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胜波:追寻科学之光,科研道路上的探索者
小编语:在讲台上,他是受人尊敬的导师;在实验室里,他是醉心科研的探索者;在团队里,他是主持大局的领军人物;在新冠疫情发生的危急时刻,他又是走在“战场”前沿的勇士。他就是太原理工大学信息与计算机学院院长,民进山西省第八届委员会委员、常委,民进太原理工大学委员会副主委,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桑胜波。
在喧嚣的世界里,做一名尖端科技的“摆渡人”
桑胜波教授于2010年从德国伊尔梅瑙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7-2018年间在哈佛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在太原理工大学组建“微纳系统研究中心”团队,现任太原理工大学信息与计算机学院院长。回国后,他依然初心不改,专注科研,解决了许多学术难题。他致力于高端微纳生物传感领域研究,围绕无标识生物传感理论与微纳制造中的关键科学问题,提出了“力-磁-电”耦合无标识生物传感理论及“力-磁-电” 耦合薄膜生物传感器微纳工艺,为微纳传感器生物医学测试及应用提供了基础理论、设计方法和核心测试器件支持,形成了微纳传感生物无标识测试技术与器件的特色研究方向,实现了生物医学测试。桑胜波教授本人先后主持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其他省部级项目30余项,公开发表高水平论文12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美国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4项;出版英文专著1部,中文合著3部,研究成果获得2018年山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连续两年,分别受邀在国际SCI期刊CriticalReviews in Biotechnology和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发表综述性学术论文。2014年作为副主译参编中国科学院白春礼院士主编、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与科学出版社共同组织出版的国家《纳米科学与技术》丛书分册《纳米传感器——物理、化学和生物传感器》。2020年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邀请主持编写《新型微纳传感器前沿技术》丛书。
2017年桑胜波教授将微纳传感器研究进行拓展,联合哈佛医学院/布列根妇女医院开发人工智能生物组织3D打印装备和3D人工组织的制备工艺研究,目前该技术拥有核心专利知识产权10余项(其中,美国专利2项),联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开展了试验研究,具有巨大的产业前景和价值。推动人工智能生物组织再生技术落地我省,并建立山西人工智能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围绕山西经济转型发展的重点支持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生物医药方向,进行医疗、信息等优势资源交叉整合,开展了“人工智能生物组织再生技术领域的科学问题、关键技术和应用”等相关工作。
同时,2018年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山西省高等学校服务产业创新学科群建设计划—— “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学科群”项目,开展为期5年的学科群建设。同年,承担山西省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课题,开展“基于产业教授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2020年承担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开展“新工科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改革背景下地方高校产学深度合作探索与实践”研究,带领学生获得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大赛优胜奖1项和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1项,教学成果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
胸有鸿鹄志,手可摘星辰
桑胜波教授以及他所带领的科研团队多次获得奖项,其本人也屡获荣誉称号。
2012年,基于表面应力的PDMS 微薄膜细胞检测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获得山西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2013年被授予了“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的称号;
2014年入选“山西省131领军人才”;
2015年被评为山西省“青年拔尖人才”;
2016年被评为“山西省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并被聘为“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重点专项管理专家组专家;
201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同年入选山西省“青年三晋学者”特聘教授;
2018 年获得山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019年被评为“山西省新兴产业领军人才”,作为项目首席获国家“智能机器人”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2020年,被评为“民进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一滴滴水汇成的,是不会干涸的大海
在入职太原理工大学的10年时间里,桑胜波教授先后引进国内外优秀博士15人,2人具有国家级人才称号,教授8人,形成了一支学历层次高、职称结构合理、梯队层次合理、学术专精的年轻化教学科研团队。
经过十年的努力,带领团队先后获得山西省“1331”工程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高端微纳传感器与系统山西省创新团队、山西省人工智能生物医学研究生培养基地、山西省“1331”工程人工智能生物医学重点实验室、山西省人工智能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等。
心中有丘壑,抖擞精神,坚毅无畏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针对疫情防控物资相对短缺的实际情况,两周自主研发红外测温仪,引起社会多家媒体(山西新闻,山西日报,科学网等)的关注和报道,充分发挥了所带领团队科研创新优势,自力更生研发疫情防护设备,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贡献了高校抗“疫”力量。在成功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红外测温枪的基础上,微纳系统研究中心又提出研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人体生理特征监测系统。该系统可实现对隔离人员体温、心率、血氧、血压等基本体征数据的无线在线医学观察和分析判断,可有效避免医护人员与可疑人群或患者直接接触引起交叉感染。
结束语
科学的永恒性就在于坚持不懈地寻求之中,桑胜波教授终以探索者之态追寻永不暗淡的科学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