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一周速递

对“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先行”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5-05-20     来源:《民主》2015年第2期

放大

缩小

  早在我国西汉时期,就有一条东起长安西至地中海,横跨亚欧大陆的商道,叫“丝绸之路”(简称“丝路”),这个称呼最初出现在一位来过中国6次的德国地理学家里希霍芬所著的地理书籍《中国》(1877年)中。该书在第一卷后半部分详细记述了东西方交通的历史,并首次将这条东西干道称为“绢之道”。后经德国人赫尔曼所著的《中国和叙利亚间的古代丝路》(1910年)定名为“丝绸之路”,也就是今天欧、亚商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

  两千一百多年来,丝绸之路沿途城市始终保持友好往来、平等合作,携手发展,共创繁荣。光阴荏苒、沧海桑田,昔日风餐露宿的徐行驼队,已被今天风驰电掣的现代化交通工具取代,但丝路所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2013年9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了题为“弘扬人民友谊 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倡议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将其作为一条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经济之路、幸福之路。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丝绸之路经济带概念的提出,正所谓“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

  如果说“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已经成为时代大背景,那么从古丝绸之路沿线的印度、波斯、希腊、罗马和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长河中汲取的“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精髓,便是我们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征程上,创意“文化先行”的重要原因。

  2014年年初,在《陕西省文化厅“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工作规划》中,确立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文化先行”的工作思路——“创新意、搭平台、走出去、请进来”。


  创新意。依托丝绸之路新起点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整合“光辉灿烂的革命文化、山川壮美的自然文化、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传承有序的宗教文化、前景广阔的现代文化”。并将这些丰富的文化基因留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每一个“节点”上,并通过文化的传承,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民心相通”,发挥其在“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中的重要作用。

  搭平台。文化事业要想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有所作为,必须拥有吸引沿线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人的共同理念和有效平台。因此,2013年12月,陕西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心成立,并举办了“今日丝绸之路”国际美术邀请展。2014年5月,“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暨丝绸之路文化周”系列活动成功举办。成立了区域文化发展战略联盟,分别与西北各省区文化厅及山西、河南两省文化厅签署了《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区文化发展战略联盟合作框架协议》和《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文化发展战略联盟合作框架协议》。2014年9月27日,陕西省文化厅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阿拉木图州文化厅签署“文化合作交流框架协议”。交流有了平台,就有了支撑点,通过这个坚实的支撑点,文化的作用就会催化丝路沿线的不同文化因素的“化学反应”,并使其深深浸润在这个经济带上,持续发挥作用。

  走出去。要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文化先行,必须先迈出第一步,“走出去”就是必由之路。2013年11月17日,陕西民族文化艺术团承办的“从长安到罗马——丝绸之路”民族音乐会举行首场演出。聚集了一批在中国民族器乐、陕西民间音乐、陕西地方戏曲等方面的优秀青年专业艺术人才,把陕西的秦腔,西安鼓乐、碗碗腔,陕北信天游,陕南花鼓戏、眉户,合阳线腔等送到了罗马。

  2014年10月6日,又在奥地利维也纳联合国城成功举办了“西安通向亚欧的黄金走廊——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宣传周”活动,举办了“丝绸之路——人类文明的黄金通道”摄影展。这次宣传周活动,围绕丝路古道、丝路新城、沙漠绿洲和国际交流等主题,再现了丝路起点西安到亚欧各国沿途的历史遗存、地理风貌和人民生活。不仅激活了丝绸之路中的文化因素,更重要的是,使丝绸之路经济带辽阔的地域、丰富的资源因文化交流而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使“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因文化友谊之桥,变成了实现包容与可持续发展、走向共同繁荣的现实。

  请进来。“请进来”是接受不同文化最为直接的途径。请进来的不只是一个点上的闪耀,而是达到带动一个面上的灿烂,受益一路人的效果。2014年9月12日至27日,首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在西安举办,并将永久地落户西安。这个艺术节包括表演、展览、论坛和惠民巡演四大版块,涵盖丝路核心、中华文化、国际元素三大主题,展示中华文化的永恒魅力。意大利、法国、土耳其、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12个“一带一路”沿线和关联国家,以及甘肃、宁夏、福建、广西和台湾等8个省(区)的23部优秀剧(节)目进行了40场演出,举办了4场丝路文化长安论坛和“中国-阿拉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等6场展览,并由多国艺术家组成团队赴基层社区、厂矿、学校进行了10场惠民巡演,惠及观众15万余人。这次艺术节的成功举办,是实施“请进来”战略的精品之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深化丝路文化研究、挖掘丝路文化丰富内涵提供了动力,为区域文化快速发展,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创意“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文化先行”的一年多来的实践来看,笔者深深地感觉到,只有“低调务实不张扬、埋头苦干”,才能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做好、做实,只有不断思考,不断创新,才能做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思考之一:只有把“乐由心生”作为文化事业发展的根基,才能把文化的作用推到丝绸之路的至高点上。2014年9月12日在“丝绸之路长安论坛”的主论坛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发表主旨演讲,她表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就是要通过“政策沟通、道路连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为古丝绸之路赋予时代内涵,使沿线各城市迎来新生机。这个“生机”来自于民进人对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来自于丝路经济带的建设发展及沿线各国对差异文化的相互认同和尊重,来自于从中国到中亚、西亚及欧洲的区域大合作战略思维的具体实践。这就是倡导“文化先行”的初衷。

  思考之二:文化的凝聚力只有通过务实的工作才能发挥出来。中共陕西省委在深入分析形势和起点优势的基础上,确定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基本定位。这个新起点有着更为丰富和深刻的内涵,它是沟通内陆与亚欧大陆桥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承接东部乃至全球产业转移的有利区域、丝绸之路经济带最大的物流中心、融汇亚欧丰富多元文化的重要平台。文化作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的内容,必须主动作为、先行一步,这就是我们的思路。我们在前期进行论证、调研的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活动,把文化的力量凝聚在推进经济带建设当中,迈出了“文化先行”的坚实步伐。

  思考之三:推进民进事业发展,必须做好“文化赋值”这篇文章。所谓文化赋值,就是赋予某一事物以文化价值,以提高它的知名度、生命力、竞争力和影响力。文化是民进的主要界别之一,对陕西民进事业发展来讲,显得尤其重要。一年多来,我们举“文化先行”之旗,走“文化强会”之路,先后组织会员开展了“充分发挥西安文化功能,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服务”的调研活动,确立从2013年起每年一次开展“书香长安,诵读三秦”的阅读节,精选会员中的优秀作品开展“中国梦,丝路情”书画展,承办了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主题的2014年民进“华北、东北、西北”片区工作研讨会,组织了一批文化界的专家学者,提出了丝绸经济带建设有见地、高质量的参政议政课题等扎实有效的活动,用文化的引领,助推民进事业健康、持续和稳步发展。

  思考之四:只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才能充分展示民进的力量。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陕西省委、省政府确立了“抢抓机遇、向西开放,顺势而为、先行先试”的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就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中心任务。民进陕西省委会经过认真研究,确定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定位,在工作创新、履行职能中主动作为的工作思路,积极争当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的排头兵。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和取得的效果,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肯取势者可为人先,能谋势者必有所成,会用势者可得天下”的深刻道理。

  思考之五:弘扬和传承丝绸之路精神,是推进“文化先行”的永恒主题。两千多年来,不同的文化在古丝绸之路上交相辉映,不同的价值观相互碰撞、积淀,形成了丝绸之路精神。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中提到的“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就是当代丝绸之路精神的内核。作为丝绸之路沿线30多亿人共有的价值追求,丝绸之路精神根植于沿线人民的心中、内涵丰富、价值巨大,在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开放性和包容性。文化作为尊重差异,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道路多样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将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的重任,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增添陕西文化的活力,注入陕西民进的能量,也必将成为我们今后工作不懈努力的方向。

  (作者系陕西省文化厅厅长、民进陕西省委会主委)

作者:刘宽忍     责任编辑:qichunlei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