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汝极:提高劳动者素质是推进工业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当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大中小学校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教育“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如何适应新常态,根据经济社会全方位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成为大家共同面临的难题,为此,本期起,本刊特约委员、专家、学者共同建言“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
目前,我国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偏低、技能型人才紧缺现象十分突出。这种现象严重阻碍了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实现,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欧洲大学层次有工程专业资格证书的:德国占总人口的4.2%;英国占2.3%;西班牙占3.5%;法国占2.4%)。德国的二元制职教体系,为该国提供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确保德国制造业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地位。我国现有的技术工人只占全部工人的1/3左右,多数是初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技术人员的40%。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已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我国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社会不重视职业教育。对职业教育认识不到位、闭门办学等现象仍然存在。观念的问题导致很多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节,学生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家长观念落后,只让学生上普通高校,不让考职业院校,导致生源少,人才培养的数量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
职教政策不完善。高校扩招,挤压了职业院校的生源,迫使职业院校升格为普通院校,导致职业教育弱化,投入少,发展慢,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办学经费困扰着职业学校的发展,尤其是与制造业相关专业教学设施投入大,更新慢,导致设备相对陈旧。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待遇不一,影响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此外,职业教育体系的各环节、不同地域发展不均衡。
职业学校自身的问题。学校投入不足、实力弱,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师资队伍弱,双师型教师少;实验设备不足、实习基地少、学生工程技能差等。此外,民办职业教育的政策环境还有不少困难。
区域经济的影响。经济发展模式和水平、产业结构、劳动力市场模式等对职业教育均有影响。经济发达地区人力资源观念更新快,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大,企业需求也旺盛。经济欠发达地区,因条件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缓慢落后。
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独立,互不联通。学历提升是很多职校生的愿望,当前职业学校与普通高校之间没有联系,导致很多职校生继续深造无望、发展受限,影响考生报考职业院校的意愿。
加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加大政府投入,促进职业教育建设。
加大政府投入,深化教学内容改革,解决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脱节的问题。加强职业学校的内涵建设,完善教学设施,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的技能提供基本保障。
加强舆论引导,转变社会观念。
加强舆论引导作用,让社会各界给予职业教育更多关注与支持。通过政策引导,转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看法,使企事业单位转变用人观念,强化以能力为主。通过多种方式转变家长的传统观念,树立职业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的理念,正确对待职业教育。
加强职业院校和机构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职业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应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和职业技能,增加双师型教师比例,鼓励高水平技师到学校做兼职教师。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合理设置专业和课程,强化实践环节。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引入企业或用人单位,共同参与职业学校决策与人才培养,参与学校办学的决策、专业设置。企业多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机会,或采取“订单式”培训、顶岗实习、半工半读等模式,强化学生的技能培养。在人才素质方面,要强化相应的基础理论和文化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具备发展后劲。在专业技能方面要适度拓宽专业技能,使学生掌握适应当今社会的职业技能,能够自我调整,更能够独立思维。
社会培训机构应该发挥自身优势,稳定师资队伍,完善教学设施。在确保培训质量的前提下,追踪新技术、新动向,及时把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融入课堂,使学生掌握新理论和新技术。
企事业培训单位应完善职前培训、在职培训、转岗培训、升职培训等培训体系。鼓励相关单位与学校之间建立实习、实训基地,鼓励有条件的大企业建立新型的师徒关系,鼓励本单位的优秀技师去学校兼职,同时为学校教师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
加强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规范和监督。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标准化作用。行业协会要加强对本行业技术质量和技术人才的把关,通过举办相应的技能大赛,促进本行业的技能水平提升,促进技术人才大量涌现。发挥行业协会、第三方的监督作用。在加强职业教育质量管理上,利用第三方力量对职业教育的成本和效益进行周期性评估,促进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的调整。同时监督政府的投入是否到位,是否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民进新疆区委会主委、新疆师范大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