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会打破人的饭碗么?
在无人物流中,“AI 智能货架”可以自动监控和识别库存变化并通知及时补货,理货员减少了;智能招聘中,AI 机器人学习了大量应聘者和招聘方的数据后,可以更加精准地进行人员推送,猎头岗位减少了……人工智能在让生活越来越便利的同时,也让各领域从业者体会到前所未有的职业危机感。那么,人工智能对人们工作的直接影响到底有多大?会不会和人类抢“饭碗”,甚至对我们产生威胁?近日,本刊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院长张雨东。
机遇与风险并存
本刊:如今,机器人写新闻已不是新闻,我都担心以后的记者会不会就是机器人。您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
张雨东:首先要看到,科技是时代的革新力量,每次技术进步都会深刻影响生活,人工智能同样如此。蒸汽机改良之前,人们只能借助畜力与风帆出行,如今汽车、火车、飞机等缩短了时空距离,互联网更让世界“零时差”。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或某几个行业的变化,而是整个经济社会生产方式、消费模式等的深刻变革。庞大的数据存储和信息处理功能,图像识别、语音交互、全息影像等一系列前沿技术,能够打破时间与空间的维度,甚至跨越因地域、语言、民族等限制而造成的理解与交流的鸿沟。不管你愿不愿意,人工智能时代都已经来了。我们要做的,是做好充分准备迎接它,而不是将它视为洪水猛兽。
就业不可避免地受到人工智能的影响。民进中央今年的一份党派提案,就是《关于系统制定人工智能影响就业供需的应对策略的提案》。的确,近年来,人工智能及其相关领域快速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使劳动力减弱了对土地和资本的依赖,释放出更多的潜能,“平台型就业”和“创业型就业”热潮高涨,在催生了许多新型就业岗位的同时,也加速了结构性失业的风险。这也并非特例。历史上每一次科技进步,都会带来类似的困扰。当年,在汽车开始进入大城市并逐渐普及的过程中,马车夫反对最激烈。马车铺的老板也常常唆使儿童向汽车扔石块。但后来的事实证明,新兴起的汽车行业拥有比传统马车行业多出数千倍甚至数万倍的产值和工作机会。计算机、程控电话等科技的出现和普及,让打字员、电话接线员等职业隐入历史幕后,但也创造了一些新的职业。世界经济论坛的一份报告显示,自动化每夺走一个岗位,就会两倍地创造出新兴工种;2022 年,新兴工种的就业占比将从当前的16% 提升至27%。
总体来看,人工智能对就业体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一是人工智能的发展对制造业企业就业结构会产生较大影响,特别是制造业企业中的高技能型人才和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型人才未来在企业中占比将持续增大,而这些员工的薪酬也将持续增长。二是人工智能暂时不能完全替代人类,特别是从事财务、行政、综合管理和采购等非生产性岗位的工作人员,但是会使得中低等技术水平员工的需求和工资显著下降。三是在人工智能冲击较大的医药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计算机通讯和其他电子产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和食品制造业等行业,从事生产性岗位和低技能劳动的员工未来面临较大挑战和生存压力。四是教育将成为削弱这种风险性影响的重要抓手。
不能被动等待
本刊:我们应如何做好准备?
张雨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妥善化解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对传统产业的冲击,在培育新产业过程中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对人工智能,我们不能被动等待,而要主动作为。借鉴发达国家劳动力市场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有如下三点建议。
技术进步推动劳动力在区域间和产业间转移,需及时调整就业结构。近年来,我国劳动力人口总量呈现上升趋势,农村劳动力逐步向城市转移,服务业就业人数逐步上升,2012 年后基本保持稳定。应对产业结构调整下的就业需求,需要及时出台就业政策,适时引导就业结构的调整。要进一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重视对传统产业工人技术技能升级培训、转岗转业培训,使其具备人机协作能力和生产性服务业业务能力,引导就业结构向新兴业态和第三产业转移。
技术进步导致结构性失业风险上升,需提前防范技能失业。欧盟及美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的失业率在经历金融危机后,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失业现象突出表现在计算机、电子通信等行业。与此相比,我国失业率在2010 年后基本稳定在4% 左右,但同样存在结构性问题。同时,美国科技裁员的数据表明,技术变革所造成的就业影响滞后于源头事件发生的时间,需要提前对技术变革及其影响做出预测,准备应对策略。根据未来人工智能新技术的发展,要加强就业失业动态监测,及时掌握不同行业、不同群体就业失业的变化情况,完善失业预警机制,对可能出现的失业风险提早应对。
新技术发展加大了受高等教育的技术人才需求,需适当调整教育供给。美国高等教育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重最高,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美国技术进步。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人口数量呈现上升趋势,教育水平逐步上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提升教育水平仍是应对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特别是要优化高校专业设置,根据未来产业发展需要,加快设置和发展人工智能相关专业,为适应人工智能发展提早做好人才储备,使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相匹配,避免结构性失业风险的扩大。
人才怎么培养
本刊:应怎么样培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
张雨东:2017 年7 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以提升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创新能力为主攻方向,构建开放协同的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把握人工智能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高度融合的特征。贯彻落实这一发展规划,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很高要求。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人工智能时代,教育也必须加以变革。从就业体系供给侧看,一是改革教育和人才培养体制,重塑教育体系,培养引领未来智能社会变革的支撑人工智能发展的专业性人才。二是发展技能型培训与转岗型培训并存的就业培训体系,保障就业结构平稳转型。三是合理增加科研和技术研发投入,发挥地区优势,以“人工智能小镇”等形式打造就业体系新模式。四是结合行业的市场优势和技术优势,遵循产业内部发展规律,支撑企业智能化转型。
从就业体系需求侧看,一是相关科技规划制定要更多发掘人擅长的工作。二是加强面向中小企业的AI基础、成熟技术的科普力度和公益性技术平台建设。三是着力提升AI 相关岗位需求较弱地区的产业扶持或应用推广。四是重视未来人工智能对就业体系的影响,从产业链维度对人工智能机器相关产业进行统一管理。
本刊:对人工智能,您有什么样的期待?
张雨东:有人说,谁把握住了人工智能,谁就把握住了未来。人工智能是我们这一代人不能错失的宝贵机遇。一方面,应加强对人工智能的理论研究。现在虽然有了一些进展,但远远不够。全面了解大脑机制和功能更需要长时间的探索。人工智能的创新需要厚积薄发,需要高度专业性和长时间的储备与积累。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已经很大程度改变人们的生活,未来必定会给人们更多惊喜。就像网络刚刚出现时,谁也想象不到它会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对于人工智能以后的发展,我有无限期待!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