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一周速递

坚定理论自信,做好外宣工作

发布时间:2015-04-30     来源:求是网

放大

缩小

  对外宣传是对外开放的先导、人文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

  众所周知,话语权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话语权就能通过议题设置占据舆论制高点,用好话语权、争夺话语权、主导话语权,从而引导舆论,使之导向有利于己的方向,这是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重中之重,也是外宣工作的着力点。

  现如今,东西方的交流存在严重的不平衡现象,美国等西方国家通过大众传媒向中国进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渗透, 将西方的自由、民主、人权标榜成“普世价值”,而中国的政治体制、选举制度、市场经济、民主、人权等却受到西方国家的重重质疑和挑衅。但据美国“专业调查机构”(PRI)显示,很多美国人甚至议会官员对中国的认知还远远低于我们的想象,但大多数美国民众表示愿意更多地了解中国,国外高层更是希望了解中国实行的政治制度、选举制度、经济制度,中国道路到底是怎样的一条道路,中国的GDP怎样在世界各国经济低迷的情况下保持稳步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道上阔步前进,中道路越走越宽,制度不断完善,理论体系日益丰富。全党全国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日益凸显,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性影响,越来越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

  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一直在全世界推销自己的制度模式,但产生的效果却是越来越不尽如人意。美国权威杂志《经济学人》曾刊发封面长文《民主出现了什么问题》来质疑西方民主。而西方另一本极具权威的杂志《外交杂志》也曾刊登长文,题目就叫American in decay(衰败中的美国)。对于西方,复旦大学张维为教授指出西方的长处和短处都是客观存在的。但现在,它体制中的短处,开始慢慢压倒它的长处。他说:“我走了一百多国家之后,我有很深的感觉,中国已经取得这么大的进步,我自己发觉我们相当大的一个人群,特别是我们知识界、媒体界,这些人不自信,总觉得还有一个非常理想的彼岸世界,就在西方,特别是美国……我第一次出国去的是泰国曼谷,我都不可思议,当时觉得,怎么这么发达,领先上海至少二十年。第一次看到超市,第一次看到高速公路,第一次看到九点钟商店还都开着。当然今天,去过曼谷的都知道,落后上海至少二十年。”至此,张维为教授指出,“很多羞于提‘中国模式’实际上反映的是一种政治不自信,而这种不自信正是导致中国今天许多问题的根源,它已经导致许多人精神上的萎靡不振,导致了‘大国小民’心态在一定范围内的蔓延。一些只认同西方模式的人甚至认为中国不朝西方模式演变,只能是死路一条。中国模式固然还在不断完善之中,但就现在这个水平,也可以和西方模式竞争,它本身形成于高度的国际竞争之中,所以它的生命力非常顽强,它的成绩是采用西方模式的非西方国家所望尘莫及的,它也给西方带来了巨大震撼。”

  打开新闻,我们也不难看到,金钱政治、失灵政体、债务经济,这些似乎不应该存在于西方式民主字典中的字眼,却作为实实在在的问题出现在西方国内政治中。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衡,稳中有进的中国却依然一枝独秀,成为西方学者竞相探索、研究的对象。因此,我们应该对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道路具有高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成就是我们自信的后盾,我们应该而且完全可以充满自豪和勇气向世界介绍中国。

  再次,做好外宣工作,提高外宣翻译的质量已经成为一个有着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由于各国话语体系、理论体系都具有独特性,所以要把握好政治理论的内涵和外延是每一个翻译、审校人员的工作重点。对外宣传在从面向国内说服对象转向西方说服对象时,所要求的是一种“再构思”、“再表达”和“重构”,而不是一般意义上字对字的直译,不能机械刻板理解。在审校过程中既要保证稿件的翻译切合党刊的高度定位,又要考虑到我们与外宣受众对象之间的意识形态、文化背景、审美心理、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差异,更要重视汉语与英语之间在哲学基础、句子结构、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用语习惯等层面上的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总之,外宣工作直接决定我国对外传播的效果,也是一个国家对外交流水平和人文建设环境的体现。与其被动地等待长期对中国带有偏见甚至敌意的西方认识中国,还不如我们主动出击,把对外宣传做得更好,更有效地从正面宣传中国,减少西方国家对我国的误解、曲解、歪曲、污蔑、诋毁乃至敌意,在国际软实力竞争和国际话语活动中获得更高的地位和更大的声音,全面提升我国国际形象,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作者:衣小伟     责任编辑:qichunlei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