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名流王锡振
清代广西“古文五大家”中,有两位可称高级官员:一是龙启瑞,从二品布政使;另一位即王锡振,正三品通政使。而他们两位,也是道光二十一年的进士同年。
王锡振(1815—1874),字定甫,一字少鹤,号龙壁山人,生于桂林,后以马平县(在今柳州市)籍应考,世遂目为柳州马平人。
关于王锡振之名,据清末刘声木笔记《苌楚斋续笔•广西桐城文学家名氏》引《药禅室随笔》称:“岭西为古文学者,吕月沧、朱伯韩、龙翰臣及王定甫通政。定甫独无桐城末派之弊。尝服膺包希仁,故更今名。”即是说王锡振因为钦佩宋代著名清官包拯,所以后来改名拯。但是,查清代进士题名碑录,他中进士时是用“王锡振”之名。而且他的文集、诗集署名一般都是“马平王锡振定甫”,偶有署“马平王拯定甫”者,可能是刻本编者所为,因为他的诗文集应非本人刻印,如《龙壁山房文集》就有篆文牌记曰“光绪辛巳秋九月刻于河北分守道署”,光绪辛巳为光绪七年,此时王锡振已去世,况且他也从未任过分守道这样的地方官。他在文中提及自己时都是自称“王锡振”或简称“锡振”,如《闵贞妇传》:“王锡振曰:粤西之水三,曰府江、左江、右江”;《先大父行实》:“锡振自先妣殁,出依刘氏姊。”此类例证极多。况且从礼法说,古人之名乃是父亲或祖父所定,自己是不能乱改的;即便自己取个别的名字,也只能算别名,不能作正名。然而今人之文,提到他时,都无一例外地称他“王拯”,反而没有多少人知道王锡振是谁了。
王锡振幼年不幸,仅一岁时父亲去世,七岁时母亲又亡。孤苦无依的他,幸得已经出嫁柳州而又守寡丧子的的长姐收留。他的同年好友状元龙启瑞在《送王定甫南归序》文中说:“余同年生王定甫少孤,育于寡姊刘氏,凡衣食学业,皆姊之力是依。”王锡振姐姐靠给人洗衣、做针线活养活自己和弟弟,她希望弟弟能够成才重振家门,所以对王锡振的读书严加督促。王锡振三十岁时,画了一幅《嬃砧课诵图》(嬃,指姐姐;砧,捣衣石板),并作《嬃砧课诵图记》一文以纪其事。文中回忆:“念自七岁时,先妣殁,遂来依姊氏。姊适新寡,又丧其遗腹子,茕茕独处。屋后小园数丈余,嘉树荫之,树荫有屋二椽,姊携锡振居焉。锡振十岁后就塾师学,朝出而暮归。比夜,则姊恒执女红,篝一灯,使锡振读其傍。夏夜苦热,辍夜课。天黎明,辄呼锡振起,持小几就园树下读。树杞安二巨石,一姊氏捣衣以为砧,其一使锡振坐而读。读日出,乃遣入塾。”多年来天天如此,他后来的成名,姐姐居功至伟,所以他对这位姐姐一生都当母亲看待。
王锡振十五岁时首次以柳州府马平县籍参加生员考试并中式,道光十七年中举人;道光二十一年中进士,三甲第三十四名。这也算是皇天不负苦心人了。
今天所有提到王锡振生平的文字,都无一例外地说他中进士后首次授官户部主事。但是,笔者认为有误,应是见习主事而非正式主事。因为,清代新科进士授予官职,除状元固定为从六品的翰林院修撰外,其他人一律为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知县或从七品的翰林院检讨等,各部见习主事享受正七品俸禄。而朝廷各部正式主事乃是正六品,比翰林院修撰还要高一级,王锡振的初授官职是不可能比状元更高的。
此后二十余年间,王锡振一直在京任职,先后任军机章京、大理寺少卿、内阁侍读学士、太常寺卿等职,最后官至署左副都御史、通政使。不过,他虽官阶正三品,但在王侯如林的京城朝廷中,也算不了什么,况且那些职位大抵本就无甚实权,所以他实在也谈不上有多少政绩。但王拯居官,还是正直敢言的,《广西通志辑要》说他“严毅刚方,以黜邪崇正为己任,遇事有关大局,皆抗疏直言”,应有所据。同治四年,王拯因弹劾大臣薛焕等人反遭诬告被降职,愤而辞官归广西,居于桂林,曾主讲桂林榕湖书院、秀峰书院等。同治十三年病逝。《清史稿》卷四百二十三有传。
王锡振早年苦读过甚,影响健康,一生多病。他在其词集《茂陵秋雨词》的序中说自己“往往床空竹簟,药裹金疮,哀动长言,感存微旨。其间中年恶疾,远道沉疴”,生活亦非十分如意。
王锡振留名当时及后世,乃因其文学成就。他在诗、文、词三方面都有突出贡献。
王锡振传世诗集名《龙壁山房诗集》(亦称《龙壁山房诗草》),诗作达1129首(此据暨南大学杨骥学位论文《清代广西诗歌研究》统计数据),在广西诗坛属高产作家之一。他的诗在清代就已甚获赞誉,廖鼎声《拙学斋论诗绝句》序云:“夫粤人固非无能诗,以僻在岭外,流传遂少。……若吾邑朱伯韩观察,古文诗词继上元梅郎中主盟京师,盖亦难与抗手也。同时全州蒋军甫、灌阳蒋霞舫两京兆,马平王定甫通政、吾邑龙翰臣方伯,皆诗不苟作,有名当代。”举出几位“有名当代”的广西诗人,王锡振是其一。徐世昌《晚晴簃诗话》说“当时粤西诗人以朱伯韩、王少鹤、龙翰臣为最著,小谷颉颃其间,其伉爽之气,清越之音,亦拔戟自成一队”,更是将王锡振与朱琦、龙启瑞并列为诗名“最著”的广西三大诗人之一。而当代著名学者钱仲联则有诗云:“桂林天下奇,怡志诗坛首。取径昌黎翁,火逼杜陵叟。抗夷有史诗,龙壁斯其偶。”认为王锡振(“龙壁”)的诗作成就与朱琦在伯仲之间,且都“抗夷有史诗”,即都有描写抗击侵略的名作。钱氏《梦苕庵诗话》又特别指出:“《龙壁山房诗》中,《书愤》一篇……最有名。祁文瑞所称‘《书愤》一篇诗史在,《北征》终合胜《南山》’也。”评价甚高。《书愤》是一首描写太平天国战争的长诗,将近一千五百字(不计夹注)。金田起义爆发后,清廷派大学士赛尚阿到广西督师征剿,王锡振作为赛尚阿的参谋人员随行,结果,赛尚阿所率清军在太平军凌厉攻势下一败涂地。《书愤》就是以此次战役作为描写对象的,作为清王朝的官员,王锡振对太平军当然是仇视的,这可以理解;但在诗中,他也如实地记载了农民军声势之大、力量之强和官军的畏敌如虎、相互倾轧等等情状:
围师岂不周,向后乌前营。半月又蹉跎,孔村惜虚声。自兹乌向隙,贼逸由双鹏(向密请大帅,饬南路进移营,而孔村日报胜仗,半月,扎营犹在廿里外。贼得从鹏隘鹏化两山间逸)。乌南又三匝,北师气陡增。官村怒焚舟,一蹶愤且婴(向师败官村,以不得接应,几覆军,遂胸发疽)。贼得徜徉去,蒙州踏堑坑。……蠢兹弹丸邑,贼备原可乘。其如南北师,弃甲如执冰。从容贼沟垒,弥月经营成。……坐看釜中鱼,又成跋尾鲸。一朝殁四镇,残卒归伶俜。
清军各部,各自为阵,彼此猜忌,在合围太平军时,临阵不前,虚报军功;一旦遇上太平军,则“弃甲如执冰”,争相逃窜。全诗中这类内容甚多,这些腐败内幕,实际上也就是太平军得以席卷半个中国的部分原因。他如组诗《拟古》等,亦属此类。其诗歌艺术,民国陈柱编《粤西十四家诗钞》评为“诗学韩、杜,大气盘旋,古今罕其伦比”,“古今罕其伦比”之语虽稍嫌言过其实,但也可见其一般。
在古文方面,王锡振是“岭西五大家”(龙启瑞、朱琦、吕璜、王锡振、彭昱尧)之一,有《龙壁山房文集》。清末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评其文特点:“其为文淬厉精洁,雄直有气,而出以平夷纡徐,能自达其所欲言,使人得其妙于语言文字之外。”清易宗夔《清世说》则论之曰:“朱伯韩……诗古文,精深雅洁,则与梅伯言、邵位西、刘椒云、冯鲁川及其乡人龙翰臣、王少鹤同时各成一家,盖道光朝魁伟振奇人也。”评其文自成一家且为“魁伟振奇人”。
至于词,众所周知,晚清词坛有两位广西大家即王鹏运和况周颐。而王锡振乃是这两位的同行前辈,也是具有全国性地位的大家,为清词“后十家”之一。清徐珂《清稗类钞•文学》云:“‘后七家’者,张惠言、周济、龚自珍、项鸿祚、许宗衡、蒋春霖、蒋敦复也。……合以张琦、姚燮、王拯三家,是为‘后十家’,世多称之。”王锡振有词集《龙壁山房词》,亦称《茂陵秋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