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一周速递

秋访成都崇德里

发布时间:2019-01-17     来源:《上海民进》2018年第3期

放大

缩小

  春天是旅游的好时节,但我更愿意在入秋后看看世界,不用担心忽晴忽雨造成的尴尬,许多蔬果也在街头巷尾列队等候,橙黄橘绿、菱紫榴红,人间烟火好风景!这次国庆去的是成都,专访宽窄巷子、太古里、崇德里,借由老建筑、老街坊开发的旅游景点在今天也算时尚了,但原有的城市肌理与市民生态得到保护,文化内涵又得到充实,包容多元,就比较难得了。宽窄巷子“涛声依旧”,在五香兔头和炖猪脑之间还保留着好几幢“非商业化”的民居,高墙深院,宽大屋檐下叠着斗拱,下面悬一块木匾,堂堂正正名人手迹。朱漆大门紧闭,门槛高过一尺,麻石台阶两头铺了一层苍苔,铜门环上挂一块木牌:“私人住宅,非请莫入”。

  太古里算是现代元素注入最多的,简约风格的现代建筑只盖到三层,向街区中央的大慈寺等六幢古建筑谦卑礼让。尽管引入了爱马仕、Gucci等品牌,也不觉得刺目,而况地下一层还有方所书店,以洞穴般的奇谲画风营造起贴近读书人的温馨气氛,除了书,还有瓷器、香具、鲜花、时装、咖啡、简餐等,向生活艺术频频渡让。

  春熙路商业街区是一块典型的成都市民生态区,也是在老成都记忆中活得最长的核心风貌区,两三百年里,这块地方也形成了许多成都的老行当和讲究老礼法、老情调的生活方式。崇德里就在这个商区内的镋钯街,靠近东大街。

  当我走近这条小巷子时,不由得呵呵一笑,仿佛见到了表叔。我在太平桥附近的崇德路六合里长大成人,对“崇德”二字敏感。

  八十多年前,一位名叫王崇德的商人,在红石柱横街买下一块地,取名为崇德里。1938年,四川作家兼爱国实业家李劼人经营的嘉乐纸厂就在此开动机器,成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办公处与联络处也设在这里,文艺界人士三天两头在此聚会,茶汤初沸,浊醪盈杯,烟雾翻腾,慷慨激昂纵论天下大势。

  2013年,成都市政府将崇德里纳入历史保护建筑名录,有个名叫王亥的画家让它获得新生。

  王亥与何多苓、罗中立是四川美院的同学,上世纪八十年代去了香港,在艺术圈、文艺圈、美食圈轮番混过,炼成人精。所以他回成都接手崇德里这个项目后,尽管发现老房子衰朽得“扶都扶不起来”,但没有推倒重建,而是保留了建筑整体框架和绝大多数梁柱和门窗,“连一根柱子都没取下”,以昂贵的代价实施小修小补,努力做成“一个城市的回家路”。我看到好几堵红砖老墙作了加固,与钢结构形成强烈对比,很有一番后现代的感觉。

  崇德里项目藏在一截长不足五十米的小巷里,四幢老房子,有民国时期遗留下来的川西宽檐瓦房,也有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教工宿舍。项目分作三个部分:茶文化馆——“谈茶”、私房菜馆——“吃过”,小型精品酒店——“驻下”。

  在名为“谈茶”的品茗空间,空间内黑白灰三色为主基调,简洁的设计,流畅的线条,柔和的灯光,现代风格强烈。为了避让一根被虫蛀过的沧桑感极强的柱子,厨房的不锈钢料理台面宁可挖掉一块。于是,老成都的生活方式得以保留,白瓷盖碗茶配上紫铜大壶,再来几碟瓜子、花生,气味相投的一群茶客围坐在竹椅上扯闲篇,秋日下午的阳光通过天窗投射下来。在五号楼名为“驻下”的精品酒店里有12间客房,每间格局不一,新旧交融,从香港采购来的包豪斯家具与最新款式的丹麦音响一起,频频向成都老院子鞠躬致礼。与酒店一墙之隔就是居民楼,黛瓦粉墙,阳台衣被飘飘,窗口鲜花盛开,想必会给入住客人一种似曾相识雁归来的亲切感。

  王亥当年在香港开过一家私房四川风味的饭店,金庸、蔡澜、倪匡等大佬都是座上宾,所以他也想在家乡重温旧梦。“吃过”在3号院,这家餐厅只有36个餐位,像夫妻肺片、松子贡菜、香卤豆筋、麻婆豆腐、粉蒸排骨等传统川菜都能吃到。

  今天,崇德里已获得重生,新旧交融,变身合体,成为千年古都的时尚前沿。

作者:沈嘉禄     责任编辑:qichunlei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