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奇葩 再放异彩
据史料记载,早在康熙年间,东北就有了“正月十五”举办秧歌会的习俗。“秧歌舞”是由流放到塞外的民间艺人,把北方劳动和耕田插秧时唱的小调与东北民间歌舞、杂技等相结合而成,后陆续发展的系列还有踩高跷、跑旱船、耍龙灯等。
现“秧歌舞”在农村与城市都很兴盛,它不仅是一项文艺活动,也是很好的健身运动。它易懂好学,老少皆宜,就连八十多岁满头银发的老妪,也身着艳丽的服装,手舞彩绸与折扇,伴着欢快的乐曲翩翩起舞。它是踩在点、扭在腰、舞在手、俏在情的全身运动,讲究的是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鼓乐班子由锣、鼓、镲、唢呐等乐器组成,鼔点节奏明快、跳跃,具有哏、俏、幽、稳、美的韵律。听,鼓乐奏出谐趣而喜庆的曲调,让人们情绪高涨、笑逐颜开。左起步、右交叉、稳重心、轻回转、进二退一走四步。随着节奏的加快,舞者们的脚步也在快速移动和变换着队形,舞出优美的身姿和颠浪的曲线。
随着漫长的岁月,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也在相互溶浸。如今富拉尔基满族聚集地后库勒村的满族后人,就把有着浓郁民族特色的“满族花棍舞”,那300多年前满族先人身着猎装、脚穿长靴、头冠红顶,驱马扬鞭行猎的情景,又溶回入到了“东北大秧歌”之中。 看,在鼓乐的伴奏下,只见舞者们蹦蹿跳跃、步法多变,折扇与花棍上下翻飞、眩彩夺目,如龙飞凤舞,出神入化。打头的则是双人对扭,男舞折扇似飞燕,女挥花棍映颊红。他们用肢体语言和眼神在相互逗趣,那柔情似水的目光和钢柔相济的舞姿,让人们看得是目不转睛。
“花棍舞”所使用是长约一米左右画有彩条的圆木杆,离两端十五厘米处,各钻有一圆长孔,把三枚铜钱放入孔内,上下相碰哗啦脆响,木棍两头再系有两色彩绸随风飘动。初始“花棍舞”起步时,就吸收了萨满腰铃舞、秧歌舞及扇舞的精髓,还有满族农耕渔猎文化的浓缩。舞时因动作幅度较大,需颈、腰、手、脚一齐并用,外加踢、打、磕、拍、别、拐、甩等技巧,才能舞出较完美的花棍舞姿。“花棍舞”与“秧歌舞”历史上就有着相通的血脉,当动作节奏较快时,就能看到萨满腰铃舞的身影,速度放缓和稍慢时,你又会捕捉到秧歌舞与扇舞的影子。
此次的完美组合,在全国的民间舞蹈中也是独一无二,瞧,男女合舞,一张一弛。女扮男装,勇猛彪悍。舞姿优美如行云流水,场面气氛是炽热浓烈。他们的表演多次在市、区组办的舞蹈与秧歌大赛中夺冠。近年“满族花棍舞”又荣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正在申报国家级) ,让这朵民间的艺术奇葩又一次绽放在嫩江两岸,彰显着东北黑土民族文化之豪情异彩。
(作者系民进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黑化集团支部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