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明:在过年中品味“礼”的滋味
过年是相沿已久的风俗或传统,它蕴含着深刻的礼义。最近二三十年,不少人感觉到“年”的缺失,其实是礼的仪式感的缺失,是人们对礼仪本质的模糊与漠视。春节,正是孩子礼仪教育的好时机。
礼仪形式背后的“理”
礼仪教育,首先要了解其根源。用“大历史”校正“小知识”时,就能从中华文明的“久”与“大”中体会到它的高度与深度。作为礼仪之邦,中华文明在人类文明史上独树一帜。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华先哲,确立和阐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礼义原则。礼之仪体现着礼之义,人们的言行举止、接人待物体现了礼的内在意义。
考古学家指出,中国在龙山时代就已经出现了礼。此后的夏商周三代时期礼制各有特点,到周公制礼作乐,中国的礼乐文化已经发展成为典型的人文文化。孔子儒家继承和发扬先王之道,为这种礼仪文化注入了强大生命活力,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国之所以为中国,是因为儒家礼学所铺垫的中国人的生命底色。
礼仪、礼节表达的是道理。孔子说:“夫礼者,理也。”《礼记》说:“礼也者……理万物者也。”在长期形成过程中,礼具有了自己的特性,如果不了解这种特性,就有可能排斥和诋毁,就缺少尊重与敬畏。所以《礼记》又说:“凡礼之大体,体天地,法四时,则阴阳,顺人情,故谓之礼。訾之者,是不知礼之所由生也。”对中国年的许多礼仪,人们的态度很不一致。其实年节礼仪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深深积淀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唐君毅是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最大的人文主义者”。他回忆说,自己十三四岁时,因受新文化运动文章的影响,把跪拜当做奇耻大辱。因此,他回乡上坟祭祀,也不跪拜。直到父亲去世,才开始领悟到,跪拜只是出于情不自禁。难道不是这样吗?《论语》早就说过:“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重丧事,追念先人,就会醇化社会风气,使人民道德仁厚。丧祭之礼看起来是对待逝去的人,着眼点却在于现实的人间关怀。
年节里的传统“礼仪”
其实,过年期间最重要的礼仪就是祭祀。在古代,祭祀被列为吉礼,吉礼属于五礼之冠,备受人们重视。周代有“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的说法,祭祀之礼重要,是因为它的精神价值追求,这就是“以祀礼教敬”。中国自古重“报”,讲究“礼尚往来”,年节礼仪如祭祖、敬老、尊长等,就彰表了爱与敬的“至德”“要道”,它把祖先与子孙、过去与未来,上下左右感通互摄、交融共生,充分激发人所固有的精神气质,滋润持重与温和的内在情感,世道人心于是得到无声的养护。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风俗有所不同。然而,在多姿多彩、各具风情的年节习俗和礼仪中,其表达的意义却大体相同。贴春联、放鞭炮,拜大年、祭祖先,敬长辈、发红包,串亲戚、聚朋友,都体现着欢乐的心境,表达着美好的愿望与祝福。“中国年”是中华礼仪呈现最为集中的时节,节日里的生活点滴都被赋予了特定的意义,这是青少年人生教育的最佳时机。
对许多的中国人来说,过年是团圆的节日。过年的时候,菜可以少几道,筷子不能少一双。人们不怕路途遥远,不惧车船拥堵,就是为了团圆,为了过一个热闹、欢乐、祥和的节日。热闹是因为家里人多了,奔波与忙碌的家人、族人走到一起,放下手中的活儿,似乎剩下的工作就只有过年;欢乐是因为要总结了,大家聚齐后,盘点过去一年的进步与收获,也谋划新的一年;祥和是因为家人聚齐了,人们坐在一起拉家常,谈见闻,敬老爱幼,激励鼓励,畅叙亲情,表达关切。爱与敬的情感由此得到进一步升华。
过年,标志着一年的结束,也意味着一年的开始。有一年写春联,一位长辈让我写下这样一幅:春前有雨花开早,秋后无霜叶落迟。许多年过去了,我仍然记忆犹新。人们寄寓了很多美好的期盼,希望风调雨顺、世道太平,希望国家富足、家庭幸福、事业蓬勃。谁都盼望老人健康、孩子快乐;谁都希望夫妻爱敬、兄弟齐心。
今天应怎样对待“礼”
社会不断发展,人们不停地向前奔走,有时会忘了自己的来路。我们对外面的世界感到新鲜,吸收了很多外来的东西,同时却对中国传统礼仪感到陌生,甚至打心底里排斥。但是,人们有时又感到迷惑,大家幻想科技进步把人类带进更美好的未来,可各方面的困扰和问题却层出不穷。
千百年来,我们世代传承着礼让、谦卑、团结与协作,教导人们从善弃恶。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再到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报告,都追求“天下为公”的理想。所谓“背私为公”,指的是公共意识和公德意识,指的是社会性意识、向善意识。孔子说:“立爱自亲始,立敬自长始。”孔子注重孝悌之道,他的教学就“导之以孝悌”。三国时的学者刘邵说“人道之极,莫过爱敬”,如果仔细品味,不难理解过年时的很多礼仪,其实都离不开爱与敬的本质。
西方学者常将中国称为“孔子的中国”,内在决定于孔子思想的特性与特质。不少西方人把“春节”翻译成“中国年”,容易让人思考它的“中国属性”与“孔子属性”,思考中华文化属性。孔子说:“坏国、丧家、亡人,必先去其礼。”无论国、家还是具体的人,都不能离开礼,都不能没有规则与秩序。人性可以被不断完善,面对得与失、进与退、利与义,人的礼义道德和共同体意识得以彰显。从脱离禽兽而成为人,再到成为君子以至于圣贤,人的品质与境界不断提升,也显示了由不同礼仪活动而获得的不同修养。
礼仪功能强大,它甚至不需要刻意学习,礼仪就是在长辈的言传身教中得到观察、模仿与传承。礼仪文化沉淀在社会脉络之中,要养成尊道德、崇道德的社会风尚,避免孩子们走弯路。因此急需重视礼仪文化,重视礼义精神传递。用礼仪文化规范社会秩序,我们的后代才能过上文明高贵的生活。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孔子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