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都城市更新中注重本土生物物种的保护
本土生物物种的保护,是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内容,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需求。北京原始的自然景观,特别是本地的植物和野生动物物种,是体现古都风貌与环境变迁的重要载体。“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就是北京人民生活的一个生动写照,很好地诠释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北京的一草一木、鸽哨虫鸣,与一殿一堂、灰砖青瓦交相辉映,共同彰显着古都风韵。保护本土动植物物种,对于维护城市生态平衡、改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应当说,北京市是注重保护本土动植物物种的,先后开展了诸多工作,如建设生物多样性示范区,拟建立《城区动植物栖息地保护名录》和《北京市生物多样性数据库》等。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本土物种减少的总趋势却未得到有效遏制,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城市开发建设、居民生产生活活动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不可避免地造成大量的乡土动植物逐渐减少甚至绝迹,例如北京雨燕、长耳鸮为代表的鸟类,蝙蝠、黄鼬为代表的哺乳动物,在城市建设、老城更新改造过程中有逐年减少的趋势。尤其是被称为“北京城精灵”作为奥运吉祥物“妮妮”原型的北京雨燕,种群数量锐减,北京雨燕仅剩几千只的新闻不时见诸报端。
本土生物物种的减少,究其原因,主要问题在于:一是对本土物种保护的认识尚处在“底线防守”阶段,各分区规划、城市设计导则对本土生物物种的保护还未予以足够重视,尚无统一的认定标准、程序以及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二是实际工作存在重保护无提升、重局部欠整体、重植物轻动物的情况,生物多样性体系不够完善。三是市民保护热度高涨,但认知和参与程度却远远不足。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将本土生物物种保护纳入到老城保护与更新规划中
在老城保护与城市发展规划中,应当增加保护本土生物物种、提升生物多样性的内容,特别是承载古都风貌的代表性动植物,应给予重点关注。进一步完善北京市的动植物保护专项规划,将生物生存空间视为资源调配的红线之一,划定生物物种板块的位置、范围和规模,并注重分层次规划实施。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明确保护级别和相应的空间管制措施。宏观层面以构建生态网络体系为目标,形成点、线、面、廊相结合的生态网络;中观层面,在各分区控制性详规中明确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指标和要求,以建立新的绿道、湿地、城市森林公园等方式落实专项规划,培育、保护本土生物物种,为它们设计良好的生存空间,实现生物空间与人居环境的“隔而不分”。微观在街区层面上,重视场地尺度整合,如社区花园和口袋花园等,创造更美好的“家门口”生态空间。
二、完善本土生物物种保护的政策法规
在政策立法方面,完善相关法律和条例,制定统一的认定标准和程序,制定保护本土生物物种、提升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和长效机制,并形成专项法律法规予以明确。持续开展资源普查,编制北京城市物种保护名录;完善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建立北京城市生物物种保护信息系统;在公园和风景区做好动植物的迁地保护和科研工作。
三、制定本土生物物种保护的有关具体措施
科学合理配置生物空间基础上,为各类动植物提供生存所需的觅食、筑巢及休憩场所,形成网络化的微自然系统。对于城市森林公园、口袋公园等,实现乔、灌、草植物种类多样化;行道树尽量选择抗性强,无飘絮的阔叶树种,保留部分野花野草。城市中湖泊、河道等水系,尽量保持水体的原始环境,严格控制放生等以保护本土水生生物。在城市里尽可能保留或创建连续性的、完整的野生动物走廊,为它们留下较好的生存空间。针对北京雨燕、家燕、长耳鸮、鸳鸯、翠鸟、戴胜以及黄鼬、蝙蝠、刺猬等代表古都环境风貌的野生动物分别采取独特的保护方案。
四、进一步加强科普与宣传教育
编制出版北京市常见动植物手册和图谱,在公园、湿地、森林公园等地方制作基于图示、文字和二维码技术的动植物科普系统,加强科普宣传。借助互联网平台,以短片、动漫等形式介绍北京常见动植物种类和相关保护知识。面向全体学生,普及以保护古都生物物种知识为主的必修课。调动发挥高校、自然博物馆、志愿者和社会组织等的力量,开展公益活动,提高社会公众对野生动植物的认知度和参与保护的自觉意识,摈弃采挖野菜、野外放生等陋习。