐以听,听时俨如师生。虽今之上庠讲坛,其肃穆不能及也。凡所论谭,以老庄及辞赋为多。”以在校学生身份,自发给同学开国学讲座,居然还听者云集人满为患,此等事不可多见。
而更不可多见的是,陈柱尚未从南洋大学毕业,就被聘为本校国文教师。“未几,柱以脑病离校。阅半年,即奉校长唐先生之命,承乏母校国文教席。于时校中有国文大会之设,每星期日为诸同学讲国文,校长唐先生讲《周易》,国文科长李颂韩先生讲《国语》、《国策》,柱讲《庄子》。柱虽寡学,而听讲之众常二三百人。”(《庄子内篇学·自序》)这就更属凤毛麟角之事了。
当然,仅仅口才好是不能成为一名好教师的,口若悬河而言不及义,那还不如跑江湖卖膏药者。陈柱授课精彩,其原因尤在于其讲授内容富有自我心得,绝非照本宣科人云亦云。他从二十岁左右,便开始了一生不辍的学术研究与著述事业。“盖自二十二三以至三十之年,其治经子亦莫非以为文者。然纳兰氏《通志堂》、阮氏《学海堂》之书,已博览无遗,于是并好佛典,既而弃去,专治考证。十余年间,成《易学》、《尚书学》、《公羊家哲学》、《周礼通论》、《中庸通义》、《字论》、《老子合训》、《老学八篇》、《墨子间诂补正》、《墨学十论》等,都数百万言。合以诗文杂著等共百余种,盖千余万言。”其一生著述,就笔者所知,有著作96种(此处所谓“种”,是指成书者,而非单篇文章)。其中,知其出版信息者43种:《庄子內篇学》,《金刚经浅说》,《周易论略》,《淮南集证》,《尚书论略》,《老学八篇》,《孔子世家注》,《墨子刊误刊误》,《墨学十论》,《老子集训》,《老子注》,《中庸注参》,《中庸通义》,《公羊家哲学》,《诸子概论》,《待焚诗稿》,《清儒学术讨论第一集》,《说诗文丛》,《白石道人词笺平》,《老子与庄子》,《待焚诗稿第二集》,《待焚文稿》,《评注魏三祖诗选》,《阐老》,《阐庄》,《阐韩》,《阐荀》,《孝经要义》,《断定天问并注》,《庄子天下篇新注》,《中国散文史》,《国学教学论》,《研究国学之门径》,《中国学术讨论集一》,《中国学术讨论集二》,《国文比较研究法》,《公孙龙子集解》,《四十年来吾国之文学略谈》,《研究文字学之几条方法》,《守玄阁文稿选》,《老子韩氏说》,《粤西十四家诗钞》,《续雅》。尚未掌握出版信息者53种:《庄子通论》,《定本墨子间诂补正》,《荀集解补正》,《文心雕龙增注》,《诗品参评》,《史记义例》,《太史公讲记》,《太史公学案》,《荀学十四篇》,《韩非子札记》,《韩非子通论》,《大学通义》,《春秋三传异同评》,《春秋公羊集解》,《孟子通论》,《国风述学》,《诗明》,《诗经正葩》,《中庸集解》,《守玄阁尚书学》,《守玄阁易学》,《守玄阁诗学》,《守玄阁读书小札》,《守玄阁诗文话》,《说诗文体》(第一集),《群经概论》,《论语学》,《虞学书注》,《谷梁家哲学》,《九家要旨》,《周易说苑》,《周礼要义通论》,《火车读书记》,《古代名学学说》,《李斯》,《惠施》,《说文部首均语注》,《说文解字释要》,《待焚诗话》,《待焚学稿》,《待焚词稿》,《待焚笔稿》,《待焚赋稿》,《文字学评议》,《文字学待焚稿》,《重订国文教学论及自学法》,《北容郁方言》,《文学评议》,《诗学大义》,《粤西诗拾》,《论学存疑》,《爱国诗人》,《续风》。“著作等身”之语,对陈柱而言并非虚誉,而是写实。若单论著述之富,至少在广西历史上,是前无古人的。至于是否后无来者,则未便断言。而有着如此雄厚的研究成果,讲起课来又岂能不左右逢源触处生春?
民国五年,陈柱自南洋大学毕业返桂,即被任命为广西省立梧州中学校长——此校更正确的名称是“广西省立第二中学”。须知,当时广西省立中学仅有几所,其校长人选固须千里挑一,而一个年仅26岁的刚刚大学毕业的青年人,且并无什么显赫背景,竟然得以膺此重任,足见得陈柱当时已是名声在外了。
陈柱于治校亦有一套。“年二十五,长广西省立梧州中学校,锐志整饬,始则革去学生八九十人,全省哗然,省议会且将弹劾,已而学生说服,德学卓越,兀然冠一省,而文学尤彬彬日成。凡群经、诸子说、《文选》诸书,诸生皆能诵之。以军法部勒学生,整齐划一,自衣履以至头发,长短无敢有异状,而食饮谈笑则视如父兄子弟。禁早婚,兴图书馆,造学校林,岁植树数十万株。令学生课余为竹木藤器,凡校中器具,次第以学生制品代之,皆先试于一校,而后白于省府,冀次第推行于一省。故当时虽为一校之长,而隐隐欲转移全省教育矣。”(《待焚文稿·自序》)彼时一所中学学生总共不过数百人,陈柱居然于上任之初就开除八九十人,以致“全省哗然,省议会且将弹劾”,此举虽不免有年轻气盛思虑未周之弊,但其魄力亦可于此略见一斑。而“以军法部勒学生”、使学生必修劳动课程等,更足见其新锐观念。
任中学校长6年后,陈柱应其师唐文治之聘,北上任无锡国专教授。此后,他在国内学术界教育界崭露头角。1924年,受聘为上海大夏大学教授、国学系主任,稍后又兼任暨南大学、光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28年,任交通大学教授、中文系主任。此后一直在各大学任教。1927年,广西省政府着手筹办广西大学,成立广西大学筹备委员会,筹委会委员长由广西省主席黄绍竑担任,而陈柱与马君武、雷沛鸿、盘珠祁等10人被推举为委员。这足以说明,当时的陈柱,已经是广西名居前列的文化名流之一了。
倭贼入寇,抗战军兴,内地不少大学南迁。此时陈柱所在的交通大学却未搬迁,陈柱亦只得蛰居沪上。不过这一决定给他带来了麻烦,1940年,南京汪精卫汉奸政府派人赴沪,将陈柱强行“请”到南京,委以伪政府文物委员兼博物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陈柱坚辞不得,也只好以不到任就职方式应付之;同时应南京中央大学之聘,担任中文系主任、教授职务。1944年,陈柱因病返沪,当年去世。
读书、教书、著书、藏书,这“四书”与陈柱一生相伴,大约可以之概况其人生轨迹与事业了。在广西教育史、学术史上,陈柱均应有其一席不低的地位。
(作者系民进会员,广西文史馆馆员,广西师范学院研究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