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过六位院士的“吴三立”
我们都知道,相声界有位知名的元老叫马三立,而在南昌教育界,原来有位元老,自号“吴三立”,他就是南昌市政协原副主席、民进市委会原主委、教坛不老松—吴子彦。
他,年轻时就立志走革命的道路,立志做合格的共产党员(他多次申请加入共产党,但党组织认为他留在党外更能发挥作用),立志做优秀的人民教师。在55年的教育生涯中,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以学校为家,以师德为重,以教好学生为天职。虽道路曲折,但忠诚教育始终如一,即使退休后,仍热衷关注教育事业。
他,桃李遍天下,在他的弟子中,一大批出类拔萃人物和国家栋梁之才脱颖而出,如杨叔子、熊大闰、徐性初等6位知名的中科院院士。
吴老常说:“教师要有圣洁的心灵;心中要有一块净土,守侯自己纯净的精神家园”。吴老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爱国主义,催生毕生从教的“吴三立”
上个世纪20年代末,吴老出生在南昌县一个普通的家庭,兄弟四人中他排行最小。因家庭经济条件不宽裕,家里就着重培养他,希望他努力学习深造,立志为国家作贡献。国家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孕育了他爱国主义的思想,激励他勤奋学习深造,尽快参加革命工作。在心远小学毕业那年,他才14岁时,就题写了《五七国耻纪念有感》,鞭鞑袁世凯签订21条的卖国行径,痛斥国民党政府在日本侵略者面前的不抵抗政策。
在中学时,因品学兼优,曾多次获得奖学金。高中毕业时,适逢邮政局招聘邮务员,因家庭经济困难,曾去报考并被录取。但他求知欲强,瞒着父母报考了南京的中央大学,实现了上大学深造的理想。后由于抗战形势紧迫,吴老就读的中央大学西迁四川,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吴老因而转入南昌的国立中正大学机电系借读学习。在大学期间,他就迫不急待到心远中学兼课,开始从事教育工作。到南昌解放前,已先后在心远中学、武宁县中、省立武宁师范、南昌水利专科学校任教。
1949年5月,南昌人民迎来了解放。那一年,正值而立之年的吴老,迫切要求到教育第一线工作,他自号“吴三立”,立志毕生从教奉献。7月,他主动要求到南昌市中小学教师讲习班学习,学习后获得了省教育厅颁发的第一号聘书,被分配到省立南昌联合中学(现南昌一中)工作。根据组织上、工作上的需要,吴老先后在联合中学担任过教导主任、二部主任、总务主任、校务委员会主任(主持工作)。在这期间,他有两次离开联合中学的机会,甚至离开教育界的机会,但他还是顶着家庭的压力,选择了放弃离开联合中学,而是服从了工作上的需要,他坚定一生奉献立志教育事业的初衷。
以校为家,誓言下辈子还当教师
吴老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热衷于教育工作。他认为:“教育事业是伟大而平凡的事业。搞教育工作的人,如果误人子弟,则良心受到谴责?如果有来生,下辈子还当教师”。
正因为对教育工作的执着热爱,他把学校当着家,一心扑在工作上。50年代初,吴老在南昌一中工作,当时他的父亲已年逾八旬,母亲也近八旬,卧病在床,家就在离学校不远的市区,可他却无暇顾及。而住在学校的集体宿舍,很少回家,更不用说照看好家人了。在校期间吴老长期兼任宿舍主任,管理学生的学习生活。每天早晨,起得比寄宿生早,督促学生起床,与他们同做早操;晚上,要到教室点名,检查晚自修的情况,并解答学生的问题;熄灯钟后,还得去寝室去督促他们按时就寝。每天从早忙到晚,往往要到凌晨过后才能休息。60年代初期,南昌一中接收了40名华侨学生,吴老逢年过节都没时间和家人好好团聚,而与这批华侨学生们在一起,即使在大年三十晚上,也要忙到八九点才回家团圆。
正因为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他把学生当家人,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解放前学校遗留下来的学生双层床,臭虫很多。为了使学生睡好觉,他先后两次去南昌大学农学院拜访杨惟义院士(学部委员),请教灭虫的方法。杨教授提出,用煮床的办法来消灭臭虫。为了尽快消灭臭虫,吴老自己垫钱买了砖石和铁皮等材料,自制起煮床的锅炉。但因双层床很高,锅炉里放不下,一张床要分两次煮,煮完一层,翻过来再煮另一层。他这个总务主任,一连三天三夜未眠,与工友们共同操作,经过半个月的时间,把学校全部双层床都煮了一遍,终于消灭了臭虫解决影响学生睡觉的问题。
在处理繁重的教学行政工作的同时,吴老还担任教学任务。他深知,作为教导主任,只有亲身站在教学一线,才能真正在实践中发现老师教和学生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促使老师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为国家“四化”建设培养有用的人才;作为教导主任,只有自己教好书,才能要求教师教好书,学生读好书。1953年下半年,吴老被检查出患有肺结核与膝关节结核病,但吴老仍坚持带病上课,他考虑更多的是怕影响学生的课时,而对自己的身体确考虑得很少。在学校他除担任班主任外,还担任两个班的数学课和八个班制图课的教学任务。吴老呕心沥血把自己的一生投入到教育事业中,他培育的一大批出类拔萃的国家栋梁之才脱颖而出,仅1955届高三(四)班(董存瑞班)就涌现了正副教授56人、县团级以上干部13人,更值得称道的是,有杨叔子、熊大闰、徐性初等6位一中学生荣升为中科院院士。
教育情结,成就高尚情操师德风范
坚持原则,不循私情。吴老遵循古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1949年8月,南昌联合中学刚刚成立,就开始招生工作。吴老当时在学校任教导主任,具体负责招生工作。学校招收有初一、高一学生共800人,招收各年级插班生共300人。而他的一个亲侄儿就是初一考生,距离当时学校录取分数线仅差0.4分,教育厅和校长都同意给予照顾录取。但他坚持原则,不同意录取自己的侄儿,而是让他在家自学,来年再凭实力考试。在他的精心组织下,严格考试、认真评卷、秉公录取,杜绝了循私舞弊的现象,顺利地完成了招生任务。
主持正义,实事求是。吴老作风公道正派,为人急公好义。当有同志遭受误会、委屈时,他就挺身而出,把自己了解和掌握的情况为其说明事实真相,为之伸张正义,还他人于清白。60年代,南昌一中有位外语老师,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学生成长,经常利用周末休息时间,为成绩较差的学生义务补课,有时还留学生在家吃饭。有人却错误的指责那位老师说,该教师是以资产阶级思想腐蚀学生,引导学生走白专道路。吴老在经过调查了解后,向学校领导说明事实真相,使那位老师免受处分。
情系教育,献计献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教育工作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知识分子进入了新的“黄金时代”。在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下,吴老干得更欢,肩负的担子也越来越重,为我市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也越来越大。1980年前后,他在担任南昌业余大学教务长期间,想方设法广开办学门路,在吴老的努力下学校增设了40多个教学班,为国家当时教学资源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培养了一大批建设人才。尔后,参与筹建南昌教育学院,主持筹建民进南昌市委会,后担任市民进第一任主委、市政协副主席。1992年退休后,先后被聘为市政府教育督导,主持一中校友会工作。
为了帮助中小学教师提高修养,他深入研究了教育“大家”、民进前辈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教师的修养问题,写出了《中小学教师要重视自身修养》、《要学习和掌握比较渊博的知识》、《勤修师道,为人师表》等系列文章在《江西教育》、《南昌教育学院学报》等刊物上发表。
为了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他经常在各种会议上,呼吁创办南昌教育学院;在借调省教育厅工作期间,又多次向教育厅领导建议。促使省市有关部门采纳吴老的建议。在筹办南昌教育学院期间,他被组织上任命为筹建领导小组成员,并做了大量实际工作。他还潜心钻研学院的发展问题,撰写了《论教育学院的性质、办学指导思想及其基本功能》等文章,为学院更好地培训中小学教师和教育干部指明了方向。现在人们尊称吴老为南昌教育学院的元老。
从青春年华到人生金秋,吴老毕生都奉献给了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为祖国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栋梁成林遍天下,三千学子争英模”,不愧为南昌教育界的不老松。他不和别人比名利、比地位、比得失,虽历经坎坷曲折,但他认为自己是非常幸福的,因为他有幸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有幸得到人们的信任和支持,有幸得到同事的尊敬和学生的爱戴。他的学生、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教授在给他的祝寿信中写道:“您一身正气,一生正气,充盈处处,这是我们民族优秀传统的继承与弘扬,永远值得我们学生学习”。
如今,吴老虽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的风范永存,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