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路“赛因斯”的星光
在南昌路科学会堂的阳台上喝下午茶读王尔德,身后是会堂长达百余米的东西走廊,走廊之后的院士风采墙,上海籍和在上海工作的院士,多达二百多位,星光灿烂。
南昌路47号的科学会堂已历经百年风雨,现在是上海市科协所在地,是上海的“科技工作者之家”。科学会堂门口有“优秀历史建筑”铭牌,写得清楚:科学会堂原为法国学堂、法童学校,万茨、舍伦设计,姚新记营造厂承建,砖混结构,建于1917年,1926年竣工。建筑主体略具法国文艺复兴特征并结合新艺术运动的装饰,南向设有通场外走廊、阳台,中部为盔式四坡顶,外墙多用券窗,檐下为木制牛腿。特别是那条通场外走廊,长达113米,据说是上海单体别墅中走廊长度之最。
南昌路不长,1690米,横跨黄浦区和徐汇区,东起重庆南路,西至襄阳南路。南昌路以雁荡路为界,东段筑路于1902年,早年称为陶而斐司路。雁荡路以西,筑路于1912年,最初叫环龙路。1943年,两条小路合二为一,改今名南昌路。科学会堂可以说是南昌路上最著名的建筑。1954年,科学家任鸿隽建议将其改成科学家集中活动的场所。时任上海市长陈毅还题写了“科学会堂”4个大字。
任鸿隽很值得一说,他是中国科学社的发起人之一。1915年1月,中国科学社的《科学》杂志率先在上海发刊,呼唤科学精神。就在那年,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月刊《青年杂志》(次年自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请来德莫克拉西(Democracy:民主)和赛因斯(Science:科学)两位先生,新文化运动由此掀起。
历史有时候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剪辑,他熟练地运用蒙太奇,把某些看似毫无关联的事件串连在某个空间,给人无限的遐想。仅仅离开科学会堂的地理坐标偏过了50米,南昌路100弄2号,旧式两层石库门建筑,这便是《新青年》的编辑部旧址。
在科学会堂走走看看,发现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和李政道都曾拜访过这里。记得杨政宁曾写过一本《论文选集》,笔调清丽,毫不枯涩。在书里,他说他对物理学的鉴赏品位是当年在秉持新文化运动传统的西南联大养成的。他特意在这部书的扉页上印上了四个中国字“献给母亲”。
忽然想起王尔德最喜欢引用的那句话:“我们都处在沟渠中,但是其中一些人在仰望着天空中的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