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会刊撷英>精品文章

以“无我”心做“有为”人

发布时间:2021-05-27     来源:《宁波民进》2020年第2期

放大

缩小

  深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的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近期,杜保瑞教授分别讲了《论语》的“致孝”、“应对”、“辨惑”、“崇礼”、“问仁”和“治国”等章节;庄子的《外杂篇》以及原始佛教的《中阿含经》和《杂阿含经》。儒释道三家的内容中都是有很多体现“无我”,但是确实要对社会有所作为,就跟习近平总书记所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

  儒家最入世

  孔子是儒家的开山祖,而《论语》则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本书,是中华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来源。所以通过《论语》就能知道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知道儒家是入世哲学,也就是服务的人生观。人生以服务为目的,人若能了解这一点,那么生活的目的、生命的意义和日常生活的安排,就都有了重心。从儒家的宇宙论来看,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意思是活着的人都没有服务好,如何服务鬼呢?所以儒家以家国天下为自己的世界观,随之而来的价值观则是:仁。“孔曰成仁,孟云取义”。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意思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一个人如果把仁德的价值当做生命最重要的意义,从今往后他过每一天都会是好的日子有意义的人生。所以“行仁”不是说一定要立刻去“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而是每天都在过服务的人生,尽其道而死,做我该做的事情,心安理得。努力工作,鞠躬尽瘁,到死了这个责任才放下,这样是最了不起的事情了。所以孔子讲“蹈仁而死者也”不是要你立刻就去死,而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在日常生活中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一辈子做有价值的事情。“仁”是对别人的关心,因着关心才有了合宜的行为,叫做“礼”。所以“礼”就是有仁德胸怀而后直接流露的合宜的行为,孔子重礼,同时也是治国的基本法则。所以儒家始终是把人民放在首位,把服务人民作为自己终生追求的目标,这就是“无我”。再来看儒家的方法论,无论是“礼”还是“诚”“敬”等等,都是因着仁德之心而有的操作手册。孔孟周游列国都是想让君王始终把百姓放在首位,而秦统一以后的儒者依然如此的执着于为人民服务的政治。王阳明到了1525年身体都非常差了,还是被起征以至于最后去世在路上。他临终的时候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难道不就是以“无我”之心,做“有为”人,并且成为“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的圣贤吗?最后来看儒家的境界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意思是到了十五岁就知道这个世界有哪些事情、有哪些人、有哪些社会情况、有哪些是我们可以去做的事情。我们必须要有能力做那许许多多的事情,所以就要志于学。学而为社会所用,学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成长慢慢就能承担社会责任。到了三十岁的时候,可以以专业人士的身份完全独挡一面,独立完成任务,所以到了三十岁必须要有工作、执掌、专业。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执掌上你会碰到很多的公私利义之辩、利害得失之争,四十岁了以后对于这些是非、利害,你已经看得清清楚楚了,不会为利害而努力,而是对是非对错而要求而努力,那么你是不惑之人。人生到了五十,回顾自己的一生,跳想着人生的未来,你必须去做好的事情,也不必多一两件而已,那是你这一生盖棺定论要完成的志业,你要把志业找出来,找到自己特定可以扮演的角色,知道这个生命结束前要完成的属于你自己的特殊的使命。一个人能够知天命,那就可以“朝闻道夕死可矣”,知天命了以后每天都在做独一无二该做能做的事情,你的生命就有意义了,哪天生命结束了你心安理得。一直做你该做的事情,到了六十岁,别人看可能看得懂可能看不懂,看不懂就不欣赏你,就会批评你,你听了以后不会有感觉,因为你有自己的认同。别人欣赏你、赞美你,你听了以后也没有什么感觉,你也不需要别人的赞美,你也只是礼貌的点头说一声:谢谢你,这是我该做的事情。不会因为别人说什么讨好你、赞美你的事情就兴奋得失去了分寸,更不会因为别人说了不好听的话生气就不把事情做好了。到了七十就从心所欲不逾矩,达到了圣人的境界:做任何事情不需要刻意的去自我要求,不需要刻意的反思,怎么做都是对的,不会逾越了那个基本的分寸。在六祖坛经里说:心平何劳持戒,根本就不用持戒,因为你根本不会犯错,那就是达到了境界。儒家入世这是毫无疑问,我们从小接受的更多的是儒家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为祖国做贡献。这就是要求我们时时刻刻处处都要有一颗“无我”之心,为国家为人民尽自己的最大的能力。

  庄子不忘世

  从《庄子》内七篇我们知道庄子看到的是天上地下的宇宙观,万物都是“气聚则生,气散则灭”的气化宇宙论,而他的境界是“吸风饮露,不食五谷”得逍遥的神仙境界,所以随之而来的价值观就是“逍遥”二字。“逍遥”如何而来,那就通过心斋、坐忘、外物、外生、外天下的功夫来获得。但是在“内七篇”中的最后一篇“应帝王”就讲到了假如我是帝王的话,我要放任政治,让百姓不为政府的政策所累。这样的观点和内容在“外杂篇”中表现的更加充分。《天地篇》明确谈论君王的角色地位,议定了君王的人间事业,价值的根据定位在天,宗旨定义在无为,以无为为价值总目标,则一切事业可以进行,君王的角色功能有了意义,这就对实现社会的体制建构有所要求。《天道篇》又涉及到了仁义和社会礼制的内容,帝王因为极高的智慧境界,以清静无为的方法治国,从而建立一个风俗纯美素朴无伪的世界。《天运篇》则是从皇帝到尧舜禹等都是通过文明发展却使得民心变化导致天下大乱的堕落历程,因此批评三皇五帝是社会动荡落败的根源。从庄子作为一个小官吏的角色来讲,虽然心中时时住着一个神仙,但是始终对政治念念不忘,尽管庄子是出世的,是天才的哲学。庄子始终想要参与政治,但是又参与不到政治的核心,就像王阳明心中也住着一个庄子,始终没能走进政治中心一样。从《周易》来看庄子适合的位阶是中层。因为庄子知道政治的阴暗面,但是实际上可以追求天才的事业来说,这也许就是我那一瞬间转变的根源所在。王阳明在绍兴的会稽山修道引述,据说还有了小神通。我们明白社会现状,所以可以努力做自己眼前的事情;我们懂得政治本质,所以不必去纠结为什么如此残酷;我们知道只要自己勤奋,始终可以做自己最爱。这不就是以“无我”心做“有为”人的写照吗?

  佛教不离世

  佛教的世界观是有死后的世界的轮回的观念,由此产生了现世是“空”的价值观,常常通过三法印、八正道等等来作为功夫操作,最后达到阿罗汉、佛、菩萨的境界。对于没有接触过佛教的我来说,理解其中的原理并不简单,因为在我的知识范围内听到最多的还是关于大小乘的说法。终于在原始佛教《阿含经》的学习中明白了苦集灭道在四方架构中的一一对应,也理解了佛教所讲的每一个故事和原理。本体论“苦”是一切活动朝向痛苦,这是我们都应该知道的基本知识;宇宙论“集”所讲的是一切痛苦的排序都是生命现象,所以需要我们断除一切观念;境界论“灭”则是要消除苦达到涅槃,这是需要我们不断证得;工夫论“道”是指八种正确的方式,这是就需要我们不断修行。儒家帮助人,让人们进德修业,功成名就。法家帮助人让人们掌握权力,富国强兵。老子帮助人,让人们掌握资源,领导所有的干部。佛陀帮助人,都不是要这些世间的东西,就是要告诉你人会有轮回需要不断经历。佛陀要帮助人,不是帮助此刻在此岸的你。在佛教看来都是欲望、都是执着所造成的不断的轮回,所以原始佛教一样是要帮助人的。帮助人停止色、受、想、行的持续。如果这个动作不持续的话,意识就不形成色、受、想、行、识,那么就不会在你死亡的时候有非去哪里不可的那一个驱动力。原始佛教的“三法印”、八正道、无常观和无我观等等都是在现实这一世所要修行,也就是让自己的心越来越纯粹化,这些都是操作功夫。佛教的价值观“空”,正是一颗无我心,用这颗心在世上修行,让自己层级越来越高;力所能及地去帮助身边每一个人,这就是“有为”。所以佛教虽然是出世的,但是用它的价值观和功夫操作在日常的生活点滴中,正是用“无我”心,做“有为”人的写照。

  儒释道三家都是人生哲学、人生智慧,当我们处在这个繁杂又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如果能借用各家的精华,运用在工作生活中,能够用自己简单又纯粹的心,做好每一件事情,帮助每一位需要帮助的人,小事认真做,好事愿意做。这不正是:用“无我”心,做“有为”人吗?

作者:万丽珏     责任编辑:代俊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