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一周速递

留住最美的瞬间

发布时间:2015-02-03     来源:《广西民进》2014年第4期

放大

缩小

  一.如何突出主体

  摄影作品要有一个鲜明的主体。主体不突出,作品中的意愿就不能很好地表达。那么,在拍摄时要怎么做才能突出主体呢? 

  1.近点,近点,再近点。在摄影中有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主体要足够大,只有主体占据了一定的面积时才谈得上吸引观众的注意。靠近被摄对象,充分利用光学变焦的优势,便于得到最好的成像质量。如果主体仍然不够大的话,可以利用广角强化透视,适当夸张前景也可以夸大主体。

  2.利用色彩对比。在处理主体与背景的关系时,特别要防止靠色现象,主体与背景间的色差越大,视觉效果就越强烈。如果再加上不同的色彩之间的亮度差异,主体与背景就会形成更大的色差,主体就不会被湮没在背景中。一般来说,主体与背景的差异越大,主体就会显得越鲜明,因而对于表达主体也就越有利。

  3.利用光线明暗。 摄影是光与影的艺术,因此利用光线的明暗关系来突出主体也是比较重要的手段。通常的做法是把主体安排在比较明亮的光线下,不太重要的陪衬体安排在阴暗中。可以借助各种光线照明手段来突出主体。比如,亮背景衬托暗主体,暗背景衬托亮主体等。利用光线变化来突出主体是切实可行的。也是比较讨巧的办法。

  4.利用构图手段。从视觉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也直接影响到观众对它的关照程度。可以借助合适的线条来引导观众的视线。比如,河流、小溪等作为引导线,引出主体;把主体安排在黄金分割线上来突出主体。借助构图方式来突出主体的方式还有很多,没有一定之规,需要随机应变。

  5.利用虚实关系。主体肯定不能虚,陪衬体可以虚化来突出主体。要掌握好虚实的关系,该虚的坚决要虚。在人像摄影和特写边线上用得比较多。

  6.利用简洁的背景。 摄影是减法,这是有关摄影的经典性语言。摄影不像绘画,它需要从生活中提取素材,特别需要经过删繁就简这样一个过程。而画面一旦杂乱无章的话,即使再漂亮、再有意义的主体也会被湮没。

  7.利用形状大小差异。一件物体展示在我们面前时,往往是形体大的物体引人注意。所以在不大的画面上,充分利用有限的面积,让主要表现对象占据较大的面积也是突出主体的重要方法。特写类的作品往往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这是因为特写照片上主体占据主要甚至全部画面,几乎没有什么与主题无关的背景。

  8.利用剪裁。受拍摄条件的限制,在很多情况下摄影者很难做到构图严谨,所以有必要重视后期的剪裁过程。通过认真剪裁,剪掉无关内容,可使主体醒目且更具冲击力。


  二.摄影中的“趣味中心”

  当端起相机准备拍照的时候,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就在眼前:你想拍什么?想通过照片传达什么,是一个人物,一件事,还是某人某事?

  摄影的表达如同写文章,在下笔之前就必须为文章“立意”,创立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在摄影里,将想通过照片去表达的主题或主体成为这张照片的“趣味中心”。

  确立一张照片的“趣味中心”很重要,可以说一张没有趣味中心的照片就是一张“废片”,看一张照片就如同在听一个语无伦次的人说话一样,无法明白他到底想说什么。常言道:“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话要一句一句地说。”如果将这个道理用在摄影上的话,那就是:一张照片只能用来说明一件事,如果试图在一张照片中表达许多问题,那这张照片一定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内容,即没有明确的“趣味中心”。因此,建立照片的趣味中心非常重要。很多时候我们都会犯这样一个错误:就是明知道趣味中心的重要,但在构图时却舍不得许多无用的元素,觉得这也漂亮,那也有意思,结果许多漂亮的东西在一起,造成观赏的视觉游离,从而使得趣味中心的“趣味”下降。明白了趣味为中心的重要性后,那就要学习如何去建立趣味中心。

  建立趣味中心并不意味着舍去就能得到。曾经听到过有人对摄影构图和绘画构图之间的差异作过这样的总结:绘画构图是加法,而摄影构图是减法。就是说绘画中的元素是在不断增加中得到一幅画,而摄影中为表达和突出趣味中心,要在画面中不断地减少各种元素或物体。对于这种说法我并不认同,绘画如何我且不讨论,就说摄影吧,如果单用减法拍出来的照片也许很突出“中心”,甚至很漂亮,但也可能是很单调乏味的照片,因为在减法的过程中也会将很多有趣的信息删掉。真正的摄影构图不是一个简单的减法构图,而是如何在不影响画面趣味中心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增加信息和增加元素;如何尽可能地用尽所有可以使用的元素去强调和渲染趣味中心。准确地说,摄影构图的简洁并不等同减法,一切都需视传达的目的而定。当然,如证件照或人物肖像类的特殊摄影除外。

  三.如何运用前景

  在摄影作品中,处于主体前面,靠近镜头位置的景物称之为前景。前景可用来加强画面的空间感和透视感,是摄影构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起到美化构图、均衡画面、渲染气氛、烘托主体的作用。

  前景一般都安排在画面的四周或笼罩整个画面,它大多是主体的陪体,有时它本身就是画面的主体。前景的特点是成像比较大、色调比较深,有一定的装饰、渲染作用,具有很强烈的表现力。

  前景有均衡画面的作用,当在画面上发现空缺不均衡时,如天空无云显得单调,此时可用下垂的枝叶置于上方,弥补画面的不足之处;当画面下方压不住,上重下轻时,可用山石、栏杆做前景,色调深使画面达到稳定、均衡。

  前景被广泛应用于摄影创作之中,但在选用前景时一定要把握好分寸,前景应当与所要表现的主题相适宜,应当遵守这条原则:凡有利表现主题思想,能加强艺术表现的感染力的前景就可选用;为简洁画面可用可不用的前景尽量不用。切不可为了追求前景,生搬硬套,画蛇添足,弄巧成拙。

  前景在摄影创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能运用得巧妙得当,定能使您的作品充满活力,焕发出艺术光彩。


  四.如何拍摄固定画面

  在拍摄固定画面时,应该注意尽量避免“呆照”的画面效果,尽可能利用画面所能纳入的“活”的、“动”的因素让固定画面“活”起来。

  固定画面如果不注意前景、远景及主体、陪体等的选择和安排,不注意纵轴方向上的人或物的高度,那么就容易出现画面缺乏主体感、空间感的问题。这就要求在选择拍摄方向、拍摄角度和拍摄距离时,应有目的、有意识地提炼纵深方向上的线、形、色等造型元素,并注意利用光影的节奏、间隔和变化形成带有纵深感的光效和“光空间”。

  固定画面的拍摄与组接应注意镜头内在的连贯性,之所以提出这个要求,是因为固定画面与固定画面组接时,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对镜头的要求很高。常说的画面与画面组接时的“跳”,就是初学摄像时易犯的毛病。

  注意捕捉动感因素,增强画面内部活力。固定画面易“死”易“呆”,容易出现平板一块、缺乏生气的情况,因此,在拍摄固定画面时,应注意捕捉活跃因素,调动动态因素,做到静中有动、动静相宜。

  五.摄影中的“第三只眼睛”

  从平凡中发现美。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摄影爱好者对着一面斑驳的墙、一朵墙角下的小花、一片土地上的落叶、甚至是一块没有生命的顽石,苦思冥想、拍之不辍。那是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欣赏,一个不热爱生活、不赏识大自然的人是拍不出好作品的。

  一幅好的摄影作品,并不是画面中所包含的元素越多越好。在摄影中,简洁的画面,有趣的场景才能达到一定的视觉效果。多观察,多思考,拍好身边的题材是提高摄影水平的最好方法。

  摄影在某种程度上考验的是摄影者对题材观察的细心,等待的耐心和不厌其烦踩点的决心。有了这“三心”,才能发现在不同的时间、空间之下同一景物呈现的不同状态,并在瞬间的快门速度中捕获鲜为人知的细节。这样做的收获是作品最终能够以新的形式表达自然景物最富表现力的一面。

  摄影的创新,不但需要对题材进行细节的“微距”观察,还需要对世界艺术氛围的“广角”观测,更需要作者突破个人思维的局限,它是摄影者对摄影艺术的义务,还是对艺术的更好诠释。作为新一代的摄影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在艺术形式与艺术技巧上创新,更要在作品的思想内容上大胆创新,创作出内容丰富、思想性强、富有时代精神,具有较强艺术感染力的摄影作品。

  (作者系民进广西教育学院支部主任,广西教育学院副教授)

作者:陆世斌     责任编辑:qichunlei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